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联的经典散文作品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自古就有发压岁钱、贴春联、贴侧福等风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春联的经典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有关春联的经典散文作品:品读春联
品读春联,是我每年过春节时的一大乐事。喜庆的节日里,家家门上点缀着大红的春联,更显出节日的喜庆、祥和了。如果细心品味春联的内容、创作者的巧妙构思匠心独运,以及多姿多彩,美观遒劲的书法艺术,更是一种比吃上肉饺了还有滋味的享受了。
去年春节,我回农村老家一趟,用了足足半日,逛了三条街道,就是要享受品味春联之乐。如今的农村,乡亲们的文化品位确实提高了很多,不仅看不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类的传统春联,就连从市场上买来的现成春联也不多见有这些老词了。我见到的大多是自家撰写的颇有个性的春联。有几首至今难以忘怀:“燕尾似剪破碧水,杏枝如画倚轻烟”;“一湾野色垂杨柳,十里春风送花香”;“独立小楼风满袖,漫步春野暖扑怀”;“一冬暖尽桃花嫩,三春阳生柳色新”……
读着这些春联,着实令我啧啧赞赏。尽管我不知春联的作者到底是从古诗句摘录来的,或者是仿写的?也不知是否是学识渊博的老者还是年轻后生们一块共同琢磨的,但这些春联洋溢着清新、典雅、古朴、率真的韵味。春联似画,春联似诗,分明显示着家乡人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大年初二,我从老家回到通州小城,街头所见,那各式各样的商店春联,同样吸引了我的目光,只是在内容上略更有商业特点。虽则少了几分农家的素朴,却多了几分城市的亮丽,特别是那些颇有个性色彩的对联,令我眼前一亮,至今记忆犹新。请看两家小商店的对联吧。一则是:“贸易不欺三尺童,公平义取四方财”,这分明是对顾客的承诺。另一则是“丽日当空,小康初步;春风送暖,伟业方兴。”这家商场的对联,更显示出开拓者的眼界、胸襟与胆识。
至于城内居民贴出的春联,更如百花争妍,各展才气。仅录几联,与诸君欣赏:“时雨当春而降,好花应时而开”;“万里江山已见尧天舜日,九州草木共沾时雨春风”;“除尽私欲终身乐,洗掉俗心满身轻”……粗看起来,这些春联似与春节不搭边儿,但仔细品味,却更觉得这些春联的书写者刻意求新,不入俗套。他们有意借春联而直抒胸臆,展示才华,也许是想给节日的人们平添几碟中华文化“菜肴”吧!
送走金龙,又迎来了银蛇,早盼望着今年春节的春联更有崭新的风采。近日,朋友让我琢磨几幅新春联,其中“上联:厚德昭示包容美,
下联:创新平添爱国情。”加上横披:“贵在精神”,上下联,将”北京精神“着八个字自然嵌入其中,是为了突出“北京精神”仿佛春风融入人们的心田。另一幅是:“八字箴言承厚德;九城大步奔前程。横披是:“爱国爱京”。上联这“九城”二字明确了北京城的特色,也同样弘扬了”北京精神“。这两幅对联同样表达了北京市民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如今,我像儿时一样盼望过年,渴盼着在春节的假日里,再次享受品味春联的乐趣!
有关春联的经典散文作品:记忆里的春联
过年贴春联是中国人的习俗。小年以后,春联陆续上市,红红火火的春联增加了年味,成了春节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看此情景,我会想起春联有关的往事。
小时候老人就告诉我们,春联一般都是年三十早上贴的。贴春联就是封门的意思,不让恶鬼进来,保证全家幸福。并说旧社会欠账多无力偿还的人,腊月25—26早早就贴上了春联,要账人见封门了,就不能要账了。这个说法我长大了有些将信将疑。《白毛女》唱词中“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印证了这种说法的正确,但黄世仁三十晚间到杨白劳家里逼债,抢走喜儿,逼死杨白劳就令我对这话怀疑。
可能小时候在农村的缘故,农村惯用的春联至今记忆犹新。炕墙贴得是“人丁兴旺”,鸡窝贴得是“金鸡满架”,猪圈贴得是“肥猪满圈”,粮仓贴得是“连年有余”,应大门口一般要现竖立一块木板,贴上“出门见喜”。一进房间映入眼帘是一个长联,写的是“宜入新春乐,财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宝垛一垛,人财两旺好,老少齐安乐,大吉大利”。所有门一般贴的都是大吉大富的春联。多年来没有变化,想必现在也是这样啊!
