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剧作家陈残云个人资料

2017-01-13

陈残云(1914--2002)广州人,新加坡归侨。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主要作品有:《香飘四季》、《山谷风烟》、《羊城暗哨》、《热带惊涛录》等。

艺术生涯

陈残云,中国电影剧作家。1914年生于广州。家境贫 寒,在亲属的资助下上了学。后来又到香港当了几年伙计。19岁时,他写了一篇短文《一个青年的苦恼》在《大光报》上发表。1935年,他入广州大学读书,出版诗集《铁蹄下的歌手》,还参加了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诗歌组的文化运动,担任《中国诗坛》的编辑工作。1940年他到广西桂林浼仙中学任教,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10月,他经夏衍介绍赴新加坡,后从马来西亚经泰国等地辗转回国,1944年后,他担任了桂林文化界抗敌工作队队长,广西梧州大坡山李济琛部队当政工队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风沙的城》,还与司马文森合编《文艺生活》。不久,他被迫逃到香港,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这期间,写出了电影剧本《珠江泪》,后拍成电影,该片在当时打破了粤语片卖座率最高纪录。1950年,《珠江泪》获得国家的荣誉奖,在香港期间,他与别人在《大公报》上合编《青年周刊》,与章泯合编《电影周刊》,还完成两部中篇小说《南洋伯还乡》、《新生群》,并在一家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室主任。

1946年,到香港教书,期间创作了电影剧本《珠江泪》,于1950年获国家荣誉奖,从此涉及影坛。在香港期间,与章泯合编《电影周刊》,并在一家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室主任。1954年,在广州公安局任办公室副主任期间,写出电影文学剧本《羊城暗哨》。在这之前,还与李英敏合作,写出电影剧本《椰林曲》,由上影拍摄。1963年,与蔡楚生、王为一合编电影剧本《南海潮》。电影拍成后,引起轰动。1964年,写了大型纪录片剧本《并肩前进》。1966年,发表电影剧本《故乡情》,并与电影导演方荧一道,将《香飘四季》改编成电影剧本。随后,《故乡情》和《香飘四季》均已投入拍摄,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夭折。1977年,与黄宁婴、望江南合编九场粤剧《粤海忠魂》,该剧公演二百余场,受到广泛好评。1979年,以陶铸一家的遭遇为题材,创作了电影剧本《雪夜》。

广州解放后,他任华南文学艺术学院秘书长,1953年后,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文联副主席及对外友好协会广东分会副会长等职。1954年他到宝安任县委副书记,后又在广州公安局任办公室副主任,这期间,创作了电影剧本《羊城暗哨》,后被搬上银幕。由于陈残云深入生活,与公安人员共同审讯罪犯,因此他写出的作品真实、感人。1963年,他与蔡楚生,王为一合编了电影剧本《南海潮》,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1964年,他写了大型纪录片剧本《并肩前进(纪录片)》。1966年,他写了电影剧本《故乡情》,还完成了长篇小说《香飘四季》。之后,又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七十年代末,他与人合作编写了粤剧《粤海忠魂》,创作了《雪夜》等电影剧本。

个人生平

求学生涯

他正在广州八桂中学求学之际,供他上学的兄长与人在香港合开一家白铁铺,要他前往管理账目,因而猝然终止了学业。这是作家第一次到香港。他十分苦闷,常到九龙广东路的穷乡亲中间,和他们成了真正的朋友,深深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平和黑暗,他苦恼。1933年写了一篇《一个青年的苦恼》投寄香港《大光报》,却意外地发表了。接着他又写了一篇较长的《黄包车夭的日记》,也发表了。这就是作家的处女作吧。 这时,陈残云接触了大量现代派诗歌,从而转向了对新诗的爱好,尤其象征派的朦胧诗更令他着迷。同时又迷上了蔡楚生的现实主义电影。陈残云就是这样,一方面,在股陇诗中追求心目中的“高雅”情感,一方面又在现实主义电影艺术中,找到了对苦难人生郁郁不平的宣泄口。这是他未能完全浸淫于现代派朦胧诗的原因,也是他日后迅速回旧现实主义诗歌美学的根由。作家21岁那年,他终于有机会回广州考上了广州大学文学系。

抗日岁月

1936年的8、9月间,他有机会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广州艺术家协会”的诗歌组活动(简称“艺协”诗歌组),接触到全新的革命诗歌的话语,为抗日救亡呐喊的革命诗歌的主张令他热血沸腾,他加入了“艺协”诗歌组。从此他以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热情地汇入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之中。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新里程。他热情地参与诗歌组的一切活动,参加创办诗歌组刊物《今日诗歌》,之后,又与黄宁婴、陈芦获、黄鲁创办同仁刊物《诗场》。随着形势的发展,6月底,《今日诗歌》改为《广州诗坛》,诗歌组相应改为“广州诗坛社”。7月1日《广州诗坛》创刊上号面世。 “七·七”事变突然爆发的消息传到广州,陈残云和诗坛社的诗友们同仇敌忾,义愤填膺,连夜奋笔疾书,出版“保卫芦沟桥”诗号外,走上街头,他们火样愤激的诗篇和着民众的怒火在街头燃烧!同年10月,为适应抗战形势,在蒲风倡议下,“广州诗坛社”扩展为“中国诗坛社”,从第4期开始,《广州诗坛》更名为《中国诗坛》。 他创作了大量激情似火的抗战诗篇。

1938年2月他的第一部抗战诗集《铁蹄下的歌手》出版了。1939年他的军旅诗一篇接一篇地从他笔底涌出,其中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的《清晨小曲》、《烽火下的抒情诗》(《以守夜卫》《草场上》)、《黄昏短曲》(三章)以及《马夫》、《杨村江畔》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从此,诗人走向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的漫长岁月。

敌后创作

1939年12月,陈残云从香港辗转绕道抵达桂林.在逸仙中学任教的同时,进行抗战诗歌艺术的活动。这一时期发表的《萧声》,以其浓浓的思念情怀,叙述了的一个本来心地温厚静美的吹萧人,面对日寇的血腥暴行,转变为自觉地拿起武器向侵略者复仇的无畏勇士的动人故事,诗情浓郁,意境蕴藉,很有感染力。陈残云在桂时期的诗歌代表作还有《致死者》、《送远行人》、《故乡的雾》《诗二首》中的《蔷薇是红的》等。这些诗不如抗战初期的火热,却更深沉,更细腻,情感层次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皖南事变”的爆发,迫使作家高桂赴港。抵达香港不久,希特勒背信弃义,不宣而战,苏德战争爆发。陈残云立即写了激情喷涌的组诗《莫斯科小插曲》以及《列宁格勒颂》,先后在《华商报》发表。这些诗后来成为由晦晨、水拍、残云、刘商、药眠、唐琅、劲草、渊鱼集体创作的诗歌合集《保卫莫斯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茅盾主编的《笔谈》半月刊长七期称之为“苏联英勇抗战的史诗”。当然,陈残云在香港时期的代表作当数情怀跌宕,真挚动人的长篇抒情诗《海滨散曲》十章。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