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究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也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
一、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面对生态恶化、经济落后的区情,地区几大班子领导认识到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对毕节地区乃至整个岩溶山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把这项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从地区到乡(镇、办事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它列入工作的重要日程。
(二)狠抓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为了用好管好水土保持工程资金,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重点在技术、投资、施工、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
在技术管理上,每年均根据年度下达的治理任务,由规划实施工程的乡(镇)政府向县(市)水土保持委员会提出立项申请,经水保委同意并下达计划任务后,由水保办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群众代表组成设计组,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将每项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按科学化、规范化要求进行技术设计,然后由省地组织专家对每个图斑进行现场审定批复后实施。在施工中严格按规划设计实施,在竣工验收时严格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验收。
在投资管理上,一是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控制投资。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年度审计制度。三是对资金的使用严格把关。对于工程经费支出,必须经技术人员、工程指挥长、水利局长或水保办主任逐一签字认可后,方能报销,对群众用工补助兑现情况,必须在小流域内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在施工管理上,坚持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制,实施廉政工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工程建设实行事前、事后公示制,被广大干部群众誉为“阳光工程”、“廉政工程”。
在建后管理上,工程完成并经验收通过后,立即移交给当地乡(镇)和村管理,并在实施的每一条小流域内,帮助成立一个管理组织,制定一套管护措施,聘用一批管护人员,为项目后续效益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加快水土保持绿色产业开发,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子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富民为基础,围绕市场,依托科技,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实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行合股经营、引资经营、能人带动、部门扶持、项目整合示范等多种经营模式,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发展水果、蚕桑等特色经果林,构建出绿色富民的生态文明之路。
(四)大规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
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小流域为单元,水土保持径流调控理论为基础,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发展林果药桑茶为重点,拦、引、排、集、蓄、灌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相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创建精品样板,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横贯毕节地区西南出海重要辅助通道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沿线,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工程点,建成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重点监督、生态自然修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效益监测、基本农田及综合配套工程、石漠化治理、优质林果药规模开发、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苗圃、退耕还林(草)、地埂经济植物、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生态景点及观光、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科学研究等15种各具鲜明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工程点22处。
(六)增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水平
要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跨越发展,使其具有创新性、高效性,必须依托科学技术。试验区建立以来,地县各级水保办开展水土保持规划、育苗技术、经果林栽培、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滑坡预警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示范,建立了6个以经果林引种、栽培和育苗为主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先后有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两项成果地区科技进步奖。
(七)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长远效益
为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杜绝水土保持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一是从宣传教育工作入手,强化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二是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地区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大队,为执法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颁布了监督管护和防止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规范性文件25个,开展了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三区”划分,并率先在全省发布公告。四是与发改、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联合制定了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配套性文件,配合抓好监督执法工作,将水土保持纳入了项目立项审批和办理行政许可的必经程序,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六是规范方案编报工作,抓好审批、监督、收费“三权”的落实。六是建立项目检查督促制度,加大工作力度,在项目业主按照审查批复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三同时”制度中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做好技术指导服务。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毕节地区试验区成立20年来以取得了显著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胜循环。
二、生态建设制约因素
我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大,生态脆弱,全区恶性生态环境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水土流失危害仍然是制约我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生态瓶颈。二是贵毕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资金短缺。三是我区建有的68座小二型水库急需治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效益。四是目前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中无建后管护资金。五是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资金偿还的难度大。
三、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着力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试验区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第一、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立项和争取工作。着力抓好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石漠化综合治理、赤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项目、科技示范园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完善、编制,夯实项目库建设,加大协调争取力度。
第二、以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规模化发展为目标,以交通便利、农产品市场障碍小的国道线和省道线为骨架,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相结合,在强化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生态措施与增收措施、基本农田和水系工程综合配套的同时,重点扶持建立一批速生坑木林基地、药材基地、经果林基地和养殖基地,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三、从我区地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心地带,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岩溶山区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人口、经济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建设模式,开展一批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试验示范。
第四、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参与式建设,增加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利用农民群众的创新潜力、能力、知识和技能,在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和意愿的前提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保证水土保持工程符合当地的实际和长期高效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