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选择寻梦

2017-03-13

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开始实施。2004年7月,大学毕业我申报了西部计划项目,选择去当一名志愿者,经过签订《招募协议》、医院体检、发放《确认通知书》、成都报到集合、拉萨集中培训等程序,最终被分配到西藏拉萨团市委进行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评语:这是一名在西藏奋斗两年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满,他可以选择离开高原,回到家乡,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要将他的“寻梦之旅”进行到底。一、梦起飞的地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年,我出生在位于西部的关中农村,祖祖辈辈都是没有踏出过黄土地的纯粹农民,在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看来,唯一的心愿就是我和哥哥能够通过考学跳出“龙门”,光宗耀祖。1994年,我上初中,哥哥初中毕业开始跟舅舅学起了木匠手艺,我便成了完成父亲心愿的唯一人选。印象中,当时家里的情形是:泥塑的灰暗的墙壁,老式的传统雕花窗棂,对开的老式的门板,泥垒的土火炕,昏黄的落满灰尘的15W的灯泡,一切的一切对于现在都市人们来说都显得原始而古老。

我从小就“野心”勃勃,不很安分,广阔的田间、山野成了我的乐园。在能够听到收音机就欢天喜地、看场电影就像过年一样的年代,我把所有童年的好奇心都放在了村里村外的山野。那时,我春天上山挖药材,夏天进沟里给牛割草,秋天帮忙收获柿子、捡柴火,俨然一副劳动的架势。对此,父母非常不满,多次提醒我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尽管如此我还是依然故我,学习成绩往往名列前茅,野外劳动表现更加积极,并且干得津津有味。诚然,我对劳动表现出的热情并不是体会到了劳动的真谛,而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走进山野,我为满眼的绿树野花陶醉,我对满沟的野果垂涎,我更为满心的清新气息欢欣。渐渐长大后,山野沟坡依然是我假期常去的地方。我常常在夜晚的村外望着满天晶晶亮的繁星发呆,经常坐在山坡草地上望着对面迷朦的山峦出神,心却早已不知道飞到祖国的什么地方,做着一个连我也搞不清楚的祖国山川梦。

1990年代末,我高考落榜,要强的父亲“民主”地征求我的意见,我低低地告诉父亲“再考一次”,于是我重新回到学校加入复读的行列。这时家里的生活已经渐渐富裕,每年果园收入不菲,哥哥开始给人做工有了收入。然而,西部关中农村的观念普遍传统,农村孩子跳出龙门的“正当”途径还是考学和当兵,村里的年轻人也很少有在外打工的,即便今天,村里出外打工的青年也寥寥无几。

2000年我终于不负众望,挤过了独木桥,从此开始我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大学生活。城市的生活令我眼花缭乱,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我第一次看到了课本中的天安门、八达岭长城,第一次坐上了地铁,第一次知道了电脑……我感受着城市的繁华和现代,也体会着城市的喧闹和拥挤,内心深处却经常会怀念西部农村的广阔和清新。城市和农村的强烈反差令我迷茫,专业知识学得普普通通,视野和观念却越来越开阔,心也越来越“野”。记得大三时,我和同学参加一个家庭沙龙,每个人写下自己的梦想,听别人说自己的梦想都是买车、买别墅什么的,我心惆怅。自己写下的却是“不让自己的父母离开土地”、“去一次西藏”等梦想。因为我来自西部,我明白我对西部有一种特殊的感念和眷恋。也是在这一年西部计划项目开始实施。

终于毕业了,我毅然申报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我选择去当一名志愿者,我选择离开北京,选择去西藏,选择寻梦。当时,同学不解、表姐反对、父母犹豫,多亏从日喀则打工归来的哥哥从旁劝解,西藏不是家人想象的那样偏僻和落后,才终于打消了父母亲人的担心和犹豫。而此刻,西藏在我心里是什么样子呢?恐怕除了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淳朴的藏民外只有亲自去看了……

二、我的寻梦之旅

走出贡嘎机场的第一眼,我就被眼前的蓝天白云和雪山深深吸引,稀薄的空气并没有带给我任何麻烦,高原特有的开阔和纯净却一下根植在我的心底,我开始在心里问自己:这就是我梦想的西部、梦想的西藏吗?

