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学术论文

2017-03-31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教育的学术论文篇一

试析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原因

[摘要]:笔者从教育学核心词汇的断裂、教育学的对象的模糊两个方面分析了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原因。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教育学

在教育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教育学的核心词汇“教育学”与“教育”出现的断裂现象是导致教育学的对象模糊的原因之一。而教育学的对象的模糊也就是研究者对教育问题的把握不准甚至不把握,则是致使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原因之一。

一、教育学核心词汇的断裂

“教育学”这个核心词最初是由谁翻译的已经不可考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它在上世纪初才从日文转译过来。

而“教育”一词经考证,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里,千年流传演变使它成为中国本土产的富有厚重历史文化色彩的一个词语。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严密性也反映出思维的逻辑性。然而部分研究者正是在忽视两个核心词的中西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这样就导致其理论前后矛盾,脱离实践。在他们的文章中主要表现有两种:第一,不少研究者在对“教育学”或“教育”进行词源考证时通常都是进行外文考据,他们普遍都追述到希腊语“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或拉丁文“educare”(意为引出、发挥,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满发展);第二,也有部分研究者会在同一篇文章中列出中西方有关二词的词源考据。但部分学者没有对这两个词的中西含义及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后再进行理论建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词源追述成为摆设,进而可能导致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的现象。

显然,西方传统意义上的“pedagogue”或“educare”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是不同的。光从表面含义上进行分析就能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这两个词条上的烙痕。从拉丁文中的“educare”一词的意思可以看出词语使用者认为儿童具有“固有能力”,“educare”只是引导他们的这种能力得以“完满发展”,词语使用者更倾向于儿童的成长是个内发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合作的过程。而中国的“教育”是“上施下效”和“养子使作善”,它没提到儿童自身具有“固有能力”,它强调的是通过“教育”的雕琢来使儿童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词语使用者相信儿童的成长是个外化的过程,是在教师权威的督导下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形成了两套教育思想,同时,其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pedagogue”正是建立在“educare”理念上的。而“教育学”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缺失的,它只是百年前移植过来的“舶来品”,它建立的基础是在“educare”的理念内涵之上而不是“教育”所蕴涵的中国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之上。

因此,虽然“教育学”里的“教育”二字与“教育”的词形词音相同,但是二者的词义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教育学”与“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并不具备一脉相承的含义,在研究“教育学”的词源时,就算是考证到甲骨文上的象形文字“教”可能也不能说明问题。

二、教育学的对象的模糊

前面提到的“educare”和“教育”两个词是两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载体。它们的不同实质上是由不同历史和不同社会经济等造成的恒久性差异。当然,由于部分教育学问题具有普遍性,外来教育学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一些中国存在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些教育问题极具本土特色,光靠照搬、引进、借鉴外国教育学理论是解决不了的。而部分研究者无视这两个词背后的极大文化、政治差异,盲目地将理论建立于其上。在他们的认识中大致有这样一个忽视二者差异的思维过程:他们知道“教育学”是“pedagogue”的中文译词,但是却把“教育学”里的“教育”二字与中文中有深厚历史基础的词语“教育”相等同。于是部分研究者在这样不自觉的偷换概念以后就忽视了中国的传统与现实,也没有重视外国教育学引进后需要本土化的问题,他们以外国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国外理论、策略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本文认为教育学核心词汇的断裂是导致教育学的对象模糊的原因之一。

我国最早引进的“教育学”来自日本,它实质上是日本式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理论。随后从学日本转向学欧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入我国。新中国的成立影响到教育学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学。文革结束之后,世界各国各派的教育思想逐步介绍到我国。这段百年教育学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借鉴的历史。

“教育学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并被意识到的涵盖教育事实和教育价值之统一的教育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推导出最早的“教育学”的对象是带有德国和日本特色的教育学问题而并非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教育学问题。在这百年时间里,虽然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教育学被介绍到我国,但是由于种种政治、经济等因素,导致这些引进的教育学理论并未与中国的国情进行恰如其分的融合,并未针对中国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和理论建构。客观存在着的教育实践活动总是具体的,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受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制约,因此教育实践活动往往表现出民族的、国别的特色。而部分研究者却忽视了这些事实,这也导致“当前的教育研究中,对中国大量的教育问题(不只是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问题),总习惯于去西方寻找原因,让构成别人问题的原因也为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教育学的对象的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工作出现脱节现象。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教育理论不等同于教育经验,因此部分理论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需要实践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转化为个人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从上面我们提到的两方面,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教育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牢记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在翻译时不可能遵循一一对应的原则。特别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学,由于

