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地产政策介绍

2017-03-05

伴随着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到香港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香港房地产政策介绍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香港住房政策的演变

第一阶段:消除“房荒”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得香港人口在短短几年内从50万剧增至200万,1953年12月,一场大火将九龙半岛石峡尾本屋区烧成一片废墟,5.8万人流落街头,“房荒”可以说是困扰香港当时社会经济的首要问题,这迫使香港政府开始介入住房市场。 1953年,政府推出的公共房屋计划主要是为救助和安置木屋区遭受火灾的灾民和最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临时性房屋或公共屋村(即廉租屋)。兴建临时性安置所、中转房屋和公共屋村为无家可归者和低收入者提供了基本的住房保障。

第二阶段:住房条件改善阶段。随着战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增强,1972年,港府推出了“十年建屋计划”,这是政府积极从供给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港人住房品质的重大举措。计划的设计初衷是将住在贫民窟和木屋的居民迁移出来,让他们搬进永久性独立单元的公屋,更具体地说就是:(1)让香港每个家庭都住上独立的单元房;(2)每套住宅都应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如水、电、厨、厕。(3)人均的居住面积不少于3.25平方米。

为该计划的实施,港府于1973年成立“房屋委员会”,经过十年的努力,该计划兴建了22万套公共住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或出租,致使约有100多万人从中受益。这些由政府出资、承建商建造,并以优惠价格出租给符合扶持对象居民的公屋,对初步改善香港居住条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阶段:推进“居者有其屋”阶段。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香港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购房需求的高涨,1976年,港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旨在帮助那些无支付能力在市场上购买私营楼宇,又不符合政府公屋扶持对象的中等和中等偏下收入居民购房置业。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居屋计划”的选址、设计、开发和出售,居屋通常以成本价(低于市价的1/3或1/2)出售给中等偏下收入者。为此政府设立了“居者有其屋计划”专项基金,同时,鼓励私营开发商积极参与政府的居屋计划。

香港房屋的类型

香港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房子,一种是公屋,与内地的廉租房类似;一种是居屋,类似于内地的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另外一种是私人的房屋,也就是我们内地的商品房。前两种由政府财政拨款兴建,面向低收入人群进行租售。

香港公屋的平均面积只有31平米,人均10平米!商品房的平均面积也只有49平米,人均居住面积是15平米(香港房委会数据),比住公屋的屌丝们好了不少,人均面积增长了50%呢。这,就是香港人的居住条件,只有不到9%的家庭能住上60平米以上的“豪宅”。

香港房屋委员会网站的数据,2011年香港共有家庭236万户,户均人口3人,全港总人口710万人,其中有110万户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占全港家庭的47%,自己买了商品房的是85万户,这85万业主中还有34万户(40%)没还清按揭贷款,处于帮房地产商打工的房奴状态,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业主。

香港人在内地买房贷款的条件

1、年满18周岁(不然得由监护人代为办理);

2、港澳台人士提供身份证、回乡证、台胞证。

3、在中国境内尚未购买自住商品房。

4、香港的收入证明或香港税单或深圳的收入证明和银行流水,满足以上条件就可以。如果是小产权房,那就随便了。

香港房地产政策介绍相关文章:

1.2016房地产政策详情介绍

2.2016两会房地产政策详情介绍

3.2016房地产政策汇总

4.2016国家房地产政策

5.2016房地产政策一览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