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一
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历程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根据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途径。
关键词:学习、借鉴、探索、反思、创新
一、学习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尤其如此。要“真学”、“勤学”、“善学”。
1、学习什么内容?结合教育的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基础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学习理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育传播理论)、技术技能(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艺术知识(语言文字艺术、数字视听觉艺术、审美艺术)。
2、如何去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而且,我们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要把学习内容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理念。
在过去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师一生平庸并不奇怪。新课程的实施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有所作为提供了条件。只要善于学习就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出色的教育家。
二、借鉴
关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英国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认为有两条途径,即“系统自觉地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其中第一条说的就是借鉴。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个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要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这是取得成功的策略与捷径。借鉴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它起着积累经验的作用,不借鉴前人或成功者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绝对不行的。但在借鉴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聪明才智,要兼容并蕾、取长补短,避免生搬搬套。
如何去借鉴呢?最好的方式是听课。不同的教师,授课方式、处理教材、启迪学生思维的方法各不相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信息技术教师抱着学习的态度,肯定能在听课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而且,听课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革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它要求执教者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法并用之于教学。听课中,抱着谦虚的态度,拿他人的有效之“异”以及有益之“新”,去推自己教学之“陈”,教学“活水”自会源源而流。“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家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借鉴,确实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三、探索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单纯的去借鉴是不够的,还要有探索精神。要冲破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技能、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超越课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把信息技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自身转变观念,还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不但要把信息技术看作促进学习、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要作为拓宽生存空间、改善生存条件的需要。
2、超越教材。以往的教学,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去教一些软件。然而,在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更重要的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即“授之以渔而不仅授之以鱼”。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适当的拓展教材。
3、超越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时代性、变化性、多样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不是全部知识、技能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自己。这实际上也是教师的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
探索要在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上下工夫,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认识极限,从而实现自我的过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探索可以实现自身不断的超越。勇于探索,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四、反思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开展教学的综合能力,尤其要具有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在教学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
教学反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考尔德希德曾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确实,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五、创新
在新课程环境下,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加快自身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那些方面创新呢?
1、在教育观念上创新。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从“消极被动”型向“积极创新”型发展,从“惟书惟上”型向“探索反思”型发展,从“灌输教学”型向“对话教学”型发展,从“单纯教学”型向“教研结合”型发展。
2、在教学方式上创新。传统教学方式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教”为“学”服务,变教育教学的权威者、传授者、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帮促者、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
总之,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意义深远,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
综上,学习、借鉴、探索、反思、创新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学习是基础,借鉴是策略,反思是关键,探索是动力,创新是灵魂。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所创造,有所开拓,必须把基础打扎实,要在模仿借鉴上狠下功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并构成一个完整、可循环的体系。
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二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研究
[摘要]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越来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知道怎样使用信息技术,更关键的是知道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才可以达到教学的优化。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主要由基本信息素养、职业信息素养和发展信息素养三方面构成。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的构建,既要重视确立有效的培训目标构建原则,又要注意划分科学的培训目标层次,还要重视对培训目标进行合理的等级划分。
[关键词]高校教师 信息技术素养 培训目标
[作者简介]赵勇(1966-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徐州 221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构成及其培训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88009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65-03
一、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与内容
信息技术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以及主要的信息源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技术和技能。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支撑,通晓信息技术意味着对技术的理解、认识与使用。信息素养强调的是内容、传播与分析,涵盖信息的检索和评价,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信息素养是一种搜集、评估以及信息利用的知识结构,它不仅要依赖熟练的信息技术,而且也要以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实现。也就是说,信息素养表现为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素养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素养中最具活力和最核心的因素,它不仅对人们批判性思维的发挥和终身化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极具价值。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近年来也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素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综合诸多研究者的观点,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核心能力:第一,信息的识别能力。通过学习,熟悉和掌握各种信息源的使用要求,能有效理解他人传出的信息,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的识别。第二,信息的获取能力。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目标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对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获取。第三,信息的分析能力。不仅能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而且能清除无用的垃圾信息和有害的错误信息的干扰,形成合乎信息生成者要求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第四,信息的加工能力。不仅能对所获信息进行归纳、储存和概括,而且能依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完成从一种表述形式到另一种表述形式的信息转化。第五,信息的传递能力。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断延伸和密切自己同外界协作学习的关系,充分进行信息理解、交流、传递和分享。
