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主要管理任务有哪些

2017-06-22

导语:班主任工作的主要管理任务有哪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班级好坏,在于管理”。班主任——班级的舵手,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反思,同时也可以广开言路,不仅要尊重并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与家长们协调一致;还要向有工作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向领导和老教师请教,再用新课程理念指导班级工作,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我们要树立信心、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管理任务有哪些

1.经常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主动将每学期班工作目标、打算、基本做法等与科任教师商量,便于他们在教学中配合。同时,主动将班上学生的情况向科任教师介绍,(尤其是班上后进生的情况、特点)沟通情况,取得教育目标的共识。千万不能"几套马车,各顾各",更不能"互相拆台"。

2.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多数科任教师都注意主动搞好师生关系,这为他们完成学科教学、完成育人任务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对于这样的科任教师,班主任应该更主动依靠他们,积极开展班工作。而当科任教师一旦与学生产生矛盾、误会时,班主任应该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在一个班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物理教师,看到班上学生物理单元测验成绩不好,心里十分焦急,她在做测验分析时,不慎讲了一句"你们班的人真笨!"学生听后极为反感,少数学生上课专找教师的岔子。班主任了解情况后,用这位教师带病坚持工作的事实教育学生,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教师偶尔讲错一句话,出点差错是难免的,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善意地提醒教师,而不能说怪话,故意挑毛病,抓住不放。另方面,班主任善意向这位教师提及了这件事,反映了学生的意见。这位老师主动向学生作了自我批评。同学们被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感动了,自此,对这位老师更加尊重了,全班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也赶上了其他班。同样,科任教师对班上学生有意见,班主任也应该通过恰当的途径传达给学生,使师与生、教与学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的效应

《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中指出:"对学生进行德育,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各实施途径均应以《德纲》为指导,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家庭,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可以通过亲缘关系、爱的感化对子女产生影响。通过有形的言传身教和无形的家庭气氛来实施教育。家庭教育是贯彻学校德育要求的又一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取得配合。

1.家访。班主任应在普访的基础上,对需要重点帮助的学生经常家访。

普访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包括经济情况、教育情况、或特殊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等,掌握教育好学生的第一手材料。

重点家访,目的是沟通家长,取得共识,步骤一致,配合教育。这类家访,最好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面都在场,大家坦率诚挚地讨论问题。一定要调动教育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最失败的家访是,教师在家长的面前数落学生的不是。它之所以失败在于:学生被"数"得一无是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同时,家长也灰溜溜的,只顾责备子女,却不知如何去教。除此以外,写信、组织班干部上门、与家长通电话等,都是沟通情况,取得家庭配合教育的好方法。

2.家长会。

学生家长会,每个学期2-3次比较恰当。家长会上班主任应该通报学期工作计划、要求,对家长如何配合德育工作提出具体的意见;如实汇报班工作情况,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起重点讨论研究班上突出问题,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对班工作的意见,今后分别向学校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反映。

要开好家长会,重要的是会前作好准备,收集材料,列好统计数字,做到心中有数。对具体问题应有调查、有分析。有时为了调动家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家长会的效果,可以让学生也来参加家长会,让他们向家长们汇报自己的情况,直接听听家长、叔叔、阿姨的意见。

3.家长接待日。家长接待日,就是请学生家长到校参加一日(或半日)活动,让他们与子女坐在一起听教师讲课,让他们在旁看子女做实验,让他们观看子女做眼保健操、课间操,让他们与子女一起参加班的主题活动或者学校的其他活动。家长接待日能够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便于配合学校,同步教育,这样的活动,学生家长是欢迎的。家长接待日活动的组织,涉及学校多个部门的工作,要由学校统筹安排为好。

4.举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一个好办法,它深受各层次家长的欢迎。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管理任务有哪些

一、创造性地设计班级建设目标

(一)班级建设目标的意义

班级建设目标是根据社会期望和班级本身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的班级成员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班级建设目标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它能够代表班级的意图和理想,构成班级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其二,它能在全班成员内部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将班级成员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士气高涨的整体力量。其三,班级建设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它是确定班级工作的出发点,是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的依据,指明了班级活动的方向。其四,班级建设目标具有调控作用,它可以随时调节集体和个人行为的偏差,引导各方面行为沿着班级既定目标健康发展。其五,班级建设目标具有教育作用,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受教育者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能够通过引起学生现有水平与班级目标之间矛盾的方式促成学生的发展。

(二)班级建设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在进行班级建设目标设计时,班主任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教育目的,关注当时当地社会及其成员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而且还要对自身的班级管理观念有清醒的认识。班级建设的目标应当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得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班级建设目标应当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顺畅交往,创造一个互相欣赏并共同开拓的精神世界,使班级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民主团体。班级建设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合理兼顾远景目标、中景目标和近景目标。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明确目标要求,让班级全体成员都知道班级建设目标对集体和个人的要求,并且知道应该如何顺应目标的要求。班主任应当帮助班级中的每个成员明确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并且学会自觉评定并缩小自身行为表现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班主任还要鼓励班级中每个成员关注其他成员的发展,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努力实现班级建设目标。

