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分离定律知识点梳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生物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分离定律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分离定律知识点梳理
1.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论证
2.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具体表现为:杂合子F1产生两种配子,分别为含D的配子和含d的配子,比例为1:1。
3.细胞学基础
遗传因子就是基因。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独立进入配子,随配子独立传给后代。所以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条件为: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的;染色体基因才可以,而线粒体与叶绿体基因完全不符合分离定律;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4.验证分离定律的常见方法
自交法 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可验证。
测交法 测交后代出现1:1的比例可验证。
花粉直接检测法 若含有不同基因的花粉表现型不同,可直接检测花粉来验证。如纯种的糯性水稻与非糯性水稻杂交,取F1的花粉加碘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蓝黑色,半数橙红色。
5.特殊原因导致特殊分离比
显性纯合致死可导致2:1的分离比;不完全显性可导致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1:2:1的分离比;从性遗传(即杂合子在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表现型不同)现象可导致杂合子亲本的后代雌雄性别中显性与隐性的比例不同,一般为1:3或3:1。
6.伴性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同样遵循分离定律,但因为其位于性染色体上其后代表现常常与性别相关联,写遗传图解一定要把性染色体写出来。需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相区分。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常用正交与反交实验。
7.几组概念辨析及详细运用
正交与反交
其概念是相对而言。正交反交的实验结果常被用于检测某遗传现象是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还是细胞质基因控制或者是性染色体基因控制。
自交与测交
均可被用于鉴别某显性性状的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该应用的区别:对雌雄同株的植物来说,自交是最简便的方法,而测交虽然操作复杂但是其后代产生隐性性状个体的比例远高于自交所以可靠性高于自交。对雌雄异体的生物来说,用测交来鉴别就是首选的方法。
自交与自由交配
自交常见于植物的雌雄同株的个体,进行自花授粉(如豌豆)或同株异花授粉(如玉米)。因动物大多为雌雄异体生物,严格来说不存在自交,但存在自由交配。
自由交配,又可叫做随机交配,常常发生于一个种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自由交配,一般适用于雌雄异体的生物(如大多动物)。在计算子代不同表现型比例时,自交与自由交配所用的方法不同。
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若具有相对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且与亲本之一相同,则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
若亲本表现型相同,而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则与亲本相同的表现型为显性,与亲本不同的表现型为隐性。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占3/4的表现型为显性,另外一个为隐性。
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以及共显性
完全显性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F1表现为某一亲本的性状的现象。
不完全显性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
共显性是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杂合子的一对等位基因各自具有自己的表现效应)。
等位基因与复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指存在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通常为两个,分别用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表示,如A与a,D与d。但是也有一些等位基因不止一个,为3种或以上,成为复等位基因。如控制血型的基因:IA、IB与i为一组复等位基因,其中IA对i为显性,IB对i为显性,IA和IB为共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