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2017-06-26

导语:在中国普遍存在一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幼儿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同时为了节约资金和简化管理,戴上了小学教育的枷锁,无论从授课内容上、授课方式上,还是课程安排和事件安排上都或多或少受小学教育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纠正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呢?

如何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1.制约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幼儿的特性就是游戏,它是孩子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基本形式。但是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们的游戏活动时间,制约了孩子们的个性思维和行动力,影响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小学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抑制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性格的发展。

2.制约孩子的正常发育

幼儿正处于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都比较脆弱,不能适应预先进入小学化的“板凳学习”阶段。此外,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特别长,而“小学化”对时间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幼儿的承受范围,造成幼儿一定的大脑疲劳以及神经系统损伤。

3.制约了孩子的兴趣启发

当前的幼儿教育,更多的家长倾向于把孩子送到各种特长班、兴趣班及相关的培训机构,为孩子安排了紧凑的课程,使孩子的游戏活动时间愈来愈少。尽管这些课程在某种层面上拓展了孩子的视野,但是长时间枯燥的学习会引起孩子们的逆反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4.影响孩子的平衡发展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违背了幼儿教育的正常规律,侧重于孩子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造成发展的片面性。幼儿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他们具备很强的模仿力,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但是又决定了他们较弱的分辨能力。幼儿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身体、情感、认知、个性、创造性、社会性的综合发展,不能偏废其一。

5.制约了幼师专业的发展

当代的幼儿教育是双向发展,既是孩子的发展,又是幼师的自身发展。而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模式简化了孩子和老师的交流与沟通,只是单方面机械地传授和接受。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模式不能带给幼师很多的兴奋感和愉悦感,只是为了家长眼中的“优等生”而被动地教学,给自身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措施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游戏活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制约了孩子天生的创造性,违背了幼儿教育的根本原则,由此可见,相关的部门有责任制止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把美好的童年还给幼儿。

⒈加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监管与支持力度

幼儿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公益事业,国家应该加大与之相关的投入和管理。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制度,鼓励正规合法幼儿园的建设,控制那些非法建设幼儿园的机构。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办校的审批条件,依照相关的明细,正式出台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具体文献,规范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作息时间等。

2.转变家长观念,构建正确的学前教育观

家长对孩子学习有着一定的决定作用,目前,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陈旧,不能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因此,作为教学引导者的幼师有责任把日常教学活动的案例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播给家长,帮助家长扭转自身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幼师的教学工作,做好幼儿教育。

幼师可以通过定期的教学讲座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意识到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幼儿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把握教学手段,充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开发孩子的智力。

3.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和合理性

与其他教学阶段有所不同,幼儿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重视它的合理性。幼师要根据孩子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制定有规律的游戏和活动,前提是这些游戏和活动必须满足幼儿教育大纲的具体要求。此外,幼师还可以通过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培养,譬如说定期地带孩子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陶冶孩子们的情操、锻炼孩子们的心智。幼师要从正面鼓励引导孩子,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4.加强幼师的培训和交流

幼师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相关的教育部门必须加大幼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幼师的文化修养和业务素质。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盲目地追求速度,而不是质量,忽视了幼儿身心的客观发展规律,给幼儿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损伤。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相关的部门只有扭转和遏制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顺应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才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从而促进孩子的持续健康发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