也听长辈说过这样的笑话。50年代解放初期,农村很多人是文盲,有的全家没有一人识字。大多数人家的春联是自己买红纸,找就近读书人给写。我的长辈曾经帮助一位大山的亲戚写春联。写完后,反复告诉每幅对联的贴处,让其一定记住。可春节拜年时候,还是发现了问题,他将“肥猪满圈”贴到了炕墙,将“人丁兴旺”贴到猪圈,成为了笑话。
90年代初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主管企业局从乡镇调进一名局长。局长致富有方,到位演讲的主题就是让大家的尽快富起来。临近春节,局办公室主任让其下属到市场去买春联。下属问主任选择啥内容的春联,办公室主任想想说,新领导喜欢致富,一定要买红火致富的大春联。下属按照此意见买了一幅大的发财致富的春联贴在局机关的大门上。办公室主任十分惬意,感觉一定能达到领导满意。不料春节后召开的机关大会上,局长就开玩笑的说,我到上级、同级部门办事,人家贴得春联都是如何围绕职能做好工作,我们倒好,贴大富大贵的春联,我们是机关不是商铺住家啊?办公室好好想想,这是什么水平?说的办公室主任脸红脖子粗。
贴错了春联、选择不适合春联当今可能再不会有了。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春联变得丰富多彩。就内容而言,有和睦平安幸福的百姓春联;有的年年发财经商做买卖的春联;有效益年年增高的企业春联;有做好职能工作的机关春联。就样式说来,有大幅的机关商铺用的,有适合住家用的;字体字色也多种多样,行书楷书、金色墨色应有尽有。特殊需要的春联还可以提前到商家定制。网络普及以后,网上的春联多种多样,词句优美,适合不同的人群,可以随意挑选。
春联无论如何变化,欢乐、幸福、祥和的主题始终没有变。春联,造就了节日的气氛,彰显了人们红红火火的日子。它就像腊月雪地里绽开的红梅,迎接新春的到来,送给人们温馨和祝福!
有关春联的经典散文作品:那些年,我们的春联
进了腊月,年味儿便一点点酝酿出来了。乡下的腊月初八,自然是要规规矩矩喝碗腊八粥的,喝过腊八粥,便倒数着日子等过年了。待到小年,腊月二十三或是二十四(我们家乡,只有一爿地徐姓人家是腊月二十三,大多人家的小年都是腊月二十四),一村的鞭炮断断续续地响起来,“送灶”之后,年便挨得更近了。灶王爷,是有送有接的,年三十“接灶”之时,会在灶头新奉上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侧往往还会贴上一副对联,上书“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话。自此,春联便隆重登场了。
今冬,断续两场雪。第二场雪之前,腊月十八九的光景,春联铺子已在小城各处亮相了。我家附近的一条街,便是清一色的各商家临时自搭的春联棚子。每一棚前,必有大红的灯笼在棚前招摇着;每一棚内,必定是浓墨重彩,红的艳,金的闪,黑的浓,整个儿却又是红艳艳的一片。一爿地,都是春联,惹得路人纷纷驻足,从一棚子出来,又进到另一棚子里,比比花样,比比价格,直到找到自己中意的方罢。
如今的春联品种多样,制作精美,很是迎人,我却不自禁地想起了儿时,那些年,我们的春联!
