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临床进展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基本、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患者常以是否“一针见血”来衡量护士的操作水平。手背因血管丰富,相对容易固定,又不影响病人下床活动,操作方便,常作为静脉穿刺的首选部位[1]。如何快捷、准确、无痛苦的进行静脉穿刺,是护理同仁们长期不懈追求的目标,现就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临床进展综述如下。
1 首选“乏神经区”
张萍等[2]通过解剖尸体手背标本,发现由尺骨茎突、桡骨茎突和第三掌骨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为乏神经区,痛觉神经纤维分布稀少,穿刺时选择这些部位的血管可减少病人的疼痛。
2 促进静脉充盈法
2.1 正确扎止血带的方法
2.1.1 白丽梅等[3]研究表明,血压计袖带的张力在10.7—16.0kpa时,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达到最佳状态,既能保证上肢远端的动脉压力,又能完全阻断其浅静脉的回流。
2.1.2 扎止血带的时间:李曼玲[4]研究发现最佳静脉穿刺时间是扎止血带40s—120s,对极度虚弱、血容量不足、末梢充盈度差的病人,扎止血带的时间应相应延长。
2.1.3 手臂下垂后再扎止血带:朱寿美等[5]认为手臂自然下垂2min后再扎止血带,能增加静脉充盈度,缩短扎止血带后再寻找穿刺血管的时间。
2.2 轻拍或反复握拳:轻拍手背或局部揉搓可使静脉充盈显现,静脉穿刺前反复握拳能明显改善静脉充盈度,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6]。
2.3 局部涂血管扩张剂: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者可用棉签涂1%硝酸甘油,2%山莨菪碱,2%利多卡因和阿托品等,可使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增强血管充盈度[7]。
3 穿刺方法
3.1 传统法:《基础护理学》上介绍在穿刺部位上约6cm扎止血带,常规消毒后,嘱病人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柄,针头与皮肤呈20°角,从静脉侧方或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3.2 改良穿刺法:侯素霞等[8]研究认为嘱患者被穿刺手自然放松,操作者在选择血管上方6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后,操作者左手握紧病人4指,使之向手心方向弯曲,并与手背成130°角,绷紧皮肤,使血管固定,右手持针与皮肤呈35—40°角(皮下脂肪多或血管较深者可采用45°角进针),快速刺入皮下,并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沿血管方向进针0.5cm—1.0cm。
3.3 逆行穿刺法:陈慕芳等[9]研究发现,很多患者由于长期传统的向心方向输液,导致手背上段静脉变硬甚至堵塞,下段静脉就代偿性通过交通支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离心静脉穿刺既不影响患者手指活动及液体流速,方便固定,而且液体渗漏发生率较向心穿刺低。
4 持针的手法
采用拇指在上,食指在下捏住针柄的方法(称上下持针法),往往因为食指的支垫作用容易穿破血管壁,刺入过深;食指在前,拇指在后,捏住针柄的方法(称前后持针法),往往持针不稳,进针力度不够,又容易污染针头。笔者[10]认为采用先上下持针法进入皮下后,再更换持针方向,前后持针穿刺血管,更容易掌握深浅度,可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
5 进针长度
于瑞花等[11]实验发现,用针头斜面为0.2cm的7号输液头皮针采用直刺法进行0.6cm与进针1.2cm组比较,其疼痛反应、血管壁损伤、血管周围瘀血及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故在确保针尖斜面完全进入血管达到牢固固定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
6 针头固定方法
妥善固定是整个穿刺过程的重要环节。如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最终导致穿刺部位肿胀、渗出。按常规方法先固定针柄后覆盖针眼,然后用第三条胶布使头皮针软管绕过穿刺部位“O”型固定。对静脉穿刺困难或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出现液体不畅者,进针后将针柄从右向左缓慢旋转1800,使针头斜面朝下,可以确保输液通畅及减少液体渗出,同时有研究表明翻转针柄固定可以减轻疼痛[12]。
7 拔针方法
(1)先慢后快:按压针柄,松开胶布,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
(2)按压方法及时间:欧少青等[13]认为拔针时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按压时间2—3min,其止血效果明显优于横压法。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加大,及重症肝炎、血液病等凝血功能差的病人,要增加按压面积和按压时间,纵行按压5—10min,可有效减少穿刺部位皮下淤血的发生。
8 影响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的因素
病人的年龄、疾病、毛细血管脆性、皮肤厚度、静脉用药疗程、头皮针大小等均可影响穿刺成功率,同时护士娴熟的穿刺技术和无痛穿刺技巧,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质、融洽的护患关系,也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静脉穿刺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操作,而是道德责任技术的融合[14],护理同仁们在临床实践中对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尝试,旨在提高穿刺“一针见血”成功率,减少病人疼痛,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因静脉穿刺引发的护理纠纷,保证医疗安全。
参 考 文 献
[1]谢珍惠.提高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新进展[J].当代护士,2007,4:7-9.
[2]张萍,侯之启.手背静脉与皮神经的关系及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18(2):159-160.
[3]白丽梅,傅常清,郭欣欣等.止血带张力对浅脉充盈度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587-588.
[4]李曼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15(3):168-169.
[5]朱寿美,张海生,董晓翠.手臂下垂时手背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23):18.
[6]吕艳.浅静脉穿刺两种不同握拳法的对比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1):23.
[7]常宗娥,郭爱武,崔福荣等.利多卡因和阿托品用于表浅静脉快速充盈的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16(6):328.
[8]侯李霞,陈晶,陈渌.手背静脉网穿刺技术探讨[J].护理研究,2009,23(9):2385-2386.
[9]陈慕芳,黄秀英等.离心静脉输液穿刺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5):35-37.
[10]敬碧珍,唐晓英.手背静脉留置针两种不同穿刺方法的对比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4)371-372.
[11]于瑞花,兰胜才,张爱华等.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J].2004,14(4):145- 146.
[12]蔡露凤,黄亚雄.静脉穿刺后针头斜面朝下固定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6.
[13]欧少青,钟妹,刘培娟.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再探[J].护理学杂志,2000,15(6):378.
[14]张艳萍.护士输液过程中不应忽视的几个问题[J].护理研究,2003,17(4):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