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2017-06-09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于1847年撰写并发表的,是为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哲学的贫困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这部书是用“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而揭开究竟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观点产生的片见呢,还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导致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不反映现实而是反真空而造成的。这才是这部重要著作的理论前提。

因此,现在用我们找到马克思重新创立认知时空范围的真实思想,是与现实中存在的现实性而相符、是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而一致的现实的形式,所理解的现实的内容的这一认知前提,这才真正地读懂这部重要著作思想的事实是在说明是“贫困的哲学”造成蒲先生的经济学“贫困”呢,还是由于德国是“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后果。这就是我们按照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路而读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然而,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证明: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所阐述的观点的虚假性,那是由于是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现状。然而,《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决定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一部《神圣家族》之后,而在1847年第一次以单行本刊行于巴黎和布鲁塞尔的著作。我们看到了:虽然这部书的标题是针对蒲鲁东先生要去补救“贫困的哲学”,而不是认为德国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因此,马克思是用这部著作来揭开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脱的,这就是我们从这部书看到的事实。下面请看作者在这部书的“序言”表明的思想:“在法国,人家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卓越的德国哲学家著称。在德国,人家却认为他

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最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著称。我们是德国人同时又是经济学家,我们要反对这一双错误。 读者将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件不讨好的工作时常常不得不放下对蒲鲁东先生的批判,而去批判德国的哲学,同时还要对政治经济学作某些评论。我们从这部书的“序言”的简要说明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以揭开“德国的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才导致了蒲先生的认知前提而体现在经济学思想的虚假性。才是马克思揭露出来的导致蒲鲁东先生的“这一双重错误。” 在事实上,任何经济学家的思想观点,那是从哲学确立的认知前提而产生和展开的。因此,马克思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的思想观点,是要从认知上是由于《哲学的贫困》的这个重要前提来揭露,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

换言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任务是要开辟出确立符合认知现实而通向历史去实现理性确定的任务的思想前提的方向和途径。因为《哲学的贫困》是认知的思想所确立的认知前提是虚假的,既是脱离现实、也是脱离历史的抽象的形式,那么从这种认知前提所理解的经济学必然也是脱离现实的,是虚假的。所以,马克思要从《哲学的贫困》的前提来揭开蒲鲁东论述的经济学观点也是脱离现实的、是虚假的。马克思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的实质。下面从这个前提来读这部书的第一章“科学的发现”:“第一节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第77页,第4卷)用事实来揭开蒲鲁东将两者设置为“对立”的形式,而看看马克思是怎样地将其错误给披露出来的。下面是马克思摘录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的“第一卷第二章”一段论述:“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有一个专门名称,叫使用价值。这些产品具有的互相交换的性能,则称为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呢?---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交换—这是马克思加进去的)价值观念的起源;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点加以论述。” 下面是马克思将对蒲鲁东的这段论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是从什么样的认知前提来揭开来的:“蒲鲁东先生打算给我们说明价值的二重性,„价值内部的区别‟,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我们必须和蒲鲁东先生一起来谈谈这种神秘的变化。” 请读者注意马克思在运用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揭开“神秘主义”的认知前提,在这部书的结合蒲鲁东的经济学而揭开:“价值内部的区别”为认知前提来确定“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根据我们作者的间见,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下面才是马克思的“科学的发现”的认知前提而展开的科学分析:“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如果产品的需要量超过自然界所提供的数量,人们就得求助于工业生产。”

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与蒲鲁东哲学的认知前提的根本区别,所以也就在理解其“使用价值”转换成“交换价值”的过程,也就产生出两种显然不同的看法。 然而,蒲鲁东认为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了“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价值观念的起源;”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贫困”是导致所有德国的经济学们(包括蒲鲁东在内)理解的是概念的范畴经济学,而不是理解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存在的经济活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特征而表述的思想观点。

蒲鲁东认为“贫困的哲学”的认知前提,没有将产品去当做是“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而马克思认为是“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因此,马克思哲学的思想观点也就认为:“在蒲鲁东先生的想像中,这种工业是什么呢?它的起源怎样呢?”

由此可见,就是蒲鲁东看到德国的“贫困的哲学”又将会怎么样呢?而蒲鲁东却仍旧立足在脱离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的立足地,仍然采用抽象分割思维(使用价值)与存在(交换价值)的对立形式,去寻找“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起源”,这能找得到真实存在现实、真实存在历史过程之中的事实来吗?以下是马克思哲学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阐述:“要生产多种多样的东西,就已经决定参加这项生产的不止一个人。既然认为从事生产的不止一个人,那末这就完全决定了生产是建立在分工之上的。因而蒲鲁东先生所假定的那种需要有交换存在,因此也就有交换价值。这样看来,本来一开头就可以假定有交换价值存在。 然而蒲鲁东先生喜欢绕圈子。我们就跟他一起转吧,转来转去总是回到他原来的出发点去。”由此可见,蒲鲁东是从“贫困的哲学”中找到了从“起源”论来理解、来寻找“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而马克思是从“哲学的贫困”中找到了德国哲学是从认知前提上脱离的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以及脱离了历史

