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行业创业案例

2016-12-02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促进刚开始,每个行业细分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那么有哪些直接参考的创业案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行业创业案例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传统行业创业案例1:90后CEO,文艺骚年做短租

逅家——与家邂逅逅家:一个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在线短租平台,通过整合高校周围的闲置房源,提供给大学生来使用。逅家的短租公寓主要有四个服务功能:聚会、做饭、休息、住宿。按照创始人韩俊超的说法,他希望自己做的项目能带给入住者一些偏重文化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与房子里的硬件发生关系。

文艺骚年的居家情怀

韩俊超,90后创业者,北京物资学院大三学生,于2014年9月带领团队创建逅家项目,运营至今,已经筹备成立公司,并计划将逅家的服务模式进行快速复制扩张。最初和韩俊超谈逅家这个项目是在上海,匆忙之中和他见的面。我说想了解一下他的项目,他说那我简单地用一句话说下:“逅家是一个通过整合高校周围闲置房源然后提供给大学生使用的在线短租O2O平台;逅家沿短租公寓业务为主线,致力于大学社区生态服务的建设和发展。”我让他详细地聊聊他的项目,并说帮他引荐一些合适的投资人,后来他非常有激情地讲他做的项目,他说我并不是想刻意去做好短租,只是想把我心中的那种居家生态做出来,拿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实践证明效果很好,那么我就想把这个东西一直做下去。这个90后的创业者还特意说道:我是巨蟹座,本身就特别喜欢居家的感觉,我喜欢把呆的地方收拾地非常有情调,慢时光、休闲、书香、便捷的家居,我愿意窝着呆上一整个下午。

谈逅家起源,曾背包5万里

谈到为什么会想到要做逅家,韩俊超说起了他曾经历时一年的背包旅行生涯。交谈之中他显得非常淡定并且若有所思,像是在回顾曾近走过的路。他说自己有过三次背包旅行的经历,走过的路加起来超过5万里,住过的青旅客栈多到数不清。之所以做逅家,是源于他在路上住过的各式各样的青旅和客栈所赋予自己的灵感,回到北京之后特别希望把自己形成的感觉还原出来。这让我想起了和他的第一次见面,当初我在泸沽湖开了一个小客栈,他只身一人到了里格,第一眼看到这个人晒得很黑,背着个大包,言谈举止之中让我感受到的是他这个年龄不该有的那种圆润和沉稳。在里格住了3天,跟我聊他在旅行中的各种经历。在那第一次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了这个年轻背包客身上非比寻常的韧性和狠劲儿,如今看他做创业的姿态,其实早在当初就已可见一二。

90后的居家概念

把90后和居家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你一定会觉得不搭调,众人观念中的90后都是非常自我并且不负责任的一代人,但是对于逅家的创始人韩俊超来说,居家却是让他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把一套房子收拾地干干净净,布置一些文艺风的摆饰,简单而又非常营造氛围的装点,干净的厨房,自己下厨炒几个小菜,叫上三五朋友,这样的生活是他追求的常态。显然这位90后大男生的观念跟同龄人很不一样,他说自己眼中的家一定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空荡的房间,他设想把居家作为一种文化融合在逅家的项目之中,让每一个来到逅家公寓里的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和不由言说的愉悦感。

创业观:需求是王道,并非痛点

在如何看待创业要找痛点的问题上,韩俊超拿了一些例子来说,西少爷和伏牛堂是做餐饮的,一个卖肉夹馍一个卖湖南米粉,他说并没有觉得这两家从顾客的什么痛点来做入手,反而是卖的有特色,做得好吃,才是王道。很多创业者的思路都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尤其是被投资人,投资人问什么就说自己有什么,这样是不可能把创业做好的。最基本的是立足自己项目的实际情况,想清楚项目的定位和模式。你自己认为的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你是要自己去运营项目,如果一味迎合投资人的,那迟早会忽略顾客的感受。所以围绕需求去做好服务逐步优化用户体验永远都是项目活下去的最大支撑,并非任何创业项目一开始就是围绕痛点来展开的。若真的要说痛点,也是通过努力让自己的服务成为用户的刚需,当他使用不到这个服务的时候就出现了痛点。

