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学论文
财务管理就是将科学的决策方法运用于企业理财活动包括生产经营、筹资、投资以及利润分配这四个方面。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务管理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财务管理学论文篇1
基于财务治理的财务管理学再造
【摘要】 在财务管理学研究中,以往过于注重财务管理学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却忽视了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本文现从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入手,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指出了财务管理学目前存在的缺憾,并提出基于财务治理的财务管理学再造的途径。
【关键词】 财务治理;财务管理学;财权配置;财务文化
一、界定内涵: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
近年来,我国的财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 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杨淑娥(2002)则把财务治理理解为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饶晓秋(2003)提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林钟高(2003)指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 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以上这些有关财务治理的定义,虽然都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治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要么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等同,要么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或者只强调财权配置的重要地位而忽视其他方面,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财务治理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于财务治理内涵的理解,笔者比较倾向于衣龙新(2005)的概括,即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 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既肯定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又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同时还突出了财务治理是为了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财务管理学教材都认为,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表明财务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和企业的价值。
从以上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可以看出,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其目标是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运行机制,其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共同点,那就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都以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为基础);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具有同质性(都涉及到财权问题);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具有体系上的统一性(同属财务范畴且都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目前存在的缺憾:基于财务治理的考量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 经济属性(财务活动)与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但现实情况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仅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的处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本质问题却一带而过。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制衡、责任的分担以及利益的划分,最终将以财务的形式体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够的,应注重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权利和责任的明晰界定和有效行使,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财务行为规范等财务治理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过于注重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具体内容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理论 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
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传统财务管理学存在以下的缺憾:第一,把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把非经济动机排除在外的纯经济行为,较少关注制度与财务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财务行为和财务效率的影响,而是把影响财务行为的制度看作是一既定的前提而加以认同,致使制度无法纳入财务行为的解析框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学的构建日趋保守乃至封闭。第二,没有进行相关财务治理影响分析,因而产生对“财权配置”问题的轻视及与此相关的“内部人控制财务”,导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监控的弱化及其财务利益的受损,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第三,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前提,必然形成对经济属性(财务活动)的过度关注而轻视其社会属性(财务关系),从而加剧财务冲突和财务道德的失落。
三、财务管理学再造:基于财务治理的创新
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特定的企业假设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公司财务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传统的企业特性之上,从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诚然,企业作为系列契约的联结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这种联结以及实现这种联结的契约本身,而是在于形成这种联结之后的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财务关系。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和 现代企业理论对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研究,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便成为当前公司财务理论的主要议题。现实表明,单纯从各自的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管理或财务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现实经济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理论内涵,就必须与财务治理进行交叉性融合研究。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界定与企业财权的有效配置
合理界定和选择财务目标,建立和完善财务的导向机制,是保证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高效运行并实施有效对接的前提。近年来,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不太完善等现实背景下,新《企业财务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其资源供给者创造财富的受托经济责任,也是当代财务管理学教材普遍接受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过分强调股东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必会将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排除在财务管理目标之外。结合我国公司法改革局限于“股东至上”的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被弱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是在复杂的、充满竞争的关系网络中开展经营活动的现实,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而且还使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得以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就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由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总是与宏观社会的要求保持绝对的一致性。于是,国家往往利用 法律手段来强制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许多场合无法完全进行硬性规定。这就需要企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若过分强调企业的经济性目标而忽视社会性目标,将会失去社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SA8000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实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以及落实社会责任便有了最佳保证。这一坚持多边主义的理财目标,是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思想和目标相适应的。按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企业财权配置不能只考虑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权配置中都有权享有相应的财务权利,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诉求。此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也应在财务管理学再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重视制度因素在财务管 理学中的地位
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因素可按财务活动的关系分为财务本体性制度和财务关联性制度。但目前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学中,只是 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税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散见于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资产重组及清算等财务活动中,而对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却会对公司财务行为及利益相关者的财务 网络起约束和限制作用的财务关联性制度(如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道德等)闭口不谈,这不仅背离现实而且还会把财务管理学引入歧途。财务管理学的再造,除继续重视和完善财务本体性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规范约束,还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关联性研究,这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引入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将有利于摆脱现有财务管理学“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使财务管理学再造更具动态调整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
财务管理学如果只关注具体的资金运动而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势必会导致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下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因此,财务管理学再造就必须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目前的财务管理学中在阐述企业财务活动时,本能地运用了诸如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 会计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来约束与制衡管理者,而对于内部控制这一影响企业命运的制度安排却没有片言只语,这与企业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极不相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融入财务管理学再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公司的代理成本问题,仅仅靠制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委托人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近年来,以财务治理的观点考察薪酬对公司财务业绩的敏感性渐成潮流。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但股票期权的应用是有条件的,需要有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透明度高的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的 法律框架等,而这些条件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我们在财务管理学的再造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 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能掉进“国际大厨房陷阱”而食洋不化。
(四)关注财务文化对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的作用
目前的财务管理学较为强调和崇尚“工具理性”,致使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等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在 现代企业理财中倍受蹂躏而变得支离破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日趋恶化,使企业无法实现全面、健康的可持续 发展。财务管理学关注资本、成本、利润等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为这有利于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
财务准则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鉴于财务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财务管理学再造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财务管理学再造关于企业财务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拿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与中国企业协调发展的财务文化发展战略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主要 参考 文献】
[1] 申书海,李连清. 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 会计研究,2006,(10).
