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图书采访与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2017-03-14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文献资源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如何做好重点学科的图书采访与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图书采访;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采访模式

1 重点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呈现出大发展的趋势,院校合并、重组和专科学校升本科院校此起彼伏。据教育部2002年的统计,各地仅由专科升为本科的院校就有近百所。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这种在数量上扩大、层次上跨越的大发展趋势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不容讳言的是,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入校学生人数和各类专业总量不断增加,各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压力日增。高等院校由定向型、封闭型向非定向、开放型转变所带来的竞争,已由隐蔽逐渐转向公开并日愈趋向激烈,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或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一不留心,就会落后于人,失去竞争力。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形势,各个院校包括一些著名的高校都为此担忧并为之思考。在震撼之余,各校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够突出重围、独占鳌头的机会和突破点。在这股思潮和追求当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学校”,有特色才有竞争力。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重点与核心,是实现高校层次跨越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都已将其摆在实现自己战略性发展的位置。

2 文献资源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其成败关键就取决于重点学科的建设是否卓有成效。而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既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更需要优质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支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文献资源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文献资源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教育部以及各省(自治区)教育厅、学校三级有关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文件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第五点规定:“国家重点学科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教学、科研条件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支撑相关学科的能力,有良好的图书文献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第二章“建设与经费”第九条规定:“基础设施条件是国家重点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单位要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实验室、现代化信息环境、图书文献等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此外,在各级重点学科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中,本学科点拥有的图书册数、本学科学术期刊种数、订阅外文学术期刊数、数字资源数(包括图书册数、期刊总数)及经费投入也是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可见,作为评价核心之一的学术科研水平既然已成为重点学科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那么作为推动和支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学术成果涌现的基础,文献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言而明了,它是一门学科成为重点学科必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所以,在建设重点学科所需的诸因素当中,文献资源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是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

3 做好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图书资料采访工作

采访工作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采访工作,图书馆其他工作都无从谈起。同样,采访工作对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1 保障图书资料采访的支撑能力

3.1.1 财力资源。确立采访经费是关键。没有购书经费,图书采访也无从谈起,经费少了,也会使采访工作难办。所以足够的经费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经济基础和保证。重点学科基本上分为三类:一是国家级,二是省级,三是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无论是省级还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都投入了一定的学科建设经费。所以,应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购置文献资料。同时,在每年学校划拨的有限的图书购置经费分配上不能沿袭以往均衡分配的习惯做法,应注意向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倾斜。根据当年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按一定比例用于购置重点学科文献资料,以保证重点学科图书资料的采购经费。同时,改变以往馆内采访人员全权负责采访的办法,预留部分经费给负责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让其经常到各大书店(书市)进行现场采购,及时补充资料。

3.1.2 人力资源。采访人员的素质决定着采访图书的全面性与高质量。也可以说,有什么素质的采访人员,就会有什么样的馆藏。人力资源是保障文献资源采访工作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另一重要条件。因此,对馆内采访人员,应配备最高水平并适应信息化时代图书采访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重点学科发展要求的人员。这样才能更便捷有效地为重点学科服务。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和重点学科的设置,制定出长远计划,设立学科馆员,制定学科馆员制度,并注重对这些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之不仅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对口学科专业背景,成为“双学位”或“双料”人才。让他们参与对口学科文献资源的采访工作,以保证重点学科文献资源采访的“全”“新”“快”。

3.2 制定明确的图书资料采访原则

藏书发展政策是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发展的总原则。作为重点学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围绕这一总原则,制定出相应的采访政策,有的放矢地集中经费及时购进重点学科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3.2.1 图书资料要覆盖学科领域。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科发展方向,并以重点学科的专业设置和科研发展方向为中心及原始馆藏为支撑,围绕专业和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采集重点学科的图书资料。从纵向来看,要采集学科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上有影响的论著。对重点学科创始性阶段和专业引入国内阶段的论著,要做到齐全;对争鸣性的论著,也要做到齐而不缺;在采集过程中,应加强对核心期刊和外文书刊的收藏。除了采集专业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外,还应努力加强对特种文献,包括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灰色文献”以及原始资料的收藏,即在特色化方面狠下工夫。在横向上兼顾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资料的采访,形成与重点学科相配套的高质量的馆藏资源。

3.2.2 图书资料的购置要具有超前性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图书采访人员应该在通过与学科专家进行沟通及自己对该学科国际发展新动向及国内政策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判断和捕捉重点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立足于学科前沿,及时采购相关方面的图书资料,及时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新动向,促进学科快速发展。

3.2.3 以跟踪课题、服务读者为依据进行文献资源建设。与学科部门、专家及科研处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和申报的课题,收集、采购有关方面的资料,对之进行跟踪服务。同时,根据服务对象的知识结构、研究内容及其学术发展方向,适当购买与之研究内容有关的图书资料。

3.2.4 图书资料应以“少而精”和“少而全”为个性特色。“少而精”指的是必须围绕重点学科专业设置为中心购置、增添图书资料,不能贪大、贪多求全,以“精”为核心。所谓“少而全”指的是尽管本学科专业的图书资料绝对数量不多,但一定要保持主要必备资料不缺失,为科研和教学提供完善的而又翔实的资料保证。从表面上看,“少而精”和“少而全”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恰恰是重点学科资料建设的个性特色之所在。“精”强调的是选择性,并非什么图书资料都一网打尽,而“全”则体现了“精”的全,体现的是满足专业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全”,至少是那些属期,图书采访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文献出版发行信于重点的、保存价值较高、使用率较高、版本价值珍贵的、属于必备的图书资料应收藏得比较全,从而体现出重点学科图书资料室的个性特色。

