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流程

2016-11-08

为了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帮扶政策,其中金融扶持政策较多,例如下岗失业小额贷款、助学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等。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徐州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流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徐州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流程: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流程

企业注册登记方面

1、程序更简化。凡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两年内,下同)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的,可通过各级工商部门注册大厅“绿色通道”优先登记注册。其经营范围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商品外,一律放开核准经营。对限制性、专项性经营项目,允许其边申请边补办专项审批手续。对在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经济特区申请设立个私企业的,特事特办,除了涉及必须前置审批的项目外,试行“承诺登记制”。申请人提交登记申请书、验资报告等主要登记材料,可先予颁发营业执照,让其在3个月内按规定补齐相关材料。凡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以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智力成果、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投资的,允许抵充40%的注册资本。

2、减免各类费用。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工商部门自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收其个体工商户登记费(包括注册登记、变更登记、补照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各种证书费。对参加个私协会的,免收其1年会员费。对高校毕业生申办高新技术企业(含有限责任公司)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万元,如资金确有困难,允许其分期到位;申请的名称可以“高新技术”、“新技术”、“高科技”作为行业予以核准。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服务等活动的,经居委会报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后,1年内免予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免收各项工商管理费用。

提醒:据省工商局个体处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有关政策已经执行,大学毕业生在办理自主创业的有关手续时,除带齐规定的材料,提出有关申请外,还要带上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毕业证书等有关资料。

大学生创业金融贷款方面

1、优先贷款支持、适当发放信用贷款。加大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贷款支持力度,对于能提供有效资产抵(质)押或优质客户担保的,金融机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可由高校毕业生为借款主体,担保方可由其家庭或直系亲属家庭成员的稳定收入或有效资产提供相应的联合担保。对于资信良好、还款有保障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发放信用贷款。

2、简化贷款手续。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合理确定授信贷款额度,在一定期限内周转使用。3、利率优惠。对创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利率扶持,视贷款风险度不同,在法定贷款利率基础上可适当下浮或少上浮。

提醒:在榕的中行、农行、建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银行相关人士均表示,该行目前没有开办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这项业务,这种尴尬情况主要缘于此类贷款的高风险。中信实业银行福州分行办公室有关人士表示,银行在追求资金收益性、流动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安全性。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贷款相对其他贷款,风险高。大学生刚毕业,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又没有合适的抵押物或担保,银行一般不会轻易贷款。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即使大学生手头上有合适的项目,但这也只是个别现象。作为企业,银行发放这样贷款投入成本和收入不成正比。

徐州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流程:徐州全市多措并举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在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关键时间节点,我市将聚焦毕业生就业需求,主动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工作延伸到各高校,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开展政策宣传月、就业促进月、校园招聘月等“三个活动月”,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加强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支持,落实好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社保补贴、培训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完善落实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各项优惠政策,主动组织中小微企业集中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创造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

通过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服务,确保实名登记率和就业服务率均达100%。特别是对长期失业的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专项帮扶计划,制定个性化求职就业方案,做到精准帮扶。同时,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落实就业见习政策,拓展优质见习单位,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岗、管理岗等就业见习岗位。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完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场地支持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编制实施专项培训计划,进一步丰富适合大学生的创业培训项目,充实创业培训师资。

另外,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服务周、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专项招聘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灵活多样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地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网与高校校园网、中国公共招聘网链接,打造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的“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