二、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定位

(一)班级成员角色定位的意义

一般而言,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由于年龄相近、社会经历大致相同,心理发展水平基本相当,所以班级中的学生具有共性。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学生,他们在兴趣、爱好、需要、性格、品德、生活经验、发展潜质等方面又有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求班主任能够依据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为他们在班级中的角色进行动态定位,使每个成员在班级中都有一个与其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满意的位置。班主任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定位,是形成班级新型人际关系结构的基础。

(二)班级成员角色定位的原则与方法

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现状,是班主任为班级成员合理确定班级角色位置的前提。班主任要在日常班级活动中通过观察、“择伴问卷调查”等方式准确把握每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所处地位。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依据班级建设目标、任务,班级成员的年龄阶段特征以及班级交往风格等方面帮助班级成员进行恰当的角色定位。班级建设中,班主任既要重视班级骨干队伍建设,又要正确对待班级中学业和品德发展不良的学生,力图为大多数班级成员提供丰富的班级管理角色。

班级骨干是班级目标的积极实践者和带动者,是班主任管理意图的忠实体现者,在学生当中享有一定的威信,对其他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班级建设初期,班主任要有意识地通过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活动特长、做事态度、群众关系、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表现去选拔和培养班级骨干。值得一提的是,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应当处理好班级骨干与优秀生之间的关系。优秀生是指在班级内德、智、体几方面都比一般学生要先进的学生,通常包括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各项活动积极分子等。这类学生一般都有自觉性强、思想品德好、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尊敬师长等特点,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能够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肯定评价。但是,教育实践证明,优秀生由于长期一直得到积极的评价,因此容易形成心理优势,承受挫折能力往往较差。因此,班主任在将优秀生发展成为班级骨干的同时,要克服对他们的偏爱心理、迁就心理和麻痹心理。一方面,要一视同仁地对他们提出教育要求;另一方面要尽量使自己处于一个“导演”的地位,给他们以明确适度的指导和全力的支持。

班级建设中会涌现出少数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方面相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后进生。这类学生学习态度不够明确,组织纪律观念较差,可能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对于班级建设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班主任应当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尝试运用心理疏导等方法,以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帮助后进生形成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班主任应当能够使每个班级成员在班级找到有社会价值并且自己感到满意的角色位置,感受到被同龄伙伴所接纳和喜欢,从而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班级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还表明,在班级建设中增加管理岗位,使更多的学生在班级中承担责任、服务于他人,不仅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一)班级活动的含义与价值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设计的、组织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班级活动不仅是有效调节社会要求对学生个人影响的“传导体”,是个人表达能力、实现追求和践履理想的“舞台”,而且是班组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整合因素。构建一个由自主性的课堂教学活动、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组合的开放、多维、有序的共同活动体系,是优秀班主任进行班级建设的共同经验。

(二)班级活动组织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班级活动的目标、内容是社会要求的反映,它使青少年的各方面发展成为可能。因此,班级活动的选择和组织就要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现实状态和水平出发,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智力水平、品德认知的发展水平。活动的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还要坚持自觉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原则。班主任应当能够把以班级活动为载体的社会要求适时转变为学生个人的意愿和动机,从而达到学生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的有机契合。

1.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当具有系统性和目的性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学期为单位组织的,围绕着教育总体目标,一个班级在不同年级段的每一个学期都有各不相同的阶段性教育目标。班级管理者围绕着阶段性教育目标制订学期班级活动计划,开展班级活动。每一次班级活动都是实现阶段性教育目标的一个环节。班级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是一个持续且不断深化的过程,班主任还要围绕着某一个教育目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2.班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决定其形式的多样化

按照时间周期,班级活动可以分为季节型、常规型和传统型教育活动;按照活动载体,班级活动可以分为知识型、文体型、实践型、假想型教育活动;按照组织主体,班级活动可以分为学校规定型、学生自治型教育活动;按照活动形式,班级活动可以分为讨论式、报告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参观式、课题式教育活动等等。班主任应当本着适宜性、创造性、趣味性的原则创设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为学生潜能的发挥开辟空间。

3.组织班级活动过程中,要处理好教育者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

班级组织中,班主任承袭社会的主流文化,以班级活动为中介,有意识地将社会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的身心朝着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教育者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行为之间呈现一种复杂的关系。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班主任组织的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部影响,不会自动转变为学生的意愿和行为。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班级活动,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并将其纳入到主观世界,完成文化的内化传导过程,学生的发展才能获得真正实现。因此,班主任必须鼓励每一个班级成员民主参与到班级活动中,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真正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