在西藏博物馆出征宣誓仪式上,我们来自北京、上海、四川三地高校的81名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庄严地读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誓言,之后像种子一样一颗一颗地被撒到了区、市、地区各单位,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去真切体验属于“志愿者”三个字的责任和义务,用兢兢业业的志愿服务为西部的开发和发展贡献渺小的力量,同时感受志愿光环所透射出的光彩和无奈。

走在圣城拉萨,我像走在画中,走在自我的升华和沉思里。我在稀薄的空气里感受陌生的虔诚,在异样的氛围里熟识原始的信仰和历史的厚重。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这是怎样的一段体悟?当最初的印记慢慢变得模糊,它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渐渐混合,在一片洁白之后开始飞升,飞进属于历史的梦和现实的真。在布达拉宫广场前,我在历史留存的遗迹面前久久注视,深深沉默。巍巍的药王山,高高的白塔,袅袅的香火,传承着最初的佛家传说。潮涌的信徒,虔诚的礼节,用肢体的沉默向心中的圣灵献上最真的膜拜。红白相间的布达拉宫永远都是异乡游客眼里的一个谜,充满神秘,充满灵犀。这座巍峨的世界遗产陪伴着高原的土地一起变老,直到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们的最终的信仰的化身。且不说红白宫中珍藏的价值连城的珍宝,单看那气势汹汹的外表,就足以不敢小觑它的神圣和力量。布达拉宫建筑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历来受到文史哲佛学家们的高度关注,这方面的专著遍布佛学著作和美学论著之中。曾有人这么概括:布达拉宫建筑是集中反映蒙藏地区全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是现实社会中的巨大主题。我更加默然。

到团委开始志愿服务工作,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团体,我用最快的时间去熟悉业务,熟悉青少年活动组织过程,感觉青年工作充满激情、充满繁琐、充满挑战,我学习起草各种公文,从最初的简报、方案、通知,逐渐到各种工作总结、汇报材料、领导讲话稿,在忙碌和压力下一步一步走向进步,直到同事渐渐拿着起草的稿子让我帮忙修改时,我的心底才有了说不出的成就感。

在西藏,泡茶园似乎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美妙的体验。有闲的早晨,我和同事踏着霞光走进大昭寺附近的鲁布茶馆,去体验这种独特的美妙。我们穿过狭窄的藏式小楼过道,耳畔依然萦绕着路边小摊上的悠扬旋律。走进茶馆,在拥挤的人流中交钱,拿着服务员用藏语写着几碗面的纸条,纸条背面通常都是小学生的卷子和试题,我去领面同事找空位,虽然每次都和别人挤坐在一起,但丝毫不会改变我们吃面喝茶的兴致。服务员把晒干的牛粪和木料填进炉膛,那熊熊的火光总让我恍惚不已,分辨不清自己那一刻身处何方。记起同来的志愿者给我分析在乡下牧区用水洗碗和用牛粪擦碗哪个更干净的科学依据时,我虽然微笑着接受了他的结论,却从来不想亲自去乡下的牧区体验那样的礼遇。而此刻面前燃烧的牛粪令我不敢相信这里已经脱离了牧区。茶馆里光线很暗,油腻腻的条桌,看上去总是给人一种脏兮兮的感觉。早晨的茶馆人总是满满的,熟识的不熟识的人挤在一起,吃吃藏面、喝喝甜茶,交流着一天发生的大小“新闻”,消磨着自然的美好时光。