以前,我们是没有买春联这一说的,要买只有红纸。大大的整张红纸,须根据需要用刀裁成大大小小的条幅备用。再备好墨汁和毛笔,请上一个文化人来写就成了。红纸、墨汁、毛笔这些都好准备,能写春联的文化人却很稀罕。我家惯常是做教师的姨父来写,写什么,怎样写,全由他了。旧时先生都有书童,我姨父也有的,写春联的时候,我就是他的小书童,侍奉左右。我根据姨父的需要,叠纸啦,裁纸啦,忙前忙后地拿东西啦,他不差遣我的时候,我就歪着脑袋看他写字。姨父写字的时候,端起毛笔,蘸上墨汁,再在盛墨汁的小碟边沿轻轻顺下笔尖——总说笔墨纸砚,但那时我确实不曾见得一方砚台。理顺毛笔尖的姨父右手执笔,左手抚纸,略一思索,便唰唰连写起来,他的字不是端端正正,笔画之间总是粘连,于是,连成一气,龙飞凤舞的样子,我那时总有一种错觉,那些字好像随时会飞起来似的!姨父写好的春联,我一一地挪放到堂屋的地上,让它们仰面躺着风干。有时,我也会要求画几个字,我像画画一样画着玩儿,但从来没有画好过,看来,画毛笔字不是件简单的事,驾驭毛笔也不是一时一刻的工夫。我看姨父写字终于看得腻烦了,于是,我便去看仰面躺着的春联们。红艳艳的纸上缀着黑墨墨的字,红黑分明,煞是惹眼,因为写了字的缘故,红字字迹处便显出抽搐的形迹,不复单单一张红纸的平整了。
更多的时候,我和仰面躺着的对联默默对视着,我已经基本认识它们了。你看,“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我知道,这定是给妈妈店铺大门写的春联,这样类似的春联,还有很多呢,姨父有时也会写“四方来宝,八路进财”,每年店铺的春联都离不开一个“财”字,但年年不一样的,当然,写几年,回过头再写,这也是可以的。我不记得姨父有没有隔年重复过,想来也不必——他有一本书,上面收集着好些春联呢!店铺求财,家宅求顺,若是贴在我家后门,姨父便会写些“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之类的春联,也有时写得美一点,譬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写到我和姐姐的房间,姨父则会写些“勤奋好学争一流,健康成长保平安”,这大抵是他自编的,也有时,会写得雅致一点,“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我那时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美,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是晏殊的诗。若是给外公外婆家写,姨父则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也会写“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或是“居之安山明水秀,人之和天长地久”。
姨父春联写得好,除了给我家写,给同村的外婆家写,左邻右舍也都备了红纸请姨父写,姨父也不推辞,有求必应。在写春联的时刻,我真正感受到淳朴的农人对知识的尊重,感受到了一个文化人的骄傲。所以,那时我便隐隐约约知道,一个人,是要读书的。
乡下人家,最不金贵的就是土地,房子不会很小,门窗自然也多,所以,家家户户需要张贴春联的地方特别多。各处大门自不用说,那定是要漂漂亮亮地贴上,不但两扇大门要贴上,门两边的门框还要再来一对窄条幅,就连大门上面的横木,称作门楣,也是要贴上一个更小的横联,窄窄的一张红纸,大多是写些“人寿年丰”“五谷丰登”,或是“合家欢乐”“万事如意”,也写“五福四海”“喜气盈门”之类的话。当然,在内容上,横联是和下面的春联相应的。大门是重中之重,自是贴的妥妥帖帖,就是其他各处大大小小的门,也都是一一贴上的,譬如,厨房门口,会写上“水火平安”或是“勤俭节约”;连猪圈也要贴上一个小横幅的,上书“六畜兴旺”;就是家里的自行车,也要准备一张窄窄的红条,写上“出入平安”贴在笼头上。如今想来,那些大大小小的春联,可不都折射着农人们对来年生活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吗?
