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5周年手抄报设计花边

2017-01-14

返视历史,长久仰望,更知来路不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建党95周年手抄报,欢迎参考借鉴。

百年风雨,多少悲壮,多少豪迈,多少光荣。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寓意深远。

这是执政党的文化自信,这是源自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95年峥嵘岁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深刻阐述。

然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信念与信仰的考验无处不在——

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背后,都暗含着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交锋。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怎样应对?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怎么破解?面对“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差距,如何补齐?

“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信心来自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的主动担当;信心来自锐意改革,不懈攻坚的务实行动——从舆论为正风反腐一致点赞,到三个国家纪念日的全民参与;从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到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重点改革纵深推进;从“双创”政策加快落地,到户籍、高考等领域改革破冰,改革凝聚了更大的社会共识,赋予了信仰更大的力量。

这背后,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是“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的坦荡胸襟……

“尽管国际上唱衰中国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但是,中国的变与不变,依然如故: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信心。”《欧洲时报》在今年3月发表的《中国五大发展理念助力全球经济治理》一文中说,中国信心从何处来?这个答案就在于中国的“顶层设计”和“价值观念”。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