其内容可能牵涉到对象国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影响因素,因此对它的翻译难度更大,对译者水平的要求也更高。作为译者要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广博的知识,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应做好各种注释,多方求证,不能不求甚解以讹传讹。而阅读者和研究者应有反思和质疑的精神。

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期,中国教育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正需要研究者正视这些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建议,为教育实践工作者解决问题。国外不少国家也有过相同的经历,处理过类似的问题,因此研究者对国外相关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借鉴将有助于我国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

关于教育的学术论文篇二

浅谈幼儿教育的环保教育

摘 要:环保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

关键词:环保教育幼儿 启蒙教育 活动 家庭

幼儿园是幼儿环保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大自然对我们人类一无所求,而人类只有大自然的荫蔽下才能得以生存。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环保教育意义深远。当今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世界的缔造者。因此,如何唤起这些幼小心灵的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是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的最直接的人,更要尽自己的心去把幼儿溶入保护环境的大家庭里,让幼儿亲自去接触自然环境中的森罗万象,并擅用人类天生的探索性、归纳性,将所经历的经验做学问式的整理,最后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活用。

一、寓环保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萌发幼儿环保意识,增加幼儿环保知识

一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计划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如在“6?15世界环境日”之际,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带幼儿外出观察,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中色、形、声的美妙,产生对美好环境的情感。同时,通过讲故事、观看录像、欣赏图片、谈话讨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针对四、五月份沙尘暴天气,让幼儿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环境被破坏后,我们的生存条件会变得怎样?”并通过对比,知道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从而,教育幼儿减少废物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如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及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幼儿用水后关紧水龙头的习惯。针对“地球上的水可以用完吗?”等问题,组织幼儿在观看录像“宝贵的水资源”后,找出地球仪和地图上有水的地带,知道海水和淡水,知道水来之不易,如果不节约用水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幼儿园还可在各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注意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如故事《窗外的垃圾》教育幼儿环境美好,人人有责,歌曲《小手娟》,教幼儿爱清洁,讲卫生。

二是环保教育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将环保教育与生活习惯的培训紧密结合,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之一。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育幼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杂物;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说话、走路轻要轻;爱护图书,爱护玩具;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纸张的好习惯。平时,多组织孩子收集废纸,易拉罐,玻璃瓶,果冻盒等废弃物品,把它们再生利用,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玩教具,既可以节省材料,又可以减少污染。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环保的基本要求。另外,我们还十分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创设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如桌椅、玩具摆放整齐,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同时,对活动室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一边是题为“绿色世界”的植物园墙饰,一边又是“我为环保出份力”的主题墙画,窗台上,设置了养殖园、种植角,让小朋友亲自养殖各种动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在感受了付出时的艰辛,长大后的喜悦时,孩子们会更加自觉地去关心身边的动植物,从而唤起了他们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

三是把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同幼儿观察、实践和行动结合起来。为了激发幼儿环保意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带领幼儿去实地调查,让幼儿听马路上的喧哗声、市场上的叫卖声和朗朗的儿歌声、优美的音乐声,通过比较、感受,明白好听的声音叫乐声,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从而了解噪音污染对人们情绪及听觉的影响。另外,通过观察,增进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到马路边观看车水马龙的情景,让幼儿知道废气的来源,亲身感受到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把环保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组织幼儿拾落叶、扫垃圾、为花草树木浇水、整理图书、玩具等,这也正是他们保护环境的行动体现。四是充分利用户外丰富的环境资源开展教育。孩子一出生,就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他们喜欢大自然,眷恋大自然,自然界中鲜艳的花朵、飘动的云彩、飞舞的蝴蝶以及高大的树木、碧绿的小草等都会使孩子乐不开支,流连忘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自然是兴奋的和愉快的,保护环境的情感便会自然萌生。

二、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

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自己的着装整洁、手脸干净,物品摆放有序;看见废物主动捡、看见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管。这样,孩子在耳熏目染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

三、发动家长参与、提高教育实效

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应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如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乱扔瓜皮果壳;在家里,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幼儿园适时向家长发放环境教育意见征求信,虚心接受家长的环保建议,并结合植树节等节日、纪念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植树种草,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随时清扫废物,以此,带动所有的人都爱护环境,保护家园。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