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要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近几年,学生身体素质正在逐年下滑。那么,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原因吧!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
虽然我们不断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运动小时。但应试教育却促使学校过分的追求升学率,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除了完成每周两节体育课的教学外,学生没有其他的锻炼时间,由于有的学校害怕学生在体育课中出现伤害事故,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体育课中取消了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内容。甚至把体育课变成了所谓的主课。在初中阶段家长过度重视文化成绩的提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强行让学生在周末和假期等课余时间参加文化课补习班,这使得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如今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
(二)生活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脑及互联网络的普及、信息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膳食结构改变等原因。导致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急剧减少,身为独生子女孩子们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中成长,大多数孩子养成的不爱劳动和不爱运动的懒惰习惯。这使得他(她)们体质很弱,免疫力低下导致了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偏弱、营养过盛导致了肥胖症增多、内脏功能低下导致乐学生不能承受哪怕是轻微的体力负荷。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都不尽人意。如在体育课中的中长跑测试时,就出现晕到,呕吐等现象。此外,社会上室外运动场所偏少,使学生课外活动场所得不到保证。
(三)体育教学
传统体育课教学以传授专项技术为主,却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的发展。目前高校的体育课采取了选项上课的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每周两课时的体育课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锻炼效果,一学期下来技术学习效果不理想,身体素质也没有显著的提高。体育课开展的项目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部分学生因为必须上体育课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项目,导致学生缺少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仅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对学生只传授技能考核的内容,缺乏对学生培养终身体育和自主锻炼身体的思想意识的灌输,这对学生的体质下降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偏低等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
(一)注重早期培养
多数体育工作者认为,运动能力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可能对体育活动终身不感兴趣。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运动机能的最好时期是6-10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很好的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并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身体素质。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体验成就感逐步养成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所以建议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要从娃娃抓起,为孩子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体育意识
定期在校内举办体育与健康讲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校方、家长以及学生的的体育意识。突出体育的重要地位,形成体育锻炼对学习有益、健康的身体才是学习和工作的保证的体育价值观。学校要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讲座普及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把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使家长了解体质健康内涵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使家长全力支持配合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紧迫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使学生愿意自觉地、独立自主的参加身体锻炼。树立终身健身的体育观,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三)更新体育课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为主,主要课程有田径、球类、武术、操类等项目,学生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这些项目,他们感到厌倦、枯燥。学校应尝试开设更多有趣、能提高学生集体意识的项目,向竞技与娱乐健身并存的方向发展,如轮滑、攀岩、斗鸡、定向越野、拓展运动等项目。这些项目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锻炼热情,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有利。以往的体育课缺乏体育理论的学习,因此应在每学期至少开设4课时的体育理论课,通过理论课向学生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损伤的防治及科学营养膳食等理论知识。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身体素质训练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因此,应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多运用竞赛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体育氛围。从而增进师生友谊,拉近彼此关系。使教师的传授者身份向引导者、激励者和帮助者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吸引广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学校训练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和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自主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能力,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