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评价模式有什么缺陷

2017-03-19

财务评价模式(Financial evaluation model)是根据财务信息来评价管理者业绩的方法,常见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净利润、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 EVA)等。那么财务评价模式有什么缺陷?

财务评价模式缺陷:重视股东财富目标,忽视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公司的理财目标应该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互利共赢的最优平衡点。这些利益相关者除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等有关部门外,还涉及具有关系专用性投资的客户和供应商。所有利益主体都是企业的风险共担者,因而也就都具有各自的利益要求权。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遭到损害都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有许多具体指标都仅仅从股东角度考虑,比如净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率等等。这不仅没有体现出其他非股东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甚至有可能诱导公司出现一些短视行为,如盲目提高资产负债率、对员工分配不足、采用非法手段进行税收筹划等等。

财务评价模式缺陷:指标设置与构建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目前已有的财务评价指标在因素相关性和口径一致性上尚有欠缺。

因素相关性要求构成比率指标的要素应当具有内在的因果关联。比如在计算短期偿债能力时常用到速动比率。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但有一点不容忽视,流动资产涵盖预付账款,流动负债又涵盖预收账款。如果预付账款是用来购买存货或者固定资产的话,那就不应该纳入速冻比率的范畴,预收账款同理。所以,满足因素相关性要求的速冻比率应该更正如下:速动比率=(流动资产-超过收款期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应收账款-存货-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购买存货或固定资产的预付账款)/(流动负债-预收账款)。

口径一致性要求构成比率指标的要素在范围上或性质上应当口径一致。比如计算某些有关营运能力指标时,利润指标应统一用息税前利润或主营业务利润等,力求在口径上统一。

财务评价模式缺陷:注重有形资源,忽视无形资源方面的效绩评价

在当今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而是更多地依赖于非财务性因素,如人力资本状况、商誉、各种专利技术以及企业的组织管理效率等。但在目前的财务评价指标中,不仅没有独立地构建无形资源利用效绩指标,而且已有的各种以资产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中,也很少考虑无形资源的因素。

财务评价模式缺陷改进思考

(1)减少净利润基础指标,强化息税前利润(EBIT)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以息税薪前利润作为计算获利情况指标的基础。息税薪前利润=净利润+所得税+利息+工薪,它涵盖了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份额,以此为基础的财务评价能够体现企业多方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要求。

(2)可以考虑在评价企业收益能力的同时,将经营杠杆系数(DOL)和财务杠杆系数(DFL)纳入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从收益和风险两个方面评价企业价值。

其中,DOL=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销售量变动率,衡量的是息税前利润变动对销售量变动的敏感度。DOL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类似的,DFL=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息税前利润变动额,衡量的是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对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敏感度。DFL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这两个指标能够从风险的角度补充现有财务评价体系的不足。

(3)在指标的科学性方面,主要是应当针对现有指标在计算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正,这些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率等,修正方法如下:

最基本的指标应当是将产出类指标与人力资本价值进行比较,计算人力资本周转率或人力资本贡献率,公式如下:

上述左式是从总产出的角度反映企业人力资本的贡献程度,右式则从扣除非人力资本耗费的净产出角度反映人力资本贡献程度。

之所以采用息税薪前利润计算人力资本贡献率,原因在于:①所有非人力资本转移价值之外的价值增值均是由人力资本创造或者是由人力资本所决定的;②企业的目标在于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员工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利益实现的基本体现就是从企业获得工薪报酬,这样只有将工薪纳入人力资本的贡献额,才能全面地反映人力资本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程度。财务评价体系的理论方法由来已久,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事实证明,合理的财务评价指标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目前,财务评价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实践检验理论,逐渐完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