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成长故事3篇

2017-02-10

名人被世人所熟知、所敬仰,他们的成长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名人的成长故事,希望这些故事能对你带来帮助!

名人的成长故事篇1:比尔.盖茨也是“富二代”

长期以来,比尔·盖茨一直被中国人当成白手起家创业的典范,介绍他奋斗的事迹连篇累牍见诸各类报刊。事实上比尔·盖茨不仅是典型的“富二代”,而且也是“官二代”,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家族人脉网络的鼎力相助。

1973年,比尔·盖茨考进哈佛大学,当时,他父亲威廉·盖茨是西雅图的律师学会会长,母亲玛丽是华盛顿大学的董事长,姐姐克里斯蒂是华盛顿大学学生管理协会成员,这是一张不可小视的家族人脉网络。当比尔·盖茨将自己计划立即退学、创建微软的决定告诉父母后,理所当然遭到了强烈反对。父母问他:“你究竟凭什么要自己创业,就凭你是一个半途而废的哈佛学生吗?”盖茨的理由似乎更充足,他大声说:“就凭爸爸是有名的律师,妈妈是华盛顿大学的董事长,姐姐是华盛顿大学学生管理协会的成员,再加上我们富裕的家境做后盾,这些难道还不够吗?”他连珠炮似的发问,让父母顿时没了话。

既然如此,父母也只好按儿子的意愿行事了。接下来,盖茨将在哈佛时和艾伦研究的交通数据软件拿出来,毫无商量地说:“这是我们创业的第一笔订单,它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你们必须要帮我。”儿子发了话,父母哪敢有半点懈怠,立即开动脑筋寻找关系。父亲找到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一名主管交通的市政官员,因为在此前,他曾帮该官员打赢过一场官司。那名官员碍于情面满口答应帮忙,最终同意买下这套交通数据软件。

老盖茨帮小盖茨拿下了关键性的第一笔订单,不日便得到380万美元的纯收入。

比尔·盖茨再接再厉,又通过在华盛顿大学担任学生管理协会成员的姐姐克里斯蒂娜,拿下了为华盛顿大学实验学院设计的一套价值1800万美元的学籍管理软件。

有了两次的成功,更进一步增强了比尔·盖茨的信心。他又将目标瞄上了计算机巨头IBM公司,决心要拿下更大的订单。此时他的母亲不仅已经出任了IBM的董事,而且和新任董事长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以这样讲,董事长对盖茨的母亲是言听计从,所以当盖茨对母亲提出要拿下IBM一笔大订单时,母亲岂能袖手旁观,便趁和董事长在一次喝咖啡时,装作漫不经心地说了儿子的事,董事长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正是母亲的这次“漫不经心”,让比尔·盖茨拿到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订单。这也是他创业后拿到的最大一笔订单,为公司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尔·盖茨成功后,却从未在众人面前提起过家族的帮助。在谈起母亲时,只说她是一名普通教师,而母亲曾任华盛顿大学董事长和IBM董事的身份却只字不提。父亲律师的身份他倒是经常提起,不过总是以玩笑的口吻说:“他现在年龄大了,只是微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

虽然比尔·盖茨的神话就像夜空中耀眼的烟花,刺痛了亿万人的眼睛,但他的家族编织的雄厚人脉网络由此窥见一斑。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比尔·盖茨这个“官二代”和“富二代”的个人奋斗,但却不要过分地美化神化,以免误导公众走火入魔,从而偏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名人的成长故事篇2:向华盛顿追索借书

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素以诚实著称,他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讲述的是幼年华盛顿砍倒了家里一棵樱桃树,向父亲承认错误,并得到了原谅。这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后被证实纯属虚构。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也就是说,华盛顿根本没有砍倒过什么樱桃树。

如果说,华盛顿砍倒樱桃树是书商利用名人效应获取金钱而使用了不当手段的话,那么,美国纽约历史最悠久的社会图书馆于2010年爆出的一则猛料,却让美国民众对华盛顿的诚实心生疑窦。

1789年是华盛顿当选美国的总统年,也是美国历史上的总统元年。这年的10月5日,华盛顿从社会图书馆借走一本《万国法》,一本《英国下院辩论(记录)》第12卷。当时,华盛顿并未在“借阅栏”签名,而由他的助理信手写下“总统”两个字,还书时间为同年11月2日。

然而,直到华盛顿卸职以至去世,被借走的两本书仍未归还。

1934年,社会图书馆在地下室一本沾满灰尘的图书登记簿上发现了华盛顿借书不还的证据,但碍于华盛顿在民众中的崇高威望,图书馆一直没有将此事向社会公布。而与他同年借书的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米尔顿、首任大法官杰伊,都被图书馆追回了借书,唯独没有向华盛顿追索。

