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老师职称论文发表

2017-06-12

老师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职业,是春蚕,吐丝结茧,致死不悔。小编整理了甘肃省老师职称论文发表,欢迎阅读!

甘肃省老师职称论文发表篇一

数学老师要智慧引领“生成”

【摘要】简而言之,生成就是课堂中的思想火花,照亮学生快乐前行的道路,三个方面三个例证足可略见一斑,达抛砖引玉之功。

【关键词】生成;灵动思维;同行;等待

所谓“生成”指的是教师在备课时未能预设,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如其来的新情况。在教学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好的教学环节,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来展开教学,就会使得生成升华,课堂因此而精彩。要使生成因此而精彩,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面对我们课堂上的“阴错阳差”、“节外生枝”、“灵光一闪”,不能视而不见,而要给予智慧的引领。

1 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

这是我在一次全县公开课后的一点教学点滴。

在上解决植树问题的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展示。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以下几种问题情况的解决方法: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一端种一端不种: 棵树=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 棵数=间隔数-1

讲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问一共要栽几棵树?

我提问,同学举手并一一回答。

1.1 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两旁是什么意思?和两端意思一样吗?(距离60米,栽两边,间距3米,两旁也就是两边的意思,两端就是两头的意思)

1.2 是方案中的哪种情况呢?为什么?(第三种----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1.3 怎么计算的呢?学生回答:用(60÷3-1)×2=38。学生按照我预设的程序、方法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满足感写在我和孩子们的脸上。可这时,我扫视了教室一眼,发现坐在教室角落里的一位同学依然将小手搞搞的举起,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以为这位同学尿急要上厕所,我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还可以这样做。”当时我一下没反应过来,怎么还有新的方法?我怎么没想到呢?这时我假装镇定,让这位同学说出他的算法。这位同学大声说道:用60×2÷3-1-1=38,啊,答案是正确的,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居然和我预设的计算方法完全不一样,我说你能不能把你的算法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学生说60米的小路两旁栽树,相当于两条60米的小路连接在一起一边植树,连接处要多植一棵,那要植树的棵数就应该是:60×2÷3-1-1=38。我听了后,问全班同学说这个同学的方法有没有道理,学生都说有道理,这样我肯定了这个同学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维的产生。这灵动的思维可能是直觉,也可能是综合推理,也有时会是异想天开,其特征是与众不同。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维,并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努力尝试着把灵动思维浓墨重彩的张扬。

2 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

三年级的学生朱思颖在购买课外读物时应交费65元,我发现她只交了56元,问其原因,她把65元听成了56元。同学们纷纷责备她上课不专心听讲,有的还嘲笑她,说:想赖账。这时朱思颖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第二天她把差的9元钱补来了,可我却饶有兴趣地说:“朱思颖同学是把65的个位和十位调换了位置变成了56,如果把91的个位和十位调换了位置变成了19,如果把82的个位和十位调换了位置变成了28。会是怎样的情况?教室里闹哄哄地,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学生着急了说:这样调换了位置有什么用呀?”我说:“这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数学规律。”同学们半信半疑说“真的吗?老师,快告诉我们吧!”。我先让学生说出任意一个两位数,再把它的个位和十位调换位置,变成一个新的两位数,叫他们求出它们的相差数,如91-19=72、82-28=54 、73-37=36、61-16=45 、43-34=9……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发现所得的差分别是72 、54、36、45、9……发现他们都是9的倍数,从而让学生从中探究出一个有趣的数学规律―― 一个两位数调换个位和十位后它们的相差数都是9的倍数。

《课标》要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问题情境的预设已引起普遍重视,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儿童实际。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他们的思维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课堂上经常出现偏离我们预设的教学环节,产生生成现象,有时让我们感到不可理喻,但作为老师的我们一是要静下心来,还以一颗尘封已久的童心,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千万不能跟着“乐”,这不仅关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他们学习活动是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听了一位专家上《二年级乘法意义》时,课件演示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100张电脑桌上共有多少台电脑呢?用加法算式怎么算?学生开始列加法算式2+2+2+2+2+…… 过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想到了什么,停下来,开始和同桌轻声讨论,绝大部分同学还在认真地加着。 这时老师会心一笑,什么也没说,课堂上只有学生的动笔声音,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几分钟时间。学生终于都停下来了,并且纷纷举着小手,有的嘴里还在议论。老师轻声地问:“怎么啦?有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发现100个2相加太麻烦了!”另一个学生说:“100个2加起来,算式纸上写不下了!” 第三个学生说:“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呢?”

……

老 师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引入乘法教学。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一种短暂的心理空白。同时,由于每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考所需的时间,也不可能同步。因此,我们面对生成一定要留足思考的时间,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预设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程。我们老师在这段无声时间里的等待,就是一种对学生的期待,在这期待中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是充满期望的,学生也在老师无声的等待中学会了内在的自我肯定,培养和增强了自信心。

理性地看待生成,有效地应对生成,是我们的追求。面对课堂,我们教师要有弹性地预设,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要用我们的智慧引领生成,开放地接纳生成,科学、艺术、有效地应对生成,我们课堂才能让人看到令人叫绝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能让人聆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才能捕捉到生命绽放中最精彩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甘肃省老师职称论文发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