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校长的中国梦

2017-03-13

(一)

岁月的印痕悄然划破21世纪的苍穹,我们蓦然驻足,却感慨良多。感慨之一,是关于梦想。梦想是美丽的,所以做梦往往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儿。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每天都有变化,每天都有惊喜,这就是真实的中国。

在这背后,是我们每个人绚烂的梦想、赤诚的中国心为祖国的腾飞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二)

中国有这样一所大学,学生们可以和他们的校长“称兄道弟”;中国有这样一所大学,校长在校园里拥有无数“粉丝”,甚至每一次公开场合的露面都会引发阵阵欢呼和尖叫。这所大学就是中国农大,这位校长就是陈章良。在农大,我们都亲切地称他“良哥”。

我第一次知道陈章良校长,源于央视的一期节目。那是《东方时空》的一个关于大学校长的系列专访,其中有一期就是采访中国农大的校长。在看到那期节目之前,我对中国农大的印象寥寥,可是农大校长的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福建一个贫困的渔民之子成长为科学界和教育界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间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追梦的辛酸?而陈章良艰难的追梦之旅不正恰恰是我们伟大祖国追梦历程的一个经典缩影吗?

现在,无论是面对媒体还是他的学生,陈章良校长都常常谈到他的出身,所以他的故事为许多人所熟知。陈章良出生在福建省一个贫困的渔民家庭,从小就已经开始的贫困记忆几乎一直伴随着他的整个求学阶段。而这种特殊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也促成了陈章良今天的成功。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良哥”当年的童年:没有精致的玩具,没有富足的生活,甚至没有充裕的食物……所以很小的时候,陈章良便下海打鱼替家里维持生计,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没有压倒他,反而让他更加有志向,虽然幼时的志向可能是懵懂的。陈章良当时做的也许只是暗暗发誓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父母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今天的他已经开始改变着国家的命运。

高中毕业后,陈章良已经决定回家务农了。时值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突然传到陈章良那里。这是小平同志作出的决定,直到今天,陈章良校长还很感激小平同志,因为如果没有那次改变他人生命运的考试,也许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陈章良了。此刻,个人的命运就这样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这次高考中,陈章良成为全乡100多个考生中唯一上线的一个,在他高考之后为家里赚到100多个工分的时候,收到了海南热带作物学院的录取通知。

大学其时对于出身贫困农家的陈章良是陌生的,新奇的。进入大学校园,他竟然会感慨“大学怎么这么大”。但是刚进大学的时候陈章良也有过小小的失望,因为所读的专业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喜欢航海,喜欢地质勘探,总之他的爱好与冒险、刺激有关,他向往的是富有活力的生活。这一点甚至影响了陈章良日后工作中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农大,大家都知道“良哥”对校登山队有种特别的“偏爱”,每次登山健儿凯旋的时候,“良哥”都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

有的人在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之后选择的是沉沦,自暴自弃;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直面现实,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事。陈章良就属于后者,他说既然来了,既然没有选择,还不如老老实实先把自己读的东西读好了,所以就努力的读。除此之外,很快适应现实的原因还有陈章良那份农家孩子的朴实,“能够有这么个机会考上大学,已经这么不容易了”,他感到“已经很幸福了”。

到了大学,陈章良仍然改变不了他“贫困生”的身份:他买不了那时正流行的“两个喇叭的手提的”录音机,他做不了“留着长头发,穿着喇叭裤”的“时髦”的有钱人。由于饭量很大,陈章良甚至常常吃不饱饭,后来还是同班的女生把粮票夹在书里偷偷地递给他,直到现在,良哥都心存感激。这个小故事我听“良哥”讲过两次,一次是在刚到农大后的开学典礼上,他以此勉励初入大学的贫困学子们;另一次是在暑假的又一期《东方时空》的荧屏上,“良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现在可以说,以前不好意思说……”每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内心都涌起一股渗着酸楚的感动。机遇总是喜欢向有准备的人伸出她的橄榄枝,陈章良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大三那年,国家又传出消息:要公派一批留学生。成绩优异的陈章良再一次抓住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国家的政策又一次切实地改变了年轻的陈章良的命运。

出国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于当年的陈章良来说,却是从来没有想过的。可是在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陈章良却凭借他卓越的才华,再次展露头角。在读书期间,陈章良就在欧洲的分子生物学报上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并且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三年后,他获得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和医学部的博士学位。毕业后,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都主动以高薪请求他留下,但是陈章良却像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

说到为什么会回国,陈章良很坦诚,他说更多的是自尊心的驱使,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回到了祖国。在美国,虽然老外们对于作为个体的陈章良是尊敬和佩服的,因为美国崇尚强者,但是他们每每提及陈章良的祖国时,却未必那么“尊敬”,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可能往往还停留在“落后”,“不够民主”这些片面失实的字眼上。这让对祖国充满深切感情的陈章良常常感到“难受”,“不舒服”。所以陈章良不止一次地强调:中国才是他的根!

陈章良说:“我此生可能有许多愧悔,但我永不后悔的是回国的选择。慈母声声呼唤远游的赤子,我唯有含泪相应。”字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央视在评价回国后的陈章良时这样讲到:“从那以后,陈章良的名字就与一连串的成功连在一起。”的确,这一切有事实为证:26岁,他成为北大年轻的副教授,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蛋白质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28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30岁,获得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在此之前无一人荣获此奖项;34岁,成为北大副校长;41岁,来到中国农大,就任我们的校长;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100位青年人才”;他的故事多次出现在教科书上,无数的孩子把他当作励志偶像……

陈章良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表示过感到回国后有更大的成就感,因为可以为这个国家真正地做一些事。现在,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在谈到“三农”问题时,新浪网有评论说:“这样看来,陈章良们任重而道远了。”是的,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良哥”那颗炽热的心,他始终在想着农民的事,他时刻铭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三)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有梦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圆梦的时代,所以,不只是“良哥”这样的大人物在用他的精彩人生阐释着“中国梦”的涵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主角。从“国强则民富”到“民富则国强”的转变,充分彰显了新一代领导集体“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尊重人,关心人,已经成了深入人心的时代主旋律。国家为我们每个公民提供了充分的圆梦机会,而我们每个个体的“小梦”则构成了祖国腾飞的“大梦”。

谨以此文记录“良哥”的中国梦,记录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

[人物档案] 陈章良,男,汉族,1961年2月生,福建省人。1987年参加工作,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及生物医学部毕业,博士学位。现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1978年至1982年,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及生物医学部学习,获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北京大学副教授。1989年至1992年,北京大学教授。1992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教授,生物学系主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95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2002年4月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第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经济网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