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鱼的小技巧

2016-11-05

鱼类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饲养鱼的技术要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饲养鱼的技术要点

脊椎动物

翻车鱼(硬骨鱼纲)除极少数地区外,不论从两极到赤道,或是由海拔6000m的高原山溪到洋面以下的万m深海,都有鱼类生存。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辐射适应阶段,演变成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色彩绚丽和生活方式迥异的22000多种鱼类。鱼纲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超过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种数的总和,包括硬骨鱼和软骨鱼两大类。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约占全部总数的58.2%,栖于淡水中的鱼类约占41.2%,显然这一现状与海洋的面积辽阔及环境条件比较复杂有关。1954年于南海广东省沿岸捕获的鲸鲨(Rhineodon typus)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种,其长度可达20m,重量超过5t。最小的鱼是生活在菲律宾淡水湖内的邦达克虎鱼(Penda-ka Pagmaeae)成鱼体长仅12mm,不及鲸鲨的1600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鱼类生存的水温适应幅度较广,既有栖息于52℃山间温泉的花鳉(Cyprinodon macularins),也有可以忍受北极地区水温在-2℃以下的黑鱼(Dallia pectoralis)。

硬骨鱼类

鱼类出现于古生代的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类:棘鱼类(Acanthodii)、盾皮鱼类(Placoderma)、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类(Osteichthyes)。棘鱼类是原始有颌动物,体表覆盖一层“细密”的菱形鳞片,头侧有骨质鳃盖,奇鳍前方有棘一枚,2对偶鳍之间尚有5对小棘,代表动物为栅鱼(或称梯棘鱼)。盾皮鱼类体被盾甲,具偶鳍、歪形尾和软骨性骨骼;在石炭纪绝灭。最早发现的古软骨鱼类化石是裂口鲨(Cladoselache),已具有盾鳞、歪尾等许多现代软骨鱼类的特征。最古老的硬骨鱼是古鳕类(Palaeoniscoidea),由此演化出古内鼻孔鱼类(Choanichthyes)和现代硬骨鱼类主体辐鳍鱼类(Actinopterygii)。鱼类的发展经历了泥盆纪的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中兴时代,到新生代达到全盛时代,成为脊椎动物中的最大类群。

翻车鱼现存脊椎动物亚门中,鱼纲种类最多,有24000种左右,分布在全世界各个水域中,其中中国约有2500>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海水鱼有1,500多种,淡水鱼仅800种左右。通常根据鱼类骨骼性质的异同,将鱼类分为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两大类。以前把这两类作为两个系,隶属于鱼纲。软骨鱼和硬骨鱼从有化石记录开始,就是两股道上发展来的,目前较新的材料都将这两类升为两个独立的纲,即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

鱼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大的一纲,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本纲是有颌类的开始,故为有颌类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纲。这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大的分类类群,远在泥盆纪就已派生出很多的边缘支系,发展和演变至今成为各种复杂体形的鱼类。现存鱼类分为软骨鱼系(纲)和硬骨鱼系(纲)。

春季饲养鱼的技术

一、保持一定的水位

保持一定水位好处主要有:一是保持水温和水质的相对稳定。池水越深,水体储存的热能不易散失而使水温升高,温度也相对稳定,对鱼类生长有利;若池水过浅,热能散失较快,不仅水温难以提高,而且变化频繁,对鱼类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可减少敌害生物随水入池的危害。生产中经常发生鱼池在加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随水带进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野杂鱼等,数量过多时就引发疾病,还与养殖鱼类争食争氧,对养殖鱼类产生不利影响。4月份因水温还比较低,它们尚未繁殖,水中基本没有它们的卵和幼体,抓紧这一有利时机多进水,是减少日后有害生物过多引起危害的有效措施。

二、 提早调节水质,创造适宜环境

由于水温仍然偏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强,二氧化碳不能被浮游植物充分吸收利用,加之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鱼类等生物的呼吸作用又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使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直接对鱼类产生刺激和麻痹,同时水体中的有机酸协同配合,使池水pH值下降呈酸性,对鱼类产生较大危害。因此,必须提早调节水质,为鱼类创造适宜环境。调节水质的方法:施用石灰和磷肥,提高水体的钙、磷含量,改善水质条件和鱼类生理代谢状况,可有效防止因水质恶化引发鱼病和鱼类死亡。

三、提早防治鱼病,降低病害损失

经过一个冬天,大部分池鱼都经过捕捞、运输进入鱼池,鱼体抵抗力较差,极易感染疾病。生产实践证明,4月初进行药物防治,进行一次杀虫和杀菌的药物预防,能够大量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母体和幼体,控制病情的扩散与蔓延,比发病高峰期大剂量用药治疗损失小得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防病效果。

