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老百姓的散文随笔

2017-03-03

每个人都有自己和受他人影响而形成的许许多多目标,理想和梦想,梦想总是遥不可及,但对于广大乡村老百姓来说,他们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大多都只是梦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老百姓的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有关老百姓的散文随笔:中国老百姓的智慧

这是一个大题目。我总觉值得写,值得人好好地写。我对此并未作过什么探究,就连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也不知道(我猜想应该有吧)。在这里我也只是随便写一点罢了。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国,这里所说老百姓,主要是指最底层、最普通的农民,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有不少是文盲。

(1)神

他们并不懂得什么宗教。他们信“菩萨”,知道菩萨让人学好向善。逢年过节烧香拜佛,平常也会说什么“菩萨有眼睛”。但他们并不像西方那些基督徒似地虔诚。若是遇到坏人得势,好人倒霉遭殃之类,他们会不客气地大骂“菩萨瞎了眼”,把对坏人坏事、对不义不公的一腔愤恨发泄到“菩萨”头上,毫无顾忌。

其实他们内心明白,哪有什么“菩萨”。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呆板、愚昧,可“辩证”可现实呢。他们烧香拜佛多半是一种对美好愿望的期盼、祈求,一种心灵的寄托,并不真的指望菩萨降财降福。他们懂得一切都要靠自己,靠人的双手,靠人的奋斗。顶多是盼望能碰上一点好运气罢了。

(2)鬼

儿时夏夜在外乘凉,常听大人讲鬼的故事,往往让人毛骨悚然。每每有人问哪个见过鬼,可谁也不曾见过。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世界上根本没有鬼。人们常说“人死如灯灭”,不过是“疑心生暗鬼”罢了。至于把某种气象条件下在坟茔附近出现的荧火叫作“鬼火”,也不过是在过去科学知识匮乏,无法解释时的姑且一说。

他们也常说,若人死后能变成鬼倒好了,那他(她)就可以去干生前没干或干不了的事了。比如去找仇人报仇。因为既成了“鬼”,那便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了。据说还有机会重新投胎作人,岂不挺好?只可惜这世上没鬼。

至于说祭祖、祭奠亡灵的一些仪式,他们也说得直白:那都是做给活人看的。除了寄托自己的一点哀思,主要还是希望中华孝道能够世代传承,子孙知道感恩、孝顺。

总而言之,老百姓并不相信有鬼。

(3)天地

中国老百姓向来敬重天地。地是他们的命脉所系,有道是“万物出自土”。他们对土地的重视和挚爱,我以为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他们最见不得人糟践土地,特别是良田。当然,更不能容忍外人来霸占自己的国土家园。

细想一下,我们的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哪一样能离得开土地呢?大地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无疑,他们对土地的深情理所应当,再自然不过了,也最明智不过了。他们对土地的莳弄认真精细,其收获也令人赞叹。哪怕小小的一块地,间作、套作,一年下来收获却不少。

这里不说我们祖先对天文地理的探索,只想简单说说普通老百姓有关天象、气候、农时等自然方面的一些小故事。

夏天的一个夜晚,天空银河纵贯南北,群星璀灿。奶奶指着头顶上银河东西两侧的星星对我说,这河东的一颗亮星叫石头星,它左右不远各有一颗小些的星,它们是石头星挑的一担石头。我仰脸极目望去,还真像一个人挑担子。

河西不远处也有一颗亮些的星,叫灯草星,它后面有一些星云。奶奶说,它们是兄弟俩。有一天,当妈的让两个孩子去河对岸山上取石头和灯草。这两个孩子一个是她亲生的,而另一个不是。

她让亲儿子背灯草,让另一个挑石头。两个孩子回来时,刮起了大风。挑石头的因为沉,一下冲过了河。而背灯草的却因风大过不去,从此便滞留在了对岸回不了家。神秘的天空让人充满遐想,老百姓中也流传着若干故事。

至于月晕而风,础润知雨;东边烧霞,等水烧茶;蚂蚁挡道,大雨将到等等,则是不胜枚举。这方面的经验、知识,老百姓多得很。而对节令农时的把握,他们更是娴熟。什么时节该干什么,他们一清二楚。无论如何,他们不肯、不会误了农时。比如,什么时候种麦?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家乡父老有口诀:“霜降两边麦,立冬不露籽,小雪断犁耙。”根据地里庄稼的收割情况,从霜降到小雪皆可。

特例,五五年下大雪,地里的麦苗、蚕豆冻死不少。春节后补种,竟也获得了好收成。不要放弃。再如,葱蒜何时下种?“七葱八蒜”,农历七月、八月。从种到收,他们自始至终把地里的庄稼放在心上。比如,俗语说“稻芽一角,麦芽一壳”,稻上了场麦进了仓,收成方可确定。所以,他们有顺口溜“稻上场,麦进仓,黄豆担在肩膀上”。收获大豆时一般在农历七月(因品种关系现在迟了些),有道是“七月里风云天”,“七月里神鬼天”,天气变化快,而大豆也不能遭雨,当用箩筐装好挑上肩往家运时方能无忧。

在此,再说一个老百姓教育小孩爱惜粮食的事。他们常用的一句话是“一颗米七斤四两水”。就是说从秧苗生长至稻子成熟,平均一粒稻谷耗费的水资源就这么多。这里还没说其他工本费用。你说要不要珍惜粮食?不管这句话是否准确,它说明老百姓对粮食的珍惜,对水资源也很重视。

中国老百姓不都知道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这类神话传说,也不都晓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但他们有丰富的想象,也不乏睿智。归根结底,是他们孕育、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这篇短文纯属管见,难免挂一漏万。就算是我衷心给他们的一个点赞吧。

