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认知语境对手机短信人际交琉的响

2017-03-13

论文摘要:认知语用学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本文运用认知语境的四大要素(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来解释其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从而得出这四大要素是如何参与短信话语含义的推导以及其动态的激活过程。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境;背景知识;动态语境;语境暗含

一、前言

自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于1986年问世以来,一种全新的研究人际间语言交流的方法应运而生,关联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为语用学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道路。如何更好地解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用学家们苦苦思索的课题,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关联理论并没有构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当中提出的很多概念对我们解释上述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认知语境,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概念对一种新兴人际交流方式——手机短信息的影响过程。

二、认知语境是动态的

在传统语用学研究中语境被认为是一个静态的因素,由语言使用者选择并用来解释含糊话语。但是渐渐的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Meym经提出“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被理解为连续变化的环境,从广义上来说,这使交际参与者得以进行互动,并使他们互动的语言表达变得可以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Mey的这一观点,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认知语境概念与这种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们用[假设或新信g+N关卜(语境效果)一语境含义的公式取代了Grice的推导公式【命题+语境】一含义。Sperber和Wilson的公式中多了一个语境效果,它是建立在旧信息基础上,结合新信息而产生的。语境效果在整个话语推导过程中起着过渡作用,为最后得出语境含义做好准备。当话语的新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就会取得语境效果(Sperber和WilSOn也把它称为“认知效果’,)。

(1)新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

(2)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出现相互矛盾或抵触;

(3)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语境隐含。

由此可见,在关联理论中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地参与话语解释的因素,通过对语境效果的增加或删减以达到关于话语的最佳理解。

熊学亮教授把认知语境归纳为四大类。他认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其中前三个方面属于语用范畴。要全面的了解认知语境对话语解释的参与过程,就要分别地来看这四个方面的参与过程,尤其是前面三个方面。笔者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认知语境是如何动态地参与手机发送的短信息的交际过程的。

三、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

笔者设计了一份短信息的收集卷,分发给30位在校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如实记下10个回合的短信息(每个回合只需双方各参与一次即可),这些短消息可以是连续的,也许可以是各自独立的。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在每段连续的短消息(也许是一个回合,也许是多个回合)后面根据所给出的l2个选项选择符合本次对话的项填在后面的括号中。最后得出如下结果:有60%的学生认为,即使没有看到对方的手机号码也可以直接判断出短信息的来源是哪里(选项10)。如果双方没有共有的背景知识,那么这一点便很难实现。而有43%的学生认为,是身边的环境让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以选择发送短信息给特定的人(选项6)。之所以会将此情此景发送给某个人,是因为短信息的发送人认为对方跟这一切是有某种关联的,或者说能引起共鸣的。从研究中我们发现,认知语境的四个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短信息的交流过程,其中尤以背景知识的影响最为突出。比较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背景知识是人脑中高度结构化、内在化了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短信息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中,它的作用会比较突出。总之,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四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却又是有差异的。那么,这四个方面在参与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是否经历了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呢?

笔者根据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份问卷,分发给另外60位在校学生。结果显示(以问卷中部分题目为例),下面这一题47.3%的受试的选项为B,也有41.8%的受试选择了D,这两个选项的选中率相当。

①x:下雨了,不能去送你,真抱歉

Y:我在车站,刚买了票,人挺多,你到时最好提前买读完这则短消息对话,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拥挤的车站

B说话人Y并没有怪X

C下雨天对X来说送人不太方便

DY表示对X的关切

下述第2题也设了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半数的(50.9%)受试选择了A,而第二个问题中76.4%的受试选择了C。

②x:吱吱,吱吱,你好,近来是否逮住帅气的小公鼠

Y:没有,差点中了鼠夹死翘翘。

你在理解这则短消息对话的时候,

A想都没想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B需要稍微想一下才明白

C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D这种拟人方式你也会用

在以下四项中选择你最先想到的一项:

A老鼠的形象

B说话人可能经常以老鼠比做自己

C说话人都彼此关心对方有无男朋友的问题

D老鼠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动物

第一段短信交流中,如果分析一下各个选项的话,可以推断在认知理解的过程中选项D比选项B更进了一步,因为在这段短消息交流中,x的行为主要是抱歉,所以,Y的首要意图肯定是要表示他是接受还是拒绝道歉,那么,选项B表示Y接受了道歉并不责怪X,而选项D在此基础上又表达了Y对X的关切之情。而短信息交流二中我们也不难注意到绝大部分受试能轻易理解短信息所传递的内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似乎很难看出在整个理解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四个构成认知语境的成分有任何先后的顺序。参与问卷的受试一般都只注意到了每段会话的意图,却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在这个短暂的理解过程中他们脑海中所经历的步骤或轨迹。预料到这一可能的结果,问卷的后半部分设计了几个相对较主观的题目。下面第3题要求受试将自己设想为短信发送者Y,并将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按照在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出来。

③x:我手机充值了。这几天你干嘛了?

Y:什么时候停机的?昨晚流浪到哪里了?

调查结果显示45.5%(绝大部分)的受试把选项A排第一位,即Y于上一晚发短信给X,而X没有做出任何回复,当看到此短信后才知道原因是x的手机昨天停机了。40%(绝大部分)的受试将选项B放第二位,意即他们认为昨晚Y无法与x联系上,故做出了昨晚x可能到外面玩耍的猜测。而选项C和D大多数受试都排在后两位,选项C的意思是手机停机后需要使用者即刻冲值才能继续使用,选项D是短信发送者x问Y这几天干吗了,而Y却想知道X这几天所做的事情。

从上述这段手机短信交流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在理解这种特殊的非面对面会话中,认知语境各构成要素在被激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存在。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参与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主要是个体已有的旧信息的一部分,参与推理的认知语境(已有旧信息)与新信息相结合从而产生语境效果。再来看短信息交流3,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逻辑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排出C、A、D、B这样的先后次序,首先,从X‘‘我手机充值了”这一新信息使人联想到手机曾经停机了所以需要冲值(选项C);接下来,在C的基础上,Y就能理解为何昨晚X没有对自己的短信做出任何的回应了(选项A);然后X问Y这几天干吗了,而Y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后者更急切的想知道X昨晚所做的事情,于是反问对方“昨晚流浪到哪里了”,因而没有满足X的要求(选项D);最后,很明显Y真正关心的是x昨晚是否出去玩乐了(选项B)。具体的来看,选项C在认知语境中是参与会话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凭借着双方的背景知识以及会话上下文,短信发送者Y不难推断出选项A的内容。而选项D和B,除了依赖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外,还需要Y对x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加上对X可能会去玩耍的场地、氛围的想象,我们认为这体现了认知语境中的情景知识因素。于是,我们得出认知语境各要素在参与短信交际理解过程中经历了这么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背景知识、上下文、情景识。大约有10.9%的受试所做的问卷体现了这样的思维过程。

熊学亮教授在解释单一会话推导理论的时候,他强调话语理解主要依赖于认知语境。他认为话语参与者在理解会话时,首先激活的认知要素是情景知识,如果这项不奏效,那么下面将参与理解的要素先后是工作记忆和思维知识结构。在这里工作记忆指的是会话双方刚刚讲过的内容,即上下文知识,而思维知识结构说的是存在于会话参与者脑海中的背景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的面对面会话和我们所论述的短信交流的不同之处,在面对面会话中首先被激活使用的是情景知识,而短信交流中则是背景知识。这恰好体现了手机短信交流的特点,那就是会话双方并不同处于一个具体的情景或场面中,他们所能调用的是想象中的对方的场景。’所以,短信的交流就更多的依赖于背景知识的参与了。

四、结语

认知语用学强调人的认知在参与语言理解和运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认为不能单纯的通过分析话语结构、上下文知识来理解会话,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知这一活跃的中间层,特别是其各个构成要素的全面参与、激活,从而产生了反映最接近于会话参与者真实意图的会话含义。现今社会发展迅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交流方式,而手机短信的交流只是其中的一种。这些新兴交流方式的广泛流行就势必引起我们的关注,而对他们的分析解释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如果停留在传统的语用学对话语的解释上,我们就很难分析更为抽象、复杂的现代交流方式,因此,认知语用学为新的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必能将会话含义研究推倒一个全新的高度。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