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从现实性的真相而“科学的发现”: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那是“建立在分工之上”而产生的。那么,究竟是哪种认知前提才是理解、才是寻找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转变过程是真实的呢?当然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才是真实的。 因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这部书而“科学的发现”了、而且也在用“总括起来就是:我有许多建立在分工和交换基础上的需要。蒲鲁东先生既然假定有这些需要,因而也就是假定有交换和交换价值存在,而交换价值的„起源‟正是他想„比其他的经济学家更仔细地阐明‟的。”这才是从马克思哲学确立的认知途径,来理解、来寻求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基本前提。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理解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真实过程,马克思认为:“要说明交换价值就要有交换。要说明交换就要有分工。要说明分工就必须使用权分工成为必要的种种需要。要说明这种需要,就必须„假定‟有这种需要,但是并不是否定这种需要,这和蒲鲁东先生前言中的第一个定理:„假定上帝就是否定上帝‟(前言第1页)正好相反。”

这就是这部书在运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创立“相反”的认知前提,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仍旧还是从“哲学的贫困”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又一个“科学的发现”。事实上,是前苏联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确立的认知前提,在遮蔽了我们的眼睛看不到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是在重新创立认知前提,才能真实地理解、才能真实地寻找马克思思想的真实性。

《哲学的贫困》简介

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哲学的贫困》,以批判普鲁东(1809-1865)在1847年发表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这部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发表最早的文本,以马克思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的。

观点

当1846年普鲁东写下《贫困的哲学》并自认为他第一个用哲学的观点为经济学提供了内在理论结构的同时,马克思此时已经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第二阶段的研究,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马克思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面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过渡时期:一方面,马克思彻底摆脱了人本主义哲学构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方法中科学地面对历史;另一方面,马克思已经正确地理解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前提,根本上转变了他对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认知态度,但还没有直接开始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6年5月5日致信普鲁东,邀请他参加国际社会主义的通讯组织,并请普鲁东担任该组织在巴黎的通讯工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64-465页。)可是,普鲁东当月写给马克思的回信中,明确表示反对社会主义者用革命的手段来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他主张“通过经济的组合把原先由于另一种经济的组合而逸出社会的那些财富归还给社会。换句话说,在政治经济学中使财产的理论转过来反对财产”。(注:普鲁东:转引自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中译文序,第10页。)当然,他是在承认现实社会的前提下,用稳火式的改良来医治资本主义。同时,普鲁东明确表示愿意同马克思进行不同观点的讨论。普鲁东在给马克思回信的时候,他的新著《贫困的哲学》已经要问世。正是在这本书中,普鲁东自认为他用哲学真正拯救了政治经济学,即既批判了政治经济学的“保守主义”,又批评了社会主义的“激进主义”。他真是以神性的名义在拯救世界。

在读普鲁东原来写下的《什么是所有制》一书时,人们往往被作者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可在普鲁东的这部新作中,人们看到的绝对是另一幅面孔。原来那个质朴的为无产阶级请命的斗士不见了,是一位打着上帝的旗号,与资产阶级大讲“调合”的漫画式的“思想大师”。

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普鲁东的理论出发点不再从人出发的公正,而是与上帝等质的“无人身理性”。(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页。)普鲁东后来从格律恩那多少也知道了一些黑格尔哲学。可是,这位迟到的学生与马克思甚至整个德国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先进方向不同,他不是从黑格尔绝对理念背后的神正论复归于人,而是从现实走向神学。这是大前提上的背道而驰。所以,开篇之初,他就声称:“社会历史无非是上帝观念的一个长期的‘确定’,一个人类命运的逐步启示”。不过,与古代的那种认识不同,普鲁东是通过“科学理性”来确认的神性,并将这种神学的假设作为他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如果人的劳动是上帝创世的继续,那么,普鲁东的理论就是在现实中“替天行道”。显然,普鲁东的这种理论前提足以说明他对当时欧洲哲学特别是对基督教文化之批判的寡闻。

如果说在《什么是所有制》一书中,普鲁东的理论基础还是法哲学,兼有一些经过中介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主要是不准确的劳动价值论)。那么,《贫困的哲学》倒真的是他第一次这般投入经济学理论。普鲁东对经济学的理论定位也是有意思的。他明确说明,经济学是一种新的哲学。这种口气初一看有点像西斯蒙第,可意思却是另样的。“经济科学依我来看是形而上学的客观形式和实现”。谁研究劳动和交换的定律,谁就是真正的、专门的形而上学者。这是“一种富有逻辑性的科学或是一种富有具体性的形而上学,根本改变了过去哲学的各项基础”。(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7页。)这显然是一笔糊涂帐。因为,如果在黑格尔那里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中经济现实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实际上是绝对观念的历史实现的一个现代高点,可普鲁东的头脑就没有那么清楚了:“社会经济的全部历史都写在哲学家的著作里”。(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8页。)“在经济学家看来,事实就是真理,唯一的理由是因为它就是事实,是有形的事实。在我们看来,情形正相反,事实决不是有形物,因为我们不知道有形物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事实是无形观念的有形表现。”(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2页。)在费尔巴哈以后的这种极简单而粗糙的显性唯心主义文字,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可这却是普鲁东用哲学来教训贫困的经济学家的法宝。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真正学到黑格尔哲学的内在辩证法,只是学来一点外在的皮毛,即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调合三段式。

