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洪麟阁个人资料
洪麟阁(1902~1938),原名洪占勋,号洪侨,满族人,河北省遵化市地北头村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兼第3路总指挥。
1921年就读于直隶法政专科学校。1925年任冯玉祥部军法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法处长。1933年在家乡开展抗日活动。
1938年6月,冀热边特委在丰润县北田家湾子村召开军事会议,有遵化、迁安、滦县三路起义军负责人参加。会上宣布正式建立冀东抗日联军,洪麟阁任副司令员兼第3路总指挥。7月8日,率部以“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四军分区游击队”名义,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转战丰润、玉田、遵化等地。7月12日,率部攻克玉田县城,毙伤日军数十人、伪军千余人,缴获大批枪弹。8月,所部与八路军邓华、宋时轮支队会合。同年10月,遭受日军四个旅团的进攻,激战中头部负重伤。旋见日军踊至,奋力投出仅有的一枚手榴弹,炸倒数名日军。继而又多处负伤,即自戕殉国。时年36岁。遗体葬于别山崖顶,民众称为“洪山岭”。朱德曾评价说:“洪麟阁是我们革命队伍非常需要的爱国知识分子,也是我们党非常需要的军事人才。”
2014年9月,洪麟阁名列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生平经历
洪麟阁(1902~1938) ,原名洪占勋,号洪侨,满族人,河北省遵化市地北头村人,国民党员。他父亲洪福祺,字得禄,曾在清廷担任司法官员,因触犯皇亲获罪,被贬为牢头,后又遣放还乡,从此,这原来的名门望族走向衰落。洪麟阁兄弟四人,他排行第四。
求学
1917年,考入丰润县车轴山中学,勤奋读书,成绩优异。课余博览群书,关心国家大事。“纾国难,解民忧”,洪麟阁从学生时代就立下这样的志向,每逢假期回乡,他总是跟乡亲们打成一片,待如家人,遇有仗势欺人的歹徒,他总是仗义相助,受到穷苦人的称赞。
1921年,洪麟阁就学于直隶法政专科学校。在校与连芬亭(连以农)同在商科九班,两人政治见解投契,经常议论国家大事。1921年底到北京,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主办的讲演会上,听过革命先驱者李大钊所作的专题讲演,初步领悟了旧中国所以穷困落后和被宰割遭侵略的根源。他特意引用李大钊在讲话中说过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语,写成条幅,挂在寝室里,以激励自己不忘国难当头。
当时,军阀混战,政局十分动荡,学校经常停课。洪麟阁借机走向社会,深入调查。学校附近有个地毯工厂,工人劳动强度大,设备条件差,加上生活贫困,患眼病的特别多。洪麟阁与连以农得到天津著名眼科大夫黎宗尧的协助,办起临时医务所,给工人免费治疗这种职业病。为了唤起民众,洪麟阁痛感扫除文盲的必要,于是他与连以农办起了“千字课班”,教工人识字,学文化。他还把许多进步青年团结到自己周围,在此基础上成立起“天津青年勉励会”,开展革命宣传活动。[2]
1924年,洪麟阁从直隶法政专科学校毕业。之后,经积极筹划,帮助“青年勉励会”创办起一所旨在普及文化知识的平民学校,他主持校务,并亲自讲授英语课。
投笔从戎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冯玉祥从苏联回国,重任国民军总司令,公开宣言拥护国民党,并率部进入陕西,进而又向河南进军,1927年经武汉政府任命为河南省主席。此时,洪麟阁离开了天津,到河南省某县补员,担任主管司法的帮审,有时代行县长职务。
驻县的冯部士兵,有人酗酒寻衅闹事,滋扰社会治安,民众纷纷向县里提出公诉。洪麟阁亲自审理,查明证据后,立即将歹徒关押,并特向冯将军发函申明原委。冯玉祥看过信,对洪麟阁的依法处置非常满意。不久,洪麟阁取得军籍,戴上国民军的臂章,上面写着:“真爱民,不扰民”。从这时起,洪麟阁改名“冲霄”,立誓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30年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失败,被迫放弃军权。此时洪麟阁任第二集团军军部军法处。
洪麟阁投笔从戎的七年中,参加过攻打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