四、注意及早开食和施肥

鱼养殖的五个管理措施

气温逐渐回升,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吃食情况,养殖肥水鱼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水质肥瘦和水体透明度情况追施有机肥,以培养水中天然饵料,一般每亩施发酵后有机肥100公斤左右;以养杂食性或吃食性鱼为主的池塘,应尽早定点定时投饲一些商品饲料,投喂方法为晴朗天气隔天投喂一次,投饲量为池塘中吃食鱼体重的0.5%左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步增加投饲量和投饲次数。

一、改善鱼类池塘的生存环境

清除过多的淤泥并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药物清塘。用生石灰进行干池清塘时,池塘仅留5-10厘米深的水,每亩使用生石灰60-70公斤;带水清塘时,1米深池塘每亩100-200公斤。使用漂白粉时,按照鱼池中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即1米水深每亩20-33公斤。

二、做好鱼种放养工作

1、放养时间选择:投放鱼种应选择在温度不太低的晴天进行,一般选择温度为2℃-5℃放养为宜,此阶段鱼的鳞片紧密,活动量小,捕捞、搬运和放养操作中不易弄伤鱼体,可降低鱼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温度过低的雨天或下雪冰冻、刮风天气容易冻伤鱼体;温度过高时,鱼鳞片稀松,活动量大,操作中易弄伤鱼体。

2、鱼种放养:鱼苗下塘前应先检查清塘后药物是否已失效,早春水温低,毒性消失慢,应提前取水,放试水鱼测试,根据放养计划、个体大小、密度及搭配品种和规格,能一次放足的不分批放,以便鱼类有一个适应环境,早开食,促生长。同时鱼种放养时要选用【金碘】进行药物消毒。

三、适时投喂饵料

当水温上升到8—10℃时,鱼类开始摄食,且摄食量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应及时投喂。每天或隔天投喂一次,选择在晴天中午投喂;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投饵次数可增至两次,即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饵要坚持“四定”(定时、定质、定位、定量)的原则,具体日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类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1斤以上草鱼,建议开食前期投喂大北农高档膨化料8103;小草鱼模式,建议投喂大北农微生态幼鱼专用料【肠肝健】,投喂率控制在0.5%—1%左右,该产品营养丰富,富含益生菌,能快速修复鱼类肠道恢复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投放有机肥,提高水体肥度

三效肥水王有机生物肥,肥效持久

益藻源促进藻类生长,快速肥水

鱼池经过冬天清整、冻晒、消毒,水体肥度较低,常言道“养鱼先养水”,因此培肥池水尤为重要。春季以施追有机肥为佳推荐使用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生物肥【三效肥水王】或者肥水先锋【益藻源】,具体施肥量和次数应根据池塘水质和肥料的质量而定。总的原则是:早春量大次少,晚春量少次多。使池水呈绿色(包括蓝绿色、黄绿色和豆绿色)或褐色(包括黄褐色、红褐色和茶褐色),水体透明度适中,保持在30厘米左右,早春水温低,应控制在20—30厘米,晚春气温高,应控制在25—35厘米,水质应保持“肥、活、嫩、爽”。

五、鱼病预防

春季最易发生的鱼病有:水霉病、竖鳞病、白云病、嗜子宫线虫病、鲤痘疮病等。由于养殖密度过高,管理不当,造成水体恶化,鱼体受伤、免疫力下降,这时致病菌大量繁殖侵入鱼体,从而导致发病。因此,我们应当做到:

1、投放健壮苗种。放养时一定要检查苗种是否有病或是带病者,一经发现,立即进行药物处理或杜绝放养,减少病害发生。

2、在捕捞、过数、搬运和放养过程中,尽量小心操作,勿使鱼体受伤。放养前可使用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鱼种4-10分钟。

3、饵料消毒。动物性饵料如螺蚬要求鲜活,并用清水清洗后投喂;植物性铒料如浮萍等水草,要用20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分钟后投喂;有机粪肥要经过发酵后,按50千克加漂白粉120克搅拌后方可投施。

4、食场消毒。一是要定期用【金碘】泼洒食场。二是要在食场周围,按每只竹篓装漂白粉150克挂竹篓(袋)进行消毒,每次每个食场挂3-5只,每天换药一次,连挂3天。上述两种方法每月轮一次。此外,平时还要注意食场清洁卫生,并及时清除残饵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