四、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教师的干预和影响下,经过长期的班级生活而创造的本班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班级成员班级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班级文化对于他们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有些时候,班级文化对其成员的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过学校规章制度。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的组织起来的集体所做到的一切”。近30年来,国内外有关班级环境的研究都表明,“班级文化环境与学生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关联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来说,当班级具有凝聚力、令人满意、有目标、有组织并且冲突较少的时候,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指标上的得分会比较高”。通常而言,班级文化表现为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处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精心创建班级物质环境

班级物质环境属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外显层面,具有较强的可感受性,包括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方面。班级物质环境是班级文化的基础,是班级文化水平的外显标度,兼具“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吉利兰德(J.W.Gilliland)曾对教室温度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发现最适宜学生智力活动的教室温度是20℃~25℃,环境温度每超过这个适宜温度值1度,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应降低2%。有人对教室噪声响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影响上课的噪声响度在50分贝~55分贝之间,其听取率约在80%~85%之间,如果教室内的噪声响度超过55分贝,则听取率降至80%以下,会影响学生思考及写作业。”班主任在营造班级物质环境中,一方面要遵循和借鉴教育生态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体性作用,努力使班级物质环境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要求和班级活动的变化协调一致。

2.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班级成员人际交往的性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班级建设的质量。在班级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班主任既要与班级成员之间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要积极促成团结友爱同学关系的建立。相关研究发现,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具有如下特点:(1)班主任和班级成员共同制订计划并作出决定;(2)在不损害班级整体利益的前提下,班主任很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和指导;(3)班主任尽可能鼓励集体的活动,帮助班级成员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网络;(4)班主任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常常给予班级成员客观的表扬与批评。班主任指导学生交往通常需要围绕如下两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研究学生的交往需要与能力差异,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策略,克服交往障碍,学会积极地解决交往冲突,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中提升自我价值。二是要根据班级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交往风格的差异,精心设计内容充分、频率较高的交往结构,为团结友爱同学关系的形成搭建交往平台。

3.培育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风

班级舆论就是在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风是一个班级具有自身特色的稳定的集体作风,是班级成员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的整体反映,由班级全体成员在学习、生活、纪律、道德等方面的群体意识汇集而成。班级舆论和班风是班级团体认知水平和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它们时刻对班级成员的成长发挥着熏陶、濡染和导向的作用,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实践反复证明,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和催人向上的班风,班主任应当重视如下四方面的工作:

其一,要关注班级核心价值观念建设。师生之间应该通过民主对话等方式,确立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念,充分发挥价值的导向功能、信念的支持功能、情感的凝聚功能,将班级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

其二,要重视班级管理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实施。班级制度可以通过规约班级成员行为的方式促成班级文化共同体的有序生成。班主任要将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活动客观规律和班级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虚心征求班级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要向班级成员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促成学生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转变为自觉行动。

其三,要关注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性。良好班风的形成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班主任应当善于协调并整合其他学科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环境中各种教育要素,使之与班级的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成为促成班风的积极力量。

其四,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班级文化主体的班级成员,其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素养等对于班级舆论和班风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针对性地提高班级成员的自我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勇于探索真理、敢于自我批评、富有责任感、疾恶如仇、正气凛然的班级建设主力,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又是班级组织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集中体现。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管理任务有哪些

1、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工作,爱护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朝德、智、体方向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学生学完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定任务,因而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确保本班无流生,一旦发生流生,(不管是现任班主任,还是刚卸任的老班主任)都要做好动员工作,要一抓到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教师个人均无权劝其退学。

3、教育学生遵守好《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常规管理,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教育引导。

4、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旷课,不进“二厅一室”。

5、平时常与任课教师联系,协调课业负担,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6、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组织本班同学认真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落实卫生责任制,搞好教室、包干区及专用教室的环境卫生,责任到人,承包到组,张贴上墙,保持校园整洁优美,教室环境布置要规范,不乱涂乱贴,发现损坏要及时修整。教育学生坚持穿着校服,佩戴胸卡上学。

7、认真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学校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8、强化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不乱涂黑板,爱护课桌椅、橱、门、窗、墙等等,承包到人,并作好记录;损坏东西要赔偿,玻璃打碎,台凳损坏必须在三天内上报总务处,否则将加倍处罚;中午、晚上放学,要关好门窗,打扫干净卫生,车棚和包干区等。

9、上好晨会课,组织好班级活动。课余时要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情况,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要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为此,要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每学期家访不少于 20 次。

10、认真填写《班主任手册》、“学籍管理卡”等。并按学校要求及时做好收费工作。

11、认真搞好班集体建设,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树立良好班风,在班级中培养好学生干部。

12、期初订好计划,期末认真总结。学生因病,因事不能到校上课,要及时填写好《点名册》和《学生病假统计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