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远程教育发展烙上文化印记

2017-03-13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技术(三种模式)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笔者认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相对农村教育的新生的文化现象。就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来说,其物质化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基于“三种模式”的信息工具、信息产品和信息环境,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等;其精神层面的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必须遵循的信息道德等;其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师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交流信息以及解决信息问题等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及方式;其制度文化主要是有利于师生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而建立的一系列评价制度和导向机制等。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是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是新课改的历史推手,它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价值观念的撞击,这种撞击使得传统中的一些陈旧、沉重的惰性负荷开始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研究的不断推进,原有的阻碍必然产生裂变,新的文化类型正在并必将形成。

笔者认为,文化融合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这种融合是对农村教育传统文化革新和辩证的否定过程,其过程可以理解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从外延上是技术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其内在本质是在各种支持(行政支持、技术支持、智力支持等)下的信息技术文化与农村和农村教育主体文化相互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这种融合的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其一,表现在两种文化的融合上。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技术文化,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现象有其正向和负向的价值负荷,应用于教育:要么强化传统教育,要么革新传统教育。而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传统文化中既有许多优秀的积淀,同时也有一些陈旧、沉重的惰性负荷在阻碍着教育变革,这提示我们这种文化的融合应当是一种相互的融合,一种辩证的否定,一种哲学的扬弃,既有历史的继承也有现实中的超越、融合、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始终是真正的“魔术师”。

其二,表现在文化形态的四个层面上。

1.物质层面的融合农

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是一种技术平台,这种硬件平台是完全基于现实存在的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我国农村和农村教育实际的。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和信息传输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关系,是符合当前农村客观实际的;同时,“三种模式”是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它是人们阶段性认识的成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改进、完善和更新,使之更加符合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实际。

2.制度层面的融合首

先,制度层面的融合要求我们应当正视当前的考试文化,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不能绕开考试。对于未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余胜泉博士认为,应该是定位于“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增强,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这样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

同样,笔者认为,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将城市里的优质资源送向农村,正在改变着城乡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这种改变在当前应该更多地注重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考试成绩以及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通过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贴近学科知识的情景性资源,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服务于农村学生课外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此外,资源建设还要着眼于农村学生的课堂实际,经过良好的设计,增强教学效果和提升质量,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与此同时,应该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使他们逐步从基于资源的教学转向基于资源的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一方面,使教师感受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至少在目前有利于促使设备能真正地利用起来;另一方面,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配合科学的评价机制,从制度和政策上逐步地引导和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

其次,制度层面的融合要求评价多元化、过程化,改革目前只以升学率为评价指标的体制,纳入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评估新体系。遵循发展性教学评价新理念,教学评价体系应“提高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积极性,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发展的各方面的信息收集,而不是单纯依靠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学评估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

再次,制度层面的融合要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植根于农村和农村教育实际,着眼于改革农村单一办学形式的长远发展,应该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作用。比如,可通过政策和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等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传统教育不能提供或难以提供的服务,努力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农村知识分子服务于农村发展的有效平台。

同时,资源建设应该植根于农村实际,从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支持,广泛联合如农业、科技、卫生等实践机构,将农村中小学办成当地的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等,这样也有利于赢得他们在资源建设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另外,应积极联合研究“三农”问题的学术力量,共同开展基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的项目研究,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予以智力支持。

3.精神层面的融合基

于信息技术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其信息文化的开放、民主、多元、个性和人本的精神价值是对应试性、唯城市性的农村课堂文化的撞击和革新,从而构建出一种符合信息时代特征、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师生平等、合作、民主、开放的课堂文化氛围。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反思和认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手段的落后以及教学模式的局限,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教育技术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认识到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备积极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态度。

4.行为层面的融合行

为层面的融合是教师通过积极地、经常性地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逐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主动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全方位的控制者向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的行为转变;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充分利用“三种模式”提供的环境平台,更多地体现出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广泛参与的主体地位,实现由传统的书本知识学习向信息社会环境下问题解决学习的实质性转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述四个层面的融合并非是同步的,而是物质层面的融合先于制度、精神和行为层面的融合,制度、精神和行为层面的融合的相对滞后就决定了这种融合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发展过程。这是由于技术等物质文化属于显型文化,在新技术被传入或引进后比较容易实现融合,而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则属于隐型文化,变化较慢,常常滞后,即所谓“文化滞后”。这样,两种文化的滞差就形成了社会对技术传播的阻力。

符合农村客观实际的“三种模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乡村向城市输送人才的模式,无疑是历史性的创举和进步,这种物质层面融合的基本实现,为进一步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将会实现更大层面的交互和融合。但由于“文化滞后” 现象的普遍存在,再加之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独特的背景,这无不告诉我们: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道路将是曲折、复杂的长期过程,我们的努力正是要立足于缩短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适应过程,弱化“文化滞后”而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推进和效益的发挥。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