未来能走多远

据这位90后CEO说,公司成立后,逅家的网站功能在逐步地完善。他的期望是自己的团队能够踏实地把服务大学生的工作做好,把逅家的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做好逅家在线短租主体业务的同时,也深入发掘这一用户群体的特性,争取多做出来一些好玩的东西,捆绑在一起去增强用户黏性。用他的话说,项目能走多远,在于运营、在于布局。若你能看到3年后的常态那你就能做好3个月的事情,若能看到10年后的常态,你能把控这个领域的市场。逅家的未来能走多远,相信以后大家都会看到。

传统行业创业案例2:80后千万富翁微信卖大米,在东北包下了3000亩地!

从西南成都到东北五常,横跨中国3000公里。

80后“广告达人”放下千万身家,卷起裤腿踏入农田,在茫茫田野中只为寻求最原生态的大米。

在惯于“吹牛皮、造概念”的创业圈子,王林的创业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农民已经不会种大米了!”

初次去五常,正值稻花飘香,王林驾着吉普,驶在田间。眼前的天空蓝得似一块布景,白云零星点缀其中,干净纯粹。阳光下,金色稻田一望无垠,道路两旁的格桑花,像是为这丰收“喝彩”,开得放肆而艳丽。这样的景致,让人心醉。

这一年,王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只为寻得一个“倾心”的项目,无数次辗转,他将目标锁定在“有机食材”和“O2O社区供应”上,于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地之一的五常,成了他的首要考究之地。

五常景美,更是鱼米之乡,尤其五常大米闻名遐迩。不过,一位当地出租车司机的话,却让王林震惊。

——“现在跑到五常来买五常大米,这不是笑话么!”

的确,内行人都知道,五常大米造假早已不是新闻。很多外地大米被一车一车拉到五常,套上五常的袋子,便成了“五常大米”,而正宗的五常大米被假货以低价排挤,早已没了生存之地。

找当地农民直购,王林发现问题更为严重:农民已经不会种大米了!

五常天然的地理环境因素使其大米产出品质较高,可随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提高,农民只得拼命设法提高亩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不曾想到,农民已然成为农业价值链里最薄弱的一环。

“自己种吧!”

连自己都觉得疯狂的想法,遭到反对并不意外。当初,王林、刘洪燕、刘振华三个大学同窗,一毕业便合伙创业开广告公司。汗水付诸时间,换回的是事业蒸蒸日上,不到三十岁,三人的身家已达千万,财富自由得以实现。

寻有意义的事业尚可,但何必如此“疯狂”?况且,农业的痛点尤为明显:一是投入大,产出慢;二是,从零起步,风险大。近两年,虽有不少创业者挤身农业队伍中,却少有成功案例可鉴。

然而,三人反复思忖之后,下了决心:干!

“大不了亏得一无所有,重新打工来过,一个月也能拿一两万工资吧!还输得起。”王林哈哈一笑。他不是打趣,是真做了最坏的打算,只是最终, “初心”取胜。

仅仅是一腔热血,远远不够,之后,王林和刘洪燕数次踏上东北之行,直到遇见那个叫郭喜贵的人……

生活,本该如此!

那是一个晌午,王林和刘洪燕走在田间,看见一位老人蹲在地上,一动不动地盯着水稻,看得出神。带着好奇,俩人走上前,与老人打了招呼,道明他们想种植水稻的来意。老人腾地从地上站起来,眼里闪着光,抓着王林的手说:“那你们可找对人啦!”

没等他们回话,老人便指着眼前的稻田,滔滔不绝地讲起种植水稻的细枝末节。王林很“无理”,向老人提要求:“那你带我们去你家吃顿饭吧!”老人爽快答应。

直到现在,王林都认为,那一天的际遇,是上天给的“恩赐”。

老人家门口,摆着很多坛坛罐罐,里面装着稻谷、米、土壤、水……全是他做研究所用;储藏室内,一摞记载水稻种植的笔记本足足有一米多高;饭桌上,碗里米饭晶莹饱满,入口甘甜。王林满心欢喜。

老人名叫郭喜贵,是当地出了名的水稻种植好手。高中毕业后,他便留在家乡,潜心研究水稻。时间一晃30余载,知识越积越多,水稻却已不是原来的水稻。

他问王林:“你们是不是想种出最好的米?”