二、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构成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公民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同时也是对人才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指标之一。作为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除了应具有公民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之外,还应具有作为高校教师这个特殊职业所独有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转变教育理念,教会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管理,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对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应该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目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信息素养;二是职业的信息素养;三是发展的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基础理论、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社会的教育观念、利用信息技术从事教育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从事科研的能力等;发展的信息素养包括继续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评价反思信息技术的能力。具体见表1。
三、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的构建
(一)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构建的原则
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在构建高效教师培训目标时可以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普遍性目标原则。普遍性目标原则是基于个体经验、哲学观、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般性的宗旨,这些宗旨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普遍性和规范性的指导原则。《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高教司[2000]79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厅[2005]1号)中所规定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总体要求,就属于这类目标原则。
2.行为性目标原则。行为性目标原则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员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提出的,这一目标原则完整体现了“行动�反思�总结�更新”的循环圈理论,一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行为目标原则发展到新的阶段。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目标分类,信息技术素养的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意识情感三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都有不同难度的梯形渐进的目标,表示从简单操作到逐步内化的过程。
3.生成性目标原则。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它强调教师、学生与教学情景的交互作用,在教学过程的开展中自然而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目标,而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这个过程是持续个体生命始终的,因而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对个体的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4.表现性目标原则。表现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多样性、个性化。它强调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表现,突出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充分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当个体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彰显的时候,它在具体教育情景中的行为表现以及所获得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这一目标原则强调内化和个性发展,根据个人喜好运用信息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教学,形成批判反思的信息意识。 (二)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的层次
根据以上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可将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体系分为三个递进层次,包括操作层次、熟练应用层次和内化提升层次,其中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递进和补充。具体见表2。
1.操作层次。这一层次是对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最基本阶段。应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基础知识,有关教育信息理论、信息检索和使用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中获取、分析、吸收、评价交流信息等,提高对信息重要性的理解及敏锐度,树立信息意识情感,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2.熟练应用层次。熟练应用层是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创造、评价等进行综合性的掌握。通过对那些独立的技能和工具的掌握,形成自己的优化教学的信息系统。作为高校教师,要能应用这些技能和工具去解决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实践来锻炼和丰富自己,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培养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的能力及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内化提升层次。信息技术素养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超前的教育意识,是个人品质与智慧的表现。对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潜移默化地转为自觉的行动,形成对信息技术特别是新技术进行评价反思的能力,逐步完成内化提升的过程。
(三)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的设定
从以上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的三个目标层次,我们把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具体见右图。
1.初级阶段――基本理论与技能。形成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等的促进作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与方法,能以某种软件进行有关信息的发布、检索、处理、评价、交流等工作;了解教学基本原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2.中级阶段――知识管理与教学设计。能利用软件从事教学活动;掌握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的方法;能利用网络平台制作与发布电子教案、作业、参考材料等;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具有比较先进的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并将这些知识观念应用于实践。
3.高级阶段――技术与理论的提高。能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提高适应、理解、评价和利用新技术的能力;利用网络平台设计开发网络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进行评价和反思,促进自己作出有效决策;对教育技术的理论有较深入的了解,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会利用网络协作学习,会自主探究学习,会进行知识管理等。
4.培训的课程设置与选择。各个高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各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不能用共有的模式去套用的,学校要从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出学校潜力,建立自己院校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体系。
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对于培训目标的设定是关系到培训最后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关键因素,富于地方特色的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目标体系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为教师的培训开创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勇.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2]梁艳萍,高建军,冯安伟,等.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3]艾军.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4]杨锐锋,高艳红,王晖.新升格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5]郑有训.领导型教师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杨莉君.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