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持久战的学术论文
生活中有很多的困难,遇到困难,如果一时之间不能解决困难。我们可以与困难打一个持久战。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持久战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论持久战的学术论文篇一
打好就业持久战实现中国梦
【摘 要】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阐述了“中国梦”。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当下,中国的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中,就业问题是突出的矛盾之一。实现中国梦还应该推进就业体制改革,解决就业矛盾,打好就业的持久战。
【关键词】就业体制改革;人力;经济;劳动力;管理;人力资
失业,是经济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经济学理论认为4%的失业率为充分就业,我国有少数地区能达到这个标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解决就业问题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增加就业是我国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就业是我国民生之根本,也是人民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根本途径。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就业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何况就业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1.就业岗位有限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就业几乎是通过依靠经济扩张带动来带动的。但是基于就业的增长弹性系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0.32下降到了90年代的0.1左右,据专家称,如果保持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充其量也只有750万个左右。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规模以及结构布局中的就业岗位是极为有限的。
2.就业人口中妇女和弱势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市场供求总量和结构转型的相互作用下,结构性失业的矛盾日益剧烈,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1年对10个城市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35岁以上的下岗工人超过74%。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30%。而根据有关人员在武汉、沈阳的调查显示:下岗职工下岗的平均延续时间大概是5年。由下岗转为失业的平均失业周期大约是 18个月,也就是说职工在下岗后一年半会失业。
二、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矛盾及原因
1.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排斥
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相比之下,以前三个人需要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一个工人来操作机器完成,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会裁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会吸引企业把资金用到购买先进设备上来,这样用于支付普通劳动力的资金数额也会大幅度降低,而对于满足可以操作先进设备的员工的工资则相对要多一些。劳动力供给的速度超过需求的速度就会产生失业。
2.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特征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在转轨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包括失业在内的矛盾出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企业陷入困境被迫停工停产,有些甚至倒闭。企业的在职无业职工急速上升,1996年为400万人,1997年上升为700万人, 2012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3.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选择性
劳动力本身与劳动力的需求方都是市场中独立的主体,双方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追求利益的追大化,所以他们的选择具有自主性。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劳动力就业难,企业招工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另一方面,大部分劳动力的就业观念落后,与市场经济脱轨,不称心的工作不愿意做,选择工作过分挑剔,高不成低不就,盲目追求“铁饭碗”。
4.就业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政策的工作,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来推动就业并将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和战略的高度。但是,我国的就业政策还有待于完善。比如: 缺乏促进就业的专项法律,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就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依靠政府的规章;失业保障政策和再就业政策关联性不够,社会保障仅仅停留在消极的就业保护的层面,与再就业割裂开来,引起劳动者的依赖现象和消极懒惰情绪;促进就业的经济政策也不够健全。金融方面,对城镇失业和下岗人员的创业项目及劳力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和覆盖面积小,税收优惠政策影响范围较小,分配不合理。
三、推进就业的策略研究
1.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在就业中的主导作用,明确政府在就业过程中的责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立法,完善就业法规政策体系,让就业工作依靠法律来得以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对于正在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法》和《促进就业法》应加强执行和监督的力度,对于违反法律和政策的行为予以惩戒。加大失业救济与促进再就业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形成政策合力;完善财政,金融和税收方面的相关政策,如:下岗实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再就业的税收政策等。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放公益性岗位。
2.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规模
合理调整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充分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的关系,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能有效带动就业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时期,经济的增长虽然不能彻底解决转型过程中的就业问题,但可以阻止就业水平的下降。我们不仅要发展高精尖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来提高竞争力,还要发展劳力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来扩大就业规模。
3.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就业机会
“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 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是党的十八大对就业工作的战略部署。应“授之以渔”:建立和完善就业培训系统,对低素质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更加适应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市场需求。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就业,促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推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4.加快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更新,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模式和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经济的发展了,“对物的开发过度,对人的开发不足”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应该采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解决就业问题扩大就业人数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做好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民生和安定的艰巨任务,同时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也是我们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所在,进一步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水平的质量,是发挥我国这一优势的重要前提和紧迫任务。另外,只有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矛盾原因,才能做好推进就业的工作和任务。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失业的多方面的原因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崔恒良,张阳.中国就业问题的现实挑战及其政策选择[J].传承,2009,(8):106-1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陈振明:《公共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徐新宇.中国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思考,经济杂谈[J] . 2009, 2: 149-150
作者简介:
冯延云,河北大学法学学士在读,就读与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
关于论持久战的学术论文篇二
浅论转化学困生的持久战
【摘要】教育就是把先天的聪明变为现实的聪明,“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班主任工作中,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也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者必须了解学困生的精神需要,并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学困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促使学困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困生;持久战;沟通;关爱;自省;行为习惯