有关老百姓的散文随笔:百姓的清明故事

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回味家族历史的百姓故事会。

平民百姓,只有到了清明节,才有时间、凭借人生经验和阅历,回味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尘封家族故事。才会想起祖先如蚁蝼般生存,如牛马般苦力,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才有了今天—子子孙孙跪满遍地,香火不断。虽说祖先没有给子子孙孙留下金满箱银满箱,更未使子孙后世做强梁,但却让子子孙孙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愚公子孙一样的鲜血:每天挖山不止,为生计,为稻梁,被说不尽的苦和累煎熬着,为一粒芝麻大小的幸福而满足高兴着。

就这样,一个个生命悄然来到人世上;一代代人,相继变为一坯黄土的忠实守望着。总是在祭祖的日子里,凭主观想象揣测祖先的模样,终究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基因,虽然并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般野心勃勃,但终究知道自身从那儿来要到那儿去。

因为太平常又众多,平民祖先寿终寝所便称做坟墓。记忆里,遍地都是坟墓,坟墓里埋葬着爷爷、爷爷的爷爷甚至更老的爷爷,还有奶奶、奶奶的婆婆的婆婆、甚至更远的奶奶婆婆。忽然有一天,平坟轰轰烈烈开始了,那么多坟墓竟被夷为平地。历史如同一道被化简的方程式,老祖先大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有理数。有理数被化简,土堆也就消失了。只是到了清明节这天,长辈们才会告诉子孙:去,那儿有个老坟,挂个纸扎!表示子孙们还记着那地下长眠的老人。虽说当年平坟时,也曾诅咒过激进派的行为,现在回想,何尝不是一件大好事!老百姓本来就是草根,如同黄土一般平常。人吃了黄土一辈子,最后慷慨大方的让黄土一口吃掉,岂不乐哉!这一口黄土,也就成了永久的纪念与追忆。草根生命,本就来自于阴阳五行之中,又回到五行中去,岂不是大自然绰绰恩赐!

若按等级分类,名人的坟墓就叫做林,比如孔林,关林;漫游在历史长河中的土堆,称得上林者能有几多?追溯到皇帝坟墓,叫做陵,比如乾陵、茂陵,十三陵,秦始皇陵。活着就为自己大修陵墓,乃大多帝王的热衷追求,他们活着出尽风头,即使到了阴间,还想继续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要不怎么霸称自己为始皇帝?还有一世二世三世……?他们贪婪设想,即使到了天国,仍然会继续愚弄自己的臣民。甚荒唐,到头来却免不了为他人作嫁衣裳。历史大变革的台风,虽不是每一场皆为十二级,但却不无戏谑,将一厢情的愿肉食者黄粱美梦一次次打破。

这一块故土,刘邦来过,梦河汉界的故事源远流长,让后人多少好事者,将眼睛天天盯在棋盘上,在楚河汉界上杀杀打打,好不热闹!可惜即使至死,他们中绝大多数,仍然在楚河汉界的厮杀中磨蹭,却不见立得一星半点儿拜将封侯军功,最后还是被埋葬在一个土堆里;滚滚红尘里,有朱元璋身经百战的影子,但明朝的那些事儿,让后人瞧得起看得见津津乐道者,也不过永乐盛世、青花瓷云云。非常有趣的是,这两个典型的农民,却曾经弄得中国历史地覆天翻,几近分崩离析:一个为刘姓子孙们封土列侯,王国遍中华;另一个如意算盘,却被称作明成祖的儿子给搅乱,以桃代李。历史似乎并不记得过多有关他们的故事,大多是八王之乱的销烟弥漫,傻子白痴子孙皇帝荒诞不羁的讥讽笑话。

这故事,感动过历代几多文人墨客,令他们摩拳擦掌,杜牧意味深长咏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不尽感慨。

回到自己的故事里。点一沓火纸,燃一柱香,放一挂鞭炮,想那长眠地下的老祖先也该满意的笑了?那些崭新的钞票,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可能也是如同活着一般,非常算计地花着?他们知道,一分钱也来之不易,知道安居乐业的重要;他们活着时,就将人的无穷欲望降低到最低温饱水平线上;他们知足常乐,没有顶天立地般理想,也许他们朴素地理解道:所谓远大理想,一但膨胀了,大多就会变成野心!野心一旦实现,就会青史垂名,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就会称作雄心壮志、雄才大略;野心一旦败北,就成了乱臣贼子,杀无舍,株九族或者流放荒蛮之地,永远不得翻身!一旦新王登基,为了剪除异己,以绝后患,会及时将野心早败露者来个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下场可悲,空前绝后。那儿还会留得一子半孙为他们去上坟扫墓!

阿Q太伟大了,看来还是做平民百姓好。平民百姓死了,不论怎样,却将草根的种子留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也就更多出了些叫做芸芸众生的劳作者。他们或挖山不止,或填海矢志不渝,只有这些劳作者,才让这个世界充满神奇,充满诱惑,也鼓舞起更多追梦者。

纸钱纷纷,天空中飘浮着的总是平民百姓对自己祖先的年年追忆、世代缅怀。

有关老百姓的散文随笔:这就是咱老百姓

没有漂亮的鲜花

没有热烈的掌声

只有默默无闻的生活

一日三餐平平淡淡渡过一生

没有远大的追求

没有更高的奢望

不惜忍辱负重的劳作

日复日年复年至到把生命耗干

来时一无所有

去时两手空空

值得欣慰的是他留下了满堂儿孙

——延续这个世界的、生命的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