[2] 伍中信. 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会计研究,2005,(10).
[3] 李心合. 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 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003.
[4] 衣龙新. 公司财务治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林钟高,王锴,章铁生. 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 李心合. 论制度财务学构建. 会计研究,2005,(7).
[7] 张栋,杨淑娥. 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 会计研究,2005,(4).
财务管理学论文篇2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称营改增试点改革是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大税制改革。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试点改革,拉开营改增的改革大幕,同年8月营改增试点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0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最快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营改增”。本文针对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营改增 财务管理 应对策略
一、营改增实施的现实意义
营改增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税收改革措施,从其实施以来对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营改增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首先,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消除重复征税,完善现有的税制结构。其次,有利于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营改增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最后,营改增也有利于中国的产品走向世界,营改增后企业将享受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极大的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营改增促进了中国税制与国际接轨,有力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其更加公平的走向世界市场。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对税收负担的影响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经营业务中的现代服务业是不能参与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营改增后增加了服务业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范围和数额。日常经营中运输费用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抵扣的比例也从7%提高到到11%。营改增从整体上来看,能够降低企业负担。但也有一些企业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过程中,由于税收制度和企业成本结构、发展时期、经营策略不同等因素反而也有可能增加税收负担。
(二)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改增税制改革必然会使会计核算发生变化。在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核算科目和处理上都有很大不同。由于价内税和价外税的原因,在应纳税额的计算上也有很大不同。在营改增初期采用“部分地区进行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这就为一些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在核算的调整和衔接上带来困难。营改增对混业经营的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营改增要求混业经营区分核算各类经营业务的性质,无法区分核算各类业务的企业,则要求按税率较高的税种来进行缴纳。
(三)对财务管理风险的影响
如果企业没有理解并落实营改增相关要求,就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首先,如果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学习能力不足,就很难理解营改增的内涵以及积极的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运用新的税收制度。其次,营改增使企业在税额的计算、报表的披露、纳税的申报、税额的缴纳和抵扣上的核算难度加大,增加了企业财务处理流程风险。最后,营改增税收改革之后,使企业在税率的选择上灵活性加大,为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可操作的纳税筹划空间,增加了企业的税务管理风险。
(四)对财务报表披露的影响
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进项税额的抵扣,固定资产原值入账金额将减少,累计折旧也将随之减少,应交营业税也将不再列报。利润表中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也将不复存在,成本费用就会减少,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在现金流量表上由于增值税的可抵扣性,会使公司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增加,但是营业税的消除会使企业的成本费用降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有所上升。
(五)对发票管理的影响
由于税种的变化企业相关发票种类也会随之变化,小规模纳税人能开具一种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的普通发票,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则有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2种,营业税与增值税专用发票限额也不同。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企业日常要加强专用发票的管理,防止虚开和漏开发票的现象发生。
三、营改增后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探讨
(一)树立纳税筹划意识
营改增中有对企业来说包含了很多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企业财务人员要树立纳税筹划意识,尽可能合理、合法的把纳税额降到最低。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具体实际,借助新税收政策提供的各种优惠,甚至通过请请专门机构制订最优税收筹划方案来实现。根据增值税存在进项税额抵扣的情况,一般纳税人在选择合作的供应商时应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企业,达到通过拓展客户资源来实现税负的转嫁。企业财务人员更要用心研究营改增税收政策中的特殊条款规定,来寻求更大的纳税筹划空间。
(二)加强财务风险防范
我们不仅要看到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更应关注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为了防止违规制度核算带来的财务风险现象的发生,应加强对财会人员业务操作的培训,使其能够按照新税收制度的规定完成相关财务业务核算的处理。制定明确而操作性强的财务规章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操作流程,加强财务审计工作,保证所有新的财务业务的操作都按规定执行。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所有纳税筹划都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税法的规定,避免违规避税行为的发生。
(三)完善财务报表的列报
营改增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科目,企业财会业务处理的流程,让企业的财务报表更加复杂化。业务的改变以及财务报表的复杂化,使会计人员不能按照新税收体制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从而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完善企业财务报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让报表的信息使用者能够真实的了解到,企业在新的税收体制之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加强发票的管理
发票的管理使用情况关乎到企业自身的切身利益,影响企业的税负水平,必须绷紧神经、严格要求。企业应派专人认真负责的管理发票、合理使用发票。在营改增试用的条件下,制定合理的管理发票的措施,及时发现漏洞、加强审计与监督,加强发票的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的监督,规范增值税发票开具的流程,防止部分业务人员虚开、漏开增值税发票,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与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马群艳.浅析“营改增”对企业的具体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
[2]黄忠意.浅析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