王林点头。

“你们想不想让水稻回到七八十年代的样子?”

错愕片刻,王林又点了点头。

而后,郭喜贵低喃了一句:“本来就应该这样。”

正是这普通的一句话,连同郭喜贵家的稻谷,在王林心里生了根,这也正是日后“本该如此”品牌名称的由来。

能遇上郭喜贵,是王林的幸运。但更现实的一件事需要他去筹备: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驻扎五常。

实际上,五常的现状,正是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现状——年轻人不愿留在本地务农,相继涌入大城市掘金,留下来的多是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他们知识水平有限,生存技能全然来自父辈们的言传身教。郭喜贵这般堪比“农业教授”的农民实属个例。

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围着他转。

王林花了两个月时间,找到四川大学和黑龙江农科院的8位老教授,组成专家团去五常做抽样考察。让他意外的是,这些头发斑白的老教授竟似扑入泥田的顽童,个个兴奋不已。

“那就一心去干吧!”

王林一举承包了25块田地,供以专家团队试验。他们每天在田地里,研究五常的大米为什么好、寻找土壤与种植的最优关系、破解自然灾害带来的种植难题、如何种出更好的生态大米……

互联网+大米

《如果我老老实实种米,你愿意一辈子买我的米吗?》,这是王林为“本该如此”做的第一篇文案。早在之前,王林就想好“本该如此”走互联网的路子,因为互联网产品垂直,容易找到认同其价值的用户,以便大家参与其中。

“本该如此”与用户和农户的关系如何建立?

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是用户的预定时间段。用户可任意选择预定量,在“本该如此”的微信公众平台预定后,付30%定金,便可获得“本该如此”的首次免费大米配送,余后的大米根据秋收时间配送。

对用户来说,农产品的周期是漫长的,如果用户一次定一年的量,又如何保证产品的新鲜度?

王林的方法跟简单:在五常建立低温储藏基地,以带壳稻谷的方式保存,每两个月为用户寄一次大米。由此,降低了用户的库存压力,也保证了产品的品质。

另外,传统合作模式中,企业包地,农户种地,按天数算或按亩产算,都容易出现“斗地主”的情况。

“本该如此”的农户从播种开始,到施有机肥,再到收购,他们种植的每个步骤,都有品控团队跟他们一起,依照标准方法操作,私自操作者,会被严格淘汰。最后,“本该如此”以高出市场价30%的价格收购。

事实上,“本该如此”根据用户预定,同样有保底量,不是保少,而是保多。

同时,王林想到以B2B模式与社区合作。比如,与龙湖和华润社区合作,再让其与其业主沟通,直接在五常建立种植地。

今年,是“本该如此”正式运营的第一年。五常的1000多亩田地里, “本该如此”的牌子散落各处。近一年的发展,“本该如此”已积累了上万用户,为更好地吸引、沟通、沉淀、服务客户,“本该如此”建立了完备的跟踪流程,定时将稻米的生长情况传达给用户,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用心没有白费,团队将今年种植的大米送去SGS(SGS是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是全球公认的质量和诚信基准。)检测,通过了315项欧盟标准检测(国内大米检测标准32项)。

“一切都才开始。”王林并不忌讳今年“本该如此”处于亏损状态,他说明年可能还是如此。

聊到最后,王林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去年春天,他与刘洪燕、刘振华一起出差,在昆明长水机场闲聊。人声鼎沸中,他们聊到30岁以后的人生该怎么走?财富自由之后的目标又是什么?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跋山涉水,有了如今的“本该如此”。

传统行业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1.90后创业成功案例分析

2.48岁创业成功案例

3.传统小吃创业案例

4.最新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

5.网络创业案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