在班级管理中,转化学困生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学困生,通常是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注重机械记忆,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或者思维上有惰性。
学困生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学困生,另一类是非智力型学困生,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毅力等)较差的学生。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最好和最差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以及较强的进取精神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2010年9月,在上海举办了“全国中学学困生转化教育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也指出:心理因素中的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功中只是一个基本因素,而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所遇到的学困生多数是非智力型的。
近年来,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对学困生的产生原因也有着各种见解。作为一线任课教师及班主任,我认为,在诸多的成因中,家庭和学校因素最为重要。首先,家庭是学生的各种习惯和品质养成的“第一课堂”,和谐的家庭,良好科学的家庭教育是杜绝学困生的首道屏障。其次,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健康成长的主阵地,是承接家庭及社会教育的主力军,也是转化学困生的主阵地。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能否关注每一位学生,能否及早发现学生的困惑并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也是减少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学困生的不断出现却是学校教育面临的十分现实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面对,科学决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当务之急,而且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不是定计划、写保证的易事,这必须有一个完整、务实和有长远规划的教育措施,根据多年的教育心得,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大方面长期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
一、充分“备战”,实事求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1、充分了解,耐心观察,做好记录是转化工作的基本准备
学困生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转化学困生工作也不会一蹴而就。在班级管理中,作为班主任必须多观察、及时发现,全面了解、作好记录,同时做好个案分析及共性研究,通过充分“备战”,为有效开展转化工作做好准备。
2、教育者自省很重要,要克服经验主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华师大教育学教授金忠明的团队曾做过两个调查。调查一,你认为老师对孩子的人生影响大吗?被调查者中认为影响较大的占到了90%,认为很大的占到了60%,而初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力排在第一。调查二,你认为,今天的老师最缺什么品质?排在第一位的是“因材施教”。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欣慰又汗颜,我们究竟是教书匠,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对于学困生存在的问题,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对学生的经验主义式的感性判断,必须及时做好跟踪记录,转化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对症下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不断更新思想,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就如同更新杀毒软件的病毒库,不更新,抱着经验主义,时间久了就会过期、失效。
二、建立信任和尊重是转化工作的基本保证
1、用真心与学困生交流,将关爱融于严格管理当中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班级里,学困生的存在是客观的,他们长期受到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的困扰,应试教育更使得学困生出现不良的心理倾向,造成多数学困生有着比一般学生更大的心理承受力,他们习惯了在麻木面对批评的表象之下掩盖自己内心的失落,所以,学困生更需要关心与爱护。但关爱首先要体现尊重,必须将关爱融于严格的管理之中,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实现关爱的基本前提。在课堂上,对学困生多一些鼓励的眼神;在课堂外,对学困生多一点学法上的指导;在生活里,对学困生多一些关怀的话语,让他们真实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同时,网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经常通过日志或微博传递教育信息,在互动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扉。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体现“赏识教育”,及时发现和利用其自身优点,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学生
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认为,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老师不是简单的夸学生,而是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的帮助成功,再到尝试成功,直到学生的自主成功。对学生的评判,不是知识上的高与低,而是能力和人格的提升与否。
我所带的学生中,学生甲是一个较特殊的学困生,上课坐不住,一个人坐时自娱自乐,有同桌时一节课嘴不停,被请家长已创学校记录,但一次班级大搞卫生让我对这个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我提出小组竞赛,完成扫除任务最快的一组可以用教室的多媒体观看篮球比赛。结果,为了快速将垃圾清理掉,他竟然用手抓起别人都不愿意碰的垃圾。于是,我悄悄用手机拍下了这一情景,在班会时给予充分肯定,并“任命”他为“卫生小组长”。没想到这一小小举动,竟换来之后质的变化,我发现他开始有意识克制自己的不良课堂行为,作业质量也逐渐提高……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他终于考入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常会听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力量与责任。赏识教育,只要真正坚持这样做,因势利导,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相信学困生终有变凤凰的一天。 3、关注“学困生”群体,利用其“共性”寻找突破口,努力实现育人与教学的双赢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班级中经常会发现学困生群体,由于共同的“遭遇”使他们聚在一起,这无形中加大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使转化学困生工作更加艰难。许多教师都从分化、瓦解入手,避免这些学生抱成团,结果事与愿违,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必须研究和利用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找到切入点,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我曾任班主任的一个班级在同年级中是学困生较多的班,起初用老办法对待学困生群体,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发现这部分学生除了考试成绩差、课堂纪律达不到要求外,尊师、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品质并不差,有的学生只要不谈成绩还很招老师喜欢,甚至有的学生的品行还优于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于是,我在班级中设立了相关的奖励制度,将尊师守纪、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归为A类奖,能经常提出问题且能解决问题归为B类奖,成绩合格归为C类奖,ABC都达到的重奖。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一特殊群体的大多数学生在行动中体现出一定的目标指向性,而且渐渐地能静下心来学习,并且这个“小团体”被任课教师称为爱问问题的“为什么小组”。
三、聚焦教育合力,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转化工作的基本手段
1、充分利用家庭、任课教师等辅助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转化学困生不能脱离家庭教育。班主任总有这样的体会,“学校一学期,不如家里一假期”,许多学生经历一个假期后,一些小毛病又重新回头,这也是转化学困生工作较困难的原因之一。学校教育必须正确面对一些家庭教育中的不规范行为惯性,转化学困生工作必须联合家庭教育的力量。通过必要的联系家长,和家长交朋友,统一教育思想,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思想动态,制定相应的转化措施,有时候甚至还要肩负起转化家长教育观念的重任,由此也看到了转化学困生工作是多么的艰辛。
其次,现代教育不再是“长坂坡”,集体作战才能彰显现代教育的魅力。一定要发挥班主任的统领协调作用,争取每一位任课教师加入到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班主任负担,扩大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力量,而且可以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和家长都期待他们的进步和成功。
2、从培养日常行为习惯开始,小步慢行,重发展促进步
追溯根源,多数学困生的软肋就是在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出现了漏洞,而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在培养日常行为习惯上下功夫,为他们量体裁衣,设计简单可行的可量化的培养方案,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再小的进步都应不失时机的加以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断积累转化的量变因素。
四、充分认识“反复抓、抓反复”的重要性
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而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其行为及思想表现充满了很多变化色彩,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做反复教育工作。对于经常反复的学困生,我们要有高度的耐心,坚持尊重与信赖,切忌失去信心,全盘否定,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师生感情对立,前功尽弃。因此,只要学生有螺旋上升的趋势,希望就在,要让希望的种子扎根。正确面对学困生的反复,就是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要用自己坚定的信心和务实的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的自信心日益丰厚,早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