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赵锡章个人资料
赵锡章(1901―1938),字荣三,汉族,河北河间人。出生在富裕家庭。幼时入三十里堡毛公书院读书。后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先后毕业于清河陆军预备学校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第九期。历任排长、参谋、上校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军70师215旅旅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赵锡章任国民党晋绥军独立第三旅四团团长,参加忻口会战,因功升为陆军第十九军七十师二一五旅少将旅长,赴晋西防守。1938年2月20日,所部防地隰县川口、杨村堡遭日军步骑炮兵联合进攻。赵锡章率部与敌肉搏血战,以众寡悬殊,撤至孔家庄、东沟里至任家岭一线设防。21日拂晓,率全旅将士与再次来犯日军激战。午后2时,各团阵地多数为敌突破,设于阳村堡的旅指挥部也被日军三面包围,乃亲率预备队上阵杀敌,既而转入巷战。于战斗中负重伤,仍坚持指挥作战,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时年37岁。所率预备队亦杀敌牺牲,无一生还。国民政府追赠赵锡章为陆军中将。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赵锡章和妻女
生平经历
赵锡章,河北河间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晋绥军独立第3旅4团团长,先后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和忻口会战。因战功卓然,升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军70师215旅少将旅长。1938年2月20日晨,赵锡章奉命在山西隰县川口、杨村堡等地防守,遭到日军步骑炮兵的联合进攻,他身先士卒带领部下冲向战场,与敌人展开肉搏血战,却因为伤亡惨重撤至孔家庄、东沟里至任家岭一线设防。21日,身受重伤的赵锡章依然奔赴战场,与日军激战,身上又受伤六七处,最终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时年37岁。所率预备队亦杀敌牺牲,无一生还。后国民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中将。[2]
求学期间
赵锡章,字荣三,生于1901年,其祖父赵志宽,清光绪五年中举,河南大桃一等候补知县(实授河南直辖州州判)。父名赵震东,清末秀才,早年谢世。叔父赵煦东,开明士坤,抗日堡垒户。赵锡章堂弟兄八人,其中两人为抗日捐躯成为烈士,还有著名作家、高级工程师、教师等,均在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做出突出贡献。
赵锡章八岁入本村三十里铺毛公书院读书,他聪明好学,尊敬师长,力求上进,深受老师所喜爱,以后他又考入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在清河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他身材魁梧性情忠厚,颇有燕赵侠士之风度,他学习军事技术刻苦认真,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深受官兵倚重和同学拥戴。
赵锡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敬仰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痛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现在其家乡的赵氏族谱中还保存有赵锡章将军当年写的文章,大意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遭受侵略和侮辱,皆因科学教育落后。我是军人,一旦帝国主义入侵,为国家战死疆场是无尚光荣的,但愿赵氏后代子孙、要崇尚科学,崇尚文化。
赵锡章从保定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军服役,历任排长、教官、傅作义部下参谋、第七十师上校参谋长等职。
军旅生涯
一九三五年赵锡章升任陆军独立第三旅第四团团长。他官职不断升迁,但仍然平易近人,善于接近下级官兵,带兵有方,赏罚分明,关心士卒疾苦。别看他在校场练兵时像在战场上指挥打仗那样严肃认真,威风凛凛,让人望而生畏,可平时却视下级官兵如兄弟,没有半点官架子。他常和士兵们一起下棋、打球。他身体强健,嗜好足球,并常常担任守门员,常以拼抢凶猛,不失一球而著称。士兵 们和他在一起,玩得开心、痛快。他自小爱好京剧,是个戏迷,常常出没在团部的业余剧团里,他扎上大带,拿起马鞭能唱《秦琼卖马》,也经常为士兵演出当配角,跑龙套。他和官兵一起自娱自乐,颇受部下爱戴。
赵锡章将军一向尊敬长辈,不忘桑梓。他荣任团长不久就还乡省亲,随行护兵马弁,到家后,他令其随从脱下军装放下枪支,便于和乡亲们接近。他拜见慈母、叔父等本家长辈,看望邻里长者老人,每去一处都是问寒问暖,促膝谈心,并有薄礼相送。他到牲畜棚(长工住的地方)看望他家雇用的长工,这些长工大多是老伙计,他们并不陌生,无拘无束玩起当年的把戏——举砘子、掰手腕、拉地弓,玩得浑身是汗,满身是土,还不尽兴。他看到伙计们烧水剃头,就二话不说主动自己洗头,叫长工老刚给他剃头。老刚有些胆怯地说:“您是团长,要请城里的高级师傅剃,俺这庄稼手怎敢……”赵锡章说:“刚哥快剃吧,一会儿就干了。”老刚把头剃完,赵锡章摸摸自己的头风趣地说:“你的手艺比城里的师傅都好。我要是当了大官,请你专门给我剃头去。”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赵锡章省亲期间,走亲访友,与乡亲父老和睦相处,遇长辈恭敬有礼,见平辈称兄道弟,没有团长的架子。人们都说:“锡章官升了脾气没长。”
赵锡章出生于书香门第,为人清高,淡薄利禄,从不阿贵附荣,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