除了对联,贴得最多的就是裁得方方正正的“福”字了。“福”字是摆布得很有艺术感的,不是顺着正方形来写的,而是折一个九十度,这样的“福”字极具美感,走遍全中国。可以贴“福”字的地方太多了,乡村人家少不了瓦缸坛子之类的东西,那么,这些地方是必须要贴上“福”字的。讲究的人家,大门贴了两张宽宽的字幅犹自不够,还会在春联内侧再整齐地贴上两个左右对称的“福”字,这样一贴,似乎除了门槛是空着的,其他地方都被鲜红亮艳的春联占据了。我印象中,“福”字贴得最特别的还是堂屋对面人家的后墙上,这个“福”字大有讲究,须倒着贴,谐音便是“到福”,或曰“福到”,怎么个念法都有“福气已到”之意。贴在前屋人家墙上,福气却是自家的,推门便见,这是乡下农人的淳朴愿望吧!这个“福”字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上面会罩着一张花钱,镂空的花钱隐隐约约露出下面的“福”字,待风轻轻一吹,那“福”字便完完全全呈现出来了。我从这两者的搭配中隐约受到最初的美学熏陶。艺术是根植于生活的,农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自己对美的体会和追求。
除了这张花钱,其他各处也少不了张贴,贴得红红的春联上方门楣,怎么能少得了花钱呢?薄薄的花钱镂空的花钱,贴上五张,或是七张,映着春联,整个门便焕然一新了,一股喜气顿生。花钱一般是贴单数的,门正中,须端端正正贴一张,然后左右排开,等距贴上相同张数的花钱,这样的贴法也最美观。花钱除了门上张贴,窗户也是少不了贴上一张的。冬天多风,窗户上的那张花钱,总是在北风中哗啦哗啦地唱歌,或是在微风中一张一翕,它鲜有完全静止的状态——就是没有风,开关窗户啦,甚至从旁边走过,都会引得它跳起舞来。
那时,贴春联也是一项重大的活动,贴的时间是有考究的,一般总在年三十才贴呢,再早也不能早于年二十九吧!贴春联的清晨,一家老小全出动,贴之前先有一个除旧的过程,许是上年贴得太实,好些旧的春联顽固地霸在门上,风吹日晒让它失去艳丽的色彩,却未能使它剥落。于是,要花好多力气来铲除它,手撕,刀刮,沾水淋湿再用刷子搓它,这样一番努力,虽然仍有丝丝缕缕的痕迹,但旧的终于不再了,连带整扇门也干净起来,。我家年前异常忙碌,所以,这项工作便是我和姨父来做,我那时瘦小灵活,像个猴子似的可以灵敏地爬上爬下,于是,除旧的事便是我了——我干的不想干的时候,姨父便笑着来扫尾!除去旧的春联,张贴新春联的时候,便是姨父来贴了——这是有技术难度的活儿,我还没有长到足够大能够胜任。我总是小心翼翼地举着对联,候在一边,唯恐扯坏了。姨父使把刷子,蘸上外婆事先熬好的米糊,上上下下在门上来回刷几遍,再拿过春联,确定好上面的位置,让我离得远些再看,若是端正,便果断按下,再用一块抹布轻轻摁实。我和姨父配合得很默契了,于是,连带外婆家的春联,也是我们一大一小去张贴的。印象中,贴春联的那一天,总是好大风的,大概,这便是每一年春联都要贴得实实在在的原因吧?人们宁可第二年费老劲儿除旧,贴的时候那是一点不含糊的——各家老人熬的米糊黏着呢!
贴好春联以后,整个家陡然鲜亮起来。走到哪,都看见鲜亮一片,喜庆的红色带来无限的生气,让我的心也欢悦起来。贴上春联以后的家家户户,岂止是家变得鲜亮,似乎连人也生动起来。大家脸上多了笑容,见面总挑好话说,那些晦气的丧气话是绝不出口的,连平素乡下骂人的话也要掂量着才能出口的——腊月黄金,说话是须谨慎的!大家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地地努力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再粗糙的男人,因为年的到来也变得温和起来,见面递支烟,话几句家常;再邋遢的女人,因为年的到来,也必定拾掇好自己,该烫的头发早早做好造型,该洗的被子衣服也早早准备好——年三十下半天,就不作兴再晾晒衣服了,据说菩萨“下阵”了——大概便是菩萨要到人间巡视,家家户户都得收拾利落以免冒犯各路神仙吧!幼时乡下,在贴上春联的那一刻,在喜庆的红色席卷乡村时,年,便真正开始了!
如今,即使是乡下,人们也不会再花那样大的力气去准备春联张贴春联了吧?我离开乡村已经多年,此刻想来,久住小城的我,如今的家中,那春联贴得也是一年马虎一年了!我的记忆中,尚有贴春联这样盛大的春节活动,不知我的孩子,多年以后想起,他的脑海中会有多少关于春联的记忆呢?
猜你感兴趣::
1.春联散文
2.春联书法欣赏
3.春联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4.2016年春联书法作品
5.隶书春联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