社会图书馆有个管理员叫马克·巴特利特,他以对工作负责著称而年年被树为先进。2010年4月初,图书馆在进行借书记录数位化工程实施中,作为书籍登记管理员,巴特利特在地下室发现了那本载有华盛顿借书未还的登记簿,开始他并不相信开国总统竟有此等“丑事”,但他经过仔细搜寻书库,最终也未见到那两本书。

对于这一“重大秘密”,巴特利特认为有必要向社会公布。在没有请示图书馆领导的情况下,他毅然向媒体进行了披露。

巴特利特对媒体说:“当我还在上小学时,就读过华盛顿向父亲坦陈砍倒樱桃树的故事,一直视他为诚实的楷模。直到有一天,我知道所谓砍樱桃树的故事纯属杜撰时,我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很长时间都难以释怀。后来又想,作假的事不能怪华盛顿,而是书商的唯利是图在作祟。可当我看到220多年前他借走两本书一直未还的事后,我但愿这一切都是在做梦。然而,事实却一清二楚。虽然我知道,一旦将此事披露出去,会对他的名声造成坏影响,我也曾经犹豫过。而为了维护诚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我最终还是决定将真相公之于世。”巴特利特还表示,经过漫长的220年,两本书的罚金已达30万美元。

日前,华盛顿的后人、51岁的约翰·华盛顿代表家族将找到的两本书归还给社会图书馆后欣慰地说:“经过努力,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两本书并物归原主。好在图书馆方面已不再追缴罚金,这让我们感激不尽。作为后人,应该用我们的行动,弥补他(华盛顿)犯下的过错,让诚实的‘国父’形象重新矗立在民众心目中!”

巴特利特更是高兴:“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不管是谁,一旦逾越了制度底线,都应受到追究,‘国父’也不能例外。”

名人的成长故事篇3:小纸条成就大作家

世界上有两位以“纸条”著名的作家,一位是与雪莱和拜伦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另一位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他们一个用纸条作为学习知识的媒介,一个用纸条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创作灵感。小小的纸条,成为他们文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的伦敦,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由于家境窘困,济慈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1816年,他认识了李·亨特、雪莱等著名诗人,受他们的影响,喜爱上了文学。后来,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济慈仅仅活了25岁,可是他留下的诗篇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但是,济慈写作短诗有个习惯,几乎每首都写在顺手拿到的纸条上,写完之后,要么拿它当书签,要么随手放在一边。1819年春天的一个清晨,一只夜莺在屋外筑了一个巢,济慈从它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宁和持续的欢乐。他从早餐桌旁起身把椅子搬到了一棵洋李树下的草坪上,在那儿坐了两三个小时。回到屋里时,他的朋友查尔斯·阿米蒂奇·布朗看见他手上拿了几张纸条,进屋后不声不响地把它们压在了书下。布朗赶紧询问,这才知道这四五张纸条上写着关于夜莺叫声所感受的诗句。济慈的字迹很难辨认,布朗设法获得了济慈的帮助,并将诗抄正,《夜莺颂》—— 一首使千百万人倾心的名诗就这样诞生了。随后,布朗立即着手寻找幸存的纸条,重新誊写,集中保存。从那以后,济慈便允许布朗将他写出的诗从那些随地乱扔的纸条上抄清一份。这样,尽管他本人对自己写的诗不大在乎,因为有一位好朋友的帮忙,不少脍炙人口的短诗流传了下来。

另一位作家杰克·伦敦的纸条更有意思。杰克·伦敦1876年生于旧金山,他来自“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贫困不堪的底层阶级”,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凡是到过杰克·伦敦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初到他的房间里的人还以为那是什么特殊的装饰品。实际上,这些小纸条并不是空白的。上边写满了各种各样他搜集来的资料。杰克·伦敦在一家洗衣作坊工作,每天累得筋疲力尽,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为了掌握文化知识,实践写作,他争分夺秒地勤奋学习。他把生字写在一张一张的纸条上,插在梳妆台的镜缝里,以便在早晨修脸和穿衣时背诵;他把一串串的字写在纸条上用扣针悬在晒衣绳上,以便他向上看或者走过房间时可以看见这些新字;他每个衣袋中都装有写着一行行字的纸条,当他到图书馆或出外访问的途中便加以朗读,甚至在吃饭或睡觉前,也默诵着它们。他还随身携带着一叠纸条,记下劳动时的所见所闻:景物的描绘、人物的速写、精彩的语言、谈话的片断、动人的故事等。日积月累,他不仅学到了文化,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建立了储存写作素材的纸条“参考阅览室”,这些材料直到他逝世时都没有用完。

由于他一直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写作,在美国作家中,杰克·伦敦可谓多产,在前后16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出版的作品达50余部,以自己的创作实力在美国文坛赢得了声望。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只间接地接受过一些正规的教育。作为一位世界知名的作家,他是通过这种自己独创的学习方式自学而获得成功的。

名人的成长故事相关文章:

1.中国名人的成长故事

2.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

3.名人伟人的成长故事

4.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

5.那些名人的成长故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