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孩子不娇惯

2017-06-21

导语: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有教养,你就需要为他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作为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不娇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心肝宝贝,但这并不表示娇惯孩子就是正确的行为。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当反思:如果不能养活孩子一辈子,为什么要从小对他们那么娇惯?

怎样教育孩子不娇惯

1. 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哦!)和“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

2.不要害怕让孩子失望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你的孩子受益匪浅,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3. 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

这很好理解——一旦你这样做了,就等于是告诉你的孩子乞求这招儿好使,不是吗?

4. 让你的孩子说服你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吧。他想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他说他的作业都做完了,钢琴也练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应他嘛。

5. 要求孩子做完家务活儿以后才可以玩

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对你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儿好处。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并有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6. 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劝告自己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这里的窍门是眼光要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吗?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7. 让孩子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争取

很多专家都认为,如果想要的东西得到太容易,孩子们就会被宠坏,因为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辆新自行车,你就可以建立一套表现好的奖励机制,让他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挣。

【内容延伸】:

教育孩子的20条忠告

1、要让孩子和您一起从事体力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

2、要和孩子一起看电视,要少看电视剧,多看新闻、评新闻,要孩子志存高远,和孩子一起关心国内外大事。

3、要和孩子一起娱乐,如下棋、打牌等,在玩的过程中拉家常。

4、要控制孩子花钱,注意节俭,让孩子学会理财。

5、要以身作则,不赌博、不吸烟、不酗酒。

6、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育管理孩子的水平和办法。

7、要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要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但不以成绩论英雄,您的子女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思想好、能力高,学习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现在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成就一番事业。还要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理想。

8、要平等对待孩子,不要训斥孩子,注意说话的语气、方式,态度不能粗暴,语言不能过激。

9、要拿出时间多和孩子在一起,不要借口工作忙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10、要多和老师联系,特别多和班主任联系,及时交流、沟通孩子的情况,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实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11、要全面而准确地估计自己的孩子。这种评估不能过高,也不可过低。

12、要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

13、要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教孩子做人处事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14、不娇惯孩子、学会对孩子说。

15、教育孩子要光明正大、诚实做人;药胸怀大度、心胸宽广、不斤斤计较;要遇事冷静、多做自我批评、互谅互让,不意气用事,不盲目冲动。

16、不要让孩子拉帮结派、不进入网吧,不涉猎电子游戏。

17、不要让孩子带手机到学校。带手机虽然联系方便,但也会给学生创造了在课堂上发信息、考试作弊、上网聊天等便利,容易造成攀比心理,甚至成为早恋、打架、盗窃德诱因。最让人担心的是手机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毒害日益严重,国家正在大力整治手机不良信息,家长必须高度重视。

18、教育孩子要注意仪表,穿着要符合学生身份,不要追求所谓时尚,比如穿奇装异服、佩带首饰、蓄留怪异发型、染发、烫发、化妆等。

19、对孩子的“早恋”问题要加以引导,并及时制止,加强对孩子的青春期知识的教育,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20、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心理境环,房间放地球仪、或艺术品、挂名言字画、保藏部分优秀图书报刊等,可以使孩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父母的语言、形象、处事态度都会为子女效仿。

【案例分析】:

吃饭“久叫不来”的现象

在学生当中非常普遍

“您做好饭叫孩子来吃的时候,孩子会马上过来吃饭吗?”近日,记者就这个问题在放学时间的几所中小学门前,以随机方式对小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孩子吃饭时“久叫不来”的情况非常普遍。