3.3 拓宽采访渠道,建立“立体多维”的采访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息海量化及图书质量良莠不齐,采访难度加大;图书发行打破了以往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新华书店、出版社、集体、私营书店和著者个人都参与的形势以及大型图书卖场的出现等等;文献出版发行渠道多元化,采访渠道拓宽;中文图书的书目信息多样化、电子化,书目信息覆盖面更广,采访人员的信息源畅通;读者主题的多元化导致了读者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和文献资源的内容及载体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导致文献采访需求多元化,采访范围的层次化、拓展化;图书市场环境的信息化、网络化等。面对这些新的形势,仅仅依靠过去图书馆传统的书目订购和现购两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全面及时收集重点学科的相关图书出版信息,拓宽采访渠道,才能有效地提高重点学科图书采购质量。

3.3.1 继续完善和发扬传统的采购方式。一是通过较权威的“三大书目”预订图书。二是通过大量收集重点出版商或书商的自编目录选购图书,如三联书店出版社提供的社科类图书目录等,图书馆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稳定地采集到所需图书。三是采访人员到书店、图书批销中心或参加全国大型图书博览会,进行现场采购。四是完善教师、科研人员代购图书制度,即学校在与教师签订外出进修或开会的协议时,把这一制度写进协议条款中,使之成为每个使用学校经费外出开会或进修的教师的一项应尽责任和义务,并给他预支部分图书经费,等其返校之后再根据实际所购图书进行报销结算。

3.3.2 建立完善的图书交换制度。这种交换主要是以重点学科的教师和专业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以专著为主),也包括了一些学术期刊和相应学校、单位、部门或个人交换相应的图书资料。在具体操作上,凡是用学科经费或学校经费出版的图书,学校在与教师和专业科研人员签订出版协议时,应在协议里明确规定图书出版之后作者必须赠送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数量。这样做既节约图书经费又能保证这些学术成果的馆藏用书和交换用书。扩大交流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重点学科扩大藏书容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3.3 动用组合采访模式,即实行学科官员+专家组合选书制度。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是由专门的采访人员来完成对重点学科的文献采集,他们多数不具备学科知识背景,对于学科信息缺乏基本的敏感度,这样比较容易脱离读者,不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使得重点学科的图书采购工作一直很难让各方面满意。有的高校图书馆虽然也试行了教师、专家参与选书制,但教师、专家选择书,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很难从本院系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发。特别是当前多种知识载体并存、信息来源多渠道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时间,他们难以在多载体的资源中作出合理选择,也无法对大量流动的网上信息进行收集、跟踪和揭示。尽管如此,由于教师、专家亲自参加各种重要的科研活动,他们最了解该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和发展前沿,对需求什么样的文献信息资源,他们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因此,他们的意见仍然应该受到重视。而学科官员不仅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对口学科知识,比较熟悉对口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对口学科发展趋势与需求;能对各种文献资源进行评价与分析,因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如果能够改变目前国内学科馆员只可以试用、评价信息资源和只为采访人员提供建议,在文献资源采购上仅起到辅助性作用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科馆员潜能,让其在重点学科文献资源采购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不仅可以弥补一般采访人员及专家选书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得重点学科馆藏结构快速、全面、准确地满足重点学科的需求。

3.3.4 完善图书招标采购模式,选准图书供应商,与之紧密合作。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陆续进行各项评估,图书馆的经费也与日俱增,加上政府实行图书招标采购,图书馆成为众多图书供应商争夺的焦点。而图书供应商资质优劣不同,实力不一样,做书的专业程度不同。因而,在经费确定的情况下,选准供应商是做好图书采访的另一决定性环节。

学校就图书采购进行统一招标、统一管理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校内职能部门之间要互相协作,选准图书供应商。学校每年按规定下拨经费到图书馆后,学校招标工作组应在详细听取图书馆馆长和采访人员就上一年有关书商的服务情况,如新书质量、到书率情况、数据质量、账务明细等情况后做出综合考核评价;同时,还应在本地区选择几家图书馆进行调研,不能只凭书商提供的资质证书、标书内容、图书折扣率等简单了事。此外,还应调查了解各图书供应商的专业背景、做书专长等。在招标工作开始前,应对投标书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权衡各家优劣,结合本校重点学科情况,将服务质量信得过,专业化程度高,在同行中实力雄厚又具有较强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几家书商选择为合作伙伴,并根据采购工作细则,与之紧密合作。

3.3.5 馆社合作模式。馆社合作模式,即高校图书馆与出版社为求得各自发展,充分利用各自优势,采取优势互补方式,结成合作伙伴。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一供应商一出版社的订购运作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今出版行业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出版信息不全、信息不及时、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图书出库和到馆慢、采到率达不到100%、图书补订难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的最大优势是减少中间环节,解决了以上难题,弥补现有图书发行体制缺陷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图书馆应该尝试性地去改变现有的与经销商的合作方式,主动加强与出版社的联系。但是,对于图书馆来说,同时与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直接建立联系是不可能的,只能从中选择与本校重点学科专业对口、学术层次和质量较高的几家专业出版社作为合作伙伴,及时获得最新出版的重点学科专业图书信息。

3.3.6 积极尝试新的采购方式——网上采购、集团采购、纲目采购等,并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发展、完善这几种采购方式。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制定明确的采访原则,并采取形式多样的采访模式,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一定能够把重点学科文献资料建设成具有相对完整性、系统性,最终形成独具个性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有我优、馆藏丰富、收藏利用价值高、权威性强的特色馆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