春节前后,市项目办(团市委)开始对拉萨地区的志愿者进行节日慰问,作为负责志愿者日常管理工作的我一起陪同领导慰问,走进服务单位听到对志愿者的肯定评价,志愿者给单位整体氛围和工作作风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听到这些我的心中踏实了。尤其2005年进行志愿者需求调查时,申报单位开始增加人数开始增多,也更加印证了这一点,说明我们项目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心中也由衷地感叹:志愿者原来就像催化剂一样悄悄地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在西藏工作,自然免不了领略高原风光,印象最深刻的是2004年秋天去日喀则的那次。一路上,窗外的高原景色应接不暇的冲进我的眼帘,连绵起伏的高山、雪山、河流一直陪伴着我们,对于高山这种好客的热情和拥有这种性情的高山的儿女们我只有用心中默默的祈祷和祝福来表达我深沉的崇敬。路过河川平原,看到刚刚收割的青稞被整齐的堆在田里,那形状远远看去就像牦牛的脊梁,一堆堆一垛垛,和黑珍珠般的牦牛一样令人喜爱。路过高原草场,看见低头吃草的牦牛,通体油黑发亮,长长的毛直垂到地上,大部分时候都看见她们在低头单独吃草,没有任何嬉戏与喧闹的场景,这种沉静与悠闲或许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一路上,清清的河流,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偶尔浮现在群山深处高耸入云的雪山,都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悦,令我丝毫感觉不到旅途的疲倦。在贪婪的享受着属于雪域所独有的的美丽景色的同时,我也在尝试着从更深的层次去寻找属于雪域的独特魅力。车子翻山时,我看着窗外,车子随着曲折的山路不断变换视角,一会儿外面是一色黄褐的秋山,一会儿又变成了渐渐幽深的山谷,我往外探了探头,感觉汽车就在山谷边行走,似乎一不留神就有不可想象的后果。山谷对面是耸立的高山,秋已近,山上一朵朵黄色的植物远看就像朵朵雏菊,远看如同枯叶,铺满整个山坡。车子到达山顶,经幡挂在长绳上随风飘动,在高原的山尖上分外令人惊喜,旁边是成堆的洁白哈达,用来表达人们对神秘的大地和天空的敬爱之心,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作为生灵的渺渺情思。面对高原的天空、白云、草地、河流和群山,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产生些许难以言喻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这是每一位大地的生灵都会拥有的善良和高贵的表现,我亦然。

工作之余,我们志愿者会一起做饭、一起打球、一起唱歌,借以消遣工作之余的年轻和激情。日久后,我们开始琢磨干一点什么事情,于是在2003年志愿者联系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和一家孤儿院取得联系,利用周末去那里为孩子们上课。我被安排教中班数学,每个礼拜骑车穿过罗布林卡路时,我的心情都感到充实无比。有时候会听到罗布林卡维修围墙的藏民用板子啪啪拍打的声音,有时候会看见西山顶上低低的浮云轻飘飘的飞舞的姿态,有时候也会遇到改道的中巴车飞驰过后扬起的尘灰,那样就不是仅仅氧气不足了,整个人都会被灰尘吞没,但这丝毫影响不了自己愉快的心情。经过我们的授课孤儿院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进步,2005年后半年,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孩子们按照年龄分别送到了不同的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从此开始他们不同的人生。

三、梦想的归宿

转眼间,两年的服务期满,由于两年的工作表现,我先后被评为全区、全市优秀志愿者,看着属于自己的银质奖章时,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属于青春的切实见证,这也是属于梦回西藏的真实体现。如今,梦已渐远,夜阑人静萦绕心间的却是关于走与留的现实问题。的确,西藏的美丽神秘的无穷魅力对我是一种诱惑,西藏习惯的氛围和熟悉的朋友对我是一种依恋,我割舍不掉。然而,远方亲人的殷殷期盼、属于自己的乡土气息又是摆脱不掉的无形压力。对此,我又该如何选择?

虽然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两年,但对西藏仍然有太多的感觉,有太多的想象。许多内地朋友听说这边乞丐太多,曾诧异的问我:西藏真的很穷吗?我无言以对。做毕业论文时因为刚好涉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问题,那时就看到西藏是全国差距最大的省份。因此,我能够说什么呢?只能在自己志愿服务期间,不要被同情心所掩盖,工作中不要仅仅靠良心接触问题,或许我们更需要科学、文明、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对于许多无法改变的社会问题,我需要思考,需要质疑,需要时间去改变。这个时候,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头顶光环的志愿者了。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通车,西藏成为世界的焦点,整个高原沸腾了,青藏铁路带给高原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天路”带给高原无限希望的同时,也带给我一种莫大的鼓舞,也最终促使我下定了留的决心。5月还在电视台的“绽放的青春”节目中公开说自己不会留下的我,到7月就征得家人同意申请留藏工作。至此,我选择将我的寻梦之旅进行到底。(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