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有效沟通的方法

2017-06-26

导语:在家园沟通中,幼儿园占有主导地位,幼儿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这有利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因此,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我认为教师与家长在沟通时,除了理解家长、尊重家长以外还应讲究沟通的艺术,以增强家园共育的效果。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有效沟通的方法

1 鼓励亲子运动,促进幼儿体质的全面发展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事实上,孩子不但要健康,还要强壮,成人有义务帮助孩子的各项体质发展指标达标甚至优秀。小班幼儿尚处于发展基本动作与活动能力的阶段,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及灵活性等方面还有待发展;中班是孩子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期,而体能的发展依赖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方法。

孩子每天在幼儿园有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在家里也要有适当的运动量,尤其是节假日,家长要带孩子散步、跑步、做运动游戏或亲子操等。但现实状况是,不少家长自己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又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包办代替,结果限制了孩子的体能发展。教师要经常给家长渗透运动锻炼的观念,并提供相应的家庭运动游戏,鼓励亲子运动,促进幼儿体能的增强。

2 尝试家务劳动,培养幼儿的爱心与动手能力

中班开始有值日生,以便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意识,与此相对应,孩子在家里也应该做一些家务劳动,有的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适当的家务劳动可以帮助孩子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丰富他的内涵与修养,让孩子变得有爱心、有胸怀,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幼儿园环境。教师还要提醒家长不要对孩子的家务劳动给予过多的物质奖励,因为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的义务,孩子应该是心甘情愿和不计报酬的,这样的家务劳动才能发挥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意义。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精神奖励,如表扬、拥抱、亲吻或者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等。

3 支持同伴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喜欢各玩各的,同伴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与交往;中班幼儿的交往需求则大大增强,但是他们的交往技巧还有待发展。他们经常发生冲突与矛盾,甚至大打出手,这时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法非常重要。有的家长看见孩子起了冲突就前去干预平息,有的护短的家长甚至会训斥其他孩子,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中等程度以下的冲突是孩子学习理解他人、锻炼人际交往技巧的机会。冲突使孩子感受到他人与自己不一样的的想法,为了达成共识,大家需要协商,而协商的技巧更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去揣摩。此外,孩子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不像在家里总有人让着自己,所以适度的冲突也有助于孩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让他们逐步学习遵守人际交往的规则。

4 改善教养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班幼儿不像小班刚人园时总是怯生生的,开始变得活泼大方起来,活动能力也大大增强,有的孩子则显得比较浮躁好动,对班级教师及其家长的教育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教师除了在幼儿园对这样的孩子加强正面教育以外,还要帮助家长改善教养方式,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4.1教师要善意地提醒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工作节奏

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容易使年轻的父母紧张、焦虑,不安,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频繁地表现出过激言行和不满情绪,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的家长自身情绪发展不够成熟,平时比较情绪化、容易急躁,遇事缺少耐心与冷静,也给孩子树立了负面榜样。

4.2在教养方式上,教师提醒家长既不要过度放任也不要过度限制孩子

有的年轻父母比较崇尚自由教育,对孩子疏于管理,任其“自由”发展,导致孩子放纵、散漫、浮躁。有的父母则相反,对孩子严加管教、保护,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导致这些孩子在家长面前服服帖帖,一旦离开家长的视线,就像脱缰的野马,大肆发泄被禁锢的情绪,出现更多的浮躁行为。因此,家长对孩子要既不放纵也不压制,要为孩子营造收放有度的教养环境,以有效避免幼儿浮躁行为的发生。

5 利用亲子关系,锻炼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弱,是很多教师和家长遇到的难题。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既与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有关,也与后天的教养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中班幼儿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化能力普遍增强。而孩子间之所以出现自我控制能力的差异,与亲子关系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教师也需要对某些家长加强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