“叫他来吃饭比做饭还累呢。”在团结湖附近一所小学门前,一位四年级学生的父亲对记者这样说道。他说,每到晚上六点多做好晚饭的时候,儿子总是在聚精会神地看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节目,对父母的召唤“充耳不闻”。当父母反复叫他来吃饭的时候,他就很不耐烦,用“等会儿!”“马上就来了!”之类的话来应付,直到父亲发怒的时候才关上电视坐到餐桌旁边吃饭,这个时候饭菜已经晾了20多分钟,有些菜已经变凉了。这位父亲与记者交谈的同时,旁边一位来接孙女放学的老大妈也告诉记者,自己的小孙女在学校非常听话,每个老师都夸她乖,但是在家里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小孙女喜欢折纸,如果赶上她在折纸的时候叫她吃饭是绝对“请”不动她的。而等到孙女来吃饭,有的饭菜已经凉了,她又吃不下多少。老大妈说:“孙女正在长身体的时候,经常这样吃饭,营养供不上,孩子瘦得真让我心疼。”

东四附近一所中学门前,记者的随机调查引来了四五个学生家长走上来“诉苦”。其中一位初二学生的母亲说,自己的儿子喜欢做飞机模型,经常回了家做了功课就趴在写字台前“研究”模型零件,在他聚精会神做模型的时候叫他来吃饭他会非常生气,将自己模型制作失误的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她说,听说孩子十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叛逆期之中,自己和爱人也不敢太严厉地责备他,只能等到他肚子确实饿了,想吃饭了再将饭菜热一热端出来给他。有的时候孩子放学到家5点钟左右,吃完晚饭却已经9点钟了。其他的学生家长也表示,自己的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吃饭“久叫不来”的问题。

同龄观点

爸妈叫吃饭立刻就去,是对他们劳动的尊重

“有的时候父母不问我在干什么,就非让我马上就去吃饭,太简单粗暴了。”初中生小祥这样对记者说。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正在完成生物课的家庭作业,观察家里养的金鱼,爸爸非要让他马上去吃饭,他当时也没有向爸爸解释,耽误了十分钟,后来爸爸就狠狠地“批”了他一顿,当时觉得特别委屈。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亮说,父母叫他去吃饭的时候,经常是自己爱看的动画片马上就要结束了,正在“最紧要的关头”,这个时候关了电视去吃饭让人觉得特别“冤”,父母根本就不理解自己当时的心情。

初二学生小珊说:“做饭时父母付出了劳动,要是不马上去吃饭而让父母一催再催是对他们劳动的不尊重。”她说,当时即便有再重要的事情,也应该先吃完饭再说。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小涛认为父母还是通情达理的,如果自己的理由正当,父母会允许他干完手头的事再吃饭的。他说跟父母沟通、不让他们生气也是对他们的尊重,他吃完饭之后还会帮父母收拾碗筷。

专家观点

“饭来张口”还久叫不来,都是因为家长惯的

“孩子吃饭‘久叫不来’的根源是他们‘饭来张口’的习惯。”中关村一小原副校长、儿童教育问题专家金启温先生对记者说。他认为,孩子在家庭里应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加上双方的老人,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比比皆是。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学业负担重,家务事绝对不让他们碰。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习惯。在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孩子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该吃饭了”的概念,“久叫不来”也就不奇怪了。

北京上濒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兰海认为,对于吃饭的问题,孩子是抱有“刺探性”的想法:如果自己没有主动去吃饭,家长还是会过来叫自己、等自己。只要试探成功一次,在孩子的心里就会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可行的,就会继续下去。这样下去,等家长叫自己再去吃饭,甚至于家长叫都不去吃饭就会成为孩子的习惯了。

孩子平常应该努力,参与到家务劳动中

金先生说,其实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首先要从家长做起,不要因为觉得孩子课业负担重就让他们完全脱离家务劳动。很多孩子其实是对家务劳动非常有兴趣的,经常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责任感。他说,如果让孩子从做饭的环节开始就参与进来,等到吃饭的时候就会变得态度很积极。

兰海认为,孩子平常也要留心家中一些很小的生活习惯,努力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比如饭前帮助父母摆放碗筷,吃饭后帮助父母收拾桌子、洗刷餐具。从小,从家庭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首先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将来才能负起社会的责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