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路径
摘要:本文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的涵义为引,指出当前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的障碍,最后有针对性地对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企业升级;升级路径
一、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的障碍
第一,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低。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内部的组织协调作用。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承接业务的主要来源是依靠与派包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信息平台的利用程度较低,这就使得企业在承接业务机会和规避市场风险方面有所欠缺,而且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作关系,与其他信息技术机构的沟通也较少,导致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缺乏统一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派包企业与承包企业之间组织协调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的文化差异致使派包企业与承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达不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从而制约双方关系的发展。
第二,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市场拓展水平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感知力较弱。国内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时,规模、文化、市场距离等差距因素使其不能准确派包企业的市场需求。此外,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长期化、专用化以及低成本的发展模式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二是企业及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基本上处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末端位置,技术含量较低,导致产品出现同质化。另外,各服务外包城市实施的助推措施当中也存在同质化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企业的同质化发展。
第三,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从派包企业角度来说,派包企业为了达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将自身业务中的非关键部分外派给那些专业的服务供应商,但外派业务环节的知识、技术含量都不高,服务外包企业基本难以从中学到核心技术,并且跨国公司会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上讲,企业内部员工的专业技术素质较低,再加上订单业务都属于低技术水平,企业对于人才投资力度不够,使得企业人才积累速度缓慢,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局面。
二、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路径分析
(一)推进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交流与合作。一是完善和统一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二是利用行业内举办的各种交流平台,扩大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三是构建信息提供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掌握市场需求、行业发展、企业动向等信息提供便利;四是建立技术共享平台,促进先进技术与外溢技术在行业内部的传播和交流,提高整个服务外包行业的技术水平;五是加强与服务中介、高校、科研等机构的合作关系,推动行业人才的培养。
(二)完善文化沟通机制,增强了解和交往。首先,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要承认并尊重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秉承理解和包容的原则,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沟通以及协调能力。其次,要注重企业核心员工沟通技巧的提高以及多种沟通渠道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企业的沟通机制;此外,还要建立相对应的沟通评价机制,以提高彼此之间的沟通效率。第三,通过建立办事处等专业性的沟通单位,实现与核心企业的面对面交流,更好地掌握核心企业的需求,加强企业间的良好交往。
(三)扩大规模,迎合市场,实施品牌战略。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知识复杂、技术尖端等类型的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能力规模。在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迎合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企业的产品研发和产品营销体系,以实现企业的优化升级。另外,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要解决企业与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实施“以品牌树信誉,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谋发展”的品牌战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四)加大人才和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大对实用型、专业型、复合型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加人才储备,改善服务外包行业中人才稀缺以及人力资源适用性差的情况;二是完善企业的培训体系建设,加速高端人才培养,积累人力资本;三是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水平,从而增强企业对外溢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的技术、知识进步;四是健全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创新氛围,为企业的升级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青.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服务型企业升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
[2]任志成,张二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技术溢出与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J].南京社会科学,2012.2.
[3]宋笑月,尹少华.我国服务外包供应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J].求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