在第一章中,普鲁东同时反对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他认为,现实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劳动和交换已经自发地普遍地组织起来,政治经济学给了这个组织的基本原理,并以人权维护这个社会的运转;而社会主义则认为这个组织是产生出罪恶、压迫和贫困的根源,因而它必然是“过渡性质的”。一是完全肯定,二是彻底推翻的否定。普鲁东的立场是想说明,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社会事实之上的“社会科学”,因为它说明了社会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即规律。这应该是一种研究的前提,因为“如果没有政治经济学的深刻批判和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将是一筹莫展”。(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8页。)“社会主义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不是政治经济学所有过的”。(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9页。)比如,由政治经济学揭示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理论。一切价值都由劳动产生的。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它看出了政治经济学的非批判性,因此社会主义必然在反对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中这就表现为资本生产力与劳动生产力二元对立。普鲁东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都是极端和片面的,高明的他要第三个原则:即作为否定之否定出现的协调原则。(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0页。)即承认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但纠正它的错误,“使事实与权利协调起来”,从而得到“秩序”。(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1页。)

第二章是普鲁东用哲学对经济学的“拯救性”讨论。讨论围绕着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价值理论而展开。普鲁东直接提出,“价值主要地是显示出一种社会关系”,“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社会性交换,再联系到它的天然状态才能形成它的功用,才能体会到它的价值概念”。(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3页。)价值分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是交换的必要条件,去掉交换使用即等于零。普鲁东发现这是一对客观矛盾,并且,“二律背反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性质”。(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0页。)在普鲁东眼里,过去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理论上的弱智,他们只能直观地看到经济学中的正题或者反题。这是由于经济学家都不懂哲学。“价值的本质是绝对可以调和的”。(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3页。)这又是黑格尔的矛盾之调合,正,反,合。这才出现了政治经济学迄今为止的最高点:构成价值的发现。构成价值正实现和调合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本质,供给与需求使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相接触并且调和,这两者在商业的构成中实现。在交换中,形成比例关系,进入这一构成与实现的要素就是价值,配合后的多余部分是非价值。“价值是在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通过分工与交换两种方式自然形成的社会之中,是构成财富的各种产品的比例性关系:人们把它叫做产品的价值,乃是一种公式,用货币记号来指出该产品在总财富里所占的比例”。(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5页。)构成价值是一个合题,功用与交换不可分形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综合价值或社会价值,即真正的价值。“价值是通过它在供1与求1之间的一种连续的摇摆现象而达到的一种绝对的经济规律”。就这样,普鲁东自认为创造了政治经济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

从第三章开始,一直到第七章,是普鲁东所描述的经济进化的五个时期。分工是经济进化的第一个阶段,这本身是经济学的二律背反。第二个阶段是机器,机器是分工的对立物。第三个阶段是竞争,竞争是经济的调节,并为价值构成所需要。普鲁东在这里批评共产主义取消竞争,他认为问题不在消灭竞争,而是使竞争得到平衡和监督。第四时期是垄断,“由于垄断,人类才占有了地球”。(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83页。)第五个时期是警察或捐税。第八章普鲁东用了一个非常吓人的标题:“人和上帝在矛盾律下的责任,或天命的解答”。他还在鼓吹:“社会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解决它的二律背反”。(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27页。)例如人的理性与无限的神性矛盾,劳动与资本的矛盾(社会发展中的二律背反)。“劳动,发明了工作方法和机器,因而无可限量地增加了它的力量,然后用竞争来鼓励工业的天才,用资本的利润和企业的特权来保证它的收获,从而使阶级社会的组织变得更为深刻,更是不可避免的”。普鲁东说,“关于这一切,不应该指责任何人”。(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34页。)他反对一切简单的肯定,因为“社会经济的一切都暂时的”;(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1页。)也反对一切激进的否定(他反对西斯蒙第的开倒车),他期望“社会按照知识和经济的进步逐步改善”。(注: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1页。)普鲁东自己,是这种矛盾不断现实协调的根本。他自认为是法国的黑格尔。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发表之后,普鲁东并没有公开答辩。但他在自己的一份手稿边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实际上,马克思悔恨我的观点处处与他相一致,而我却先于他提出来了„„马克思实则是忌妒”。(注:转引自杰克逊:《马克思、普鲁东和欧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5年第3期,第25页。)这真是令人目瞪口呆的看法。下面就看一下马克思究竟是不是与普鲁东“处处一样”。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