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2017-04-09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希望对您有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篇一

近几年,我校采用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它的应用不仅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因此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往往导致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授课班级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着课堂效率向高效发展。

1.课堂出现冷场,学生合作不主动。

2.学生合作参与面不广,尤其表现为优等生参与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困生,学困生没有真正参与。

3.学生合作没有深度,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由于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也同时出现在师生双方的身上:

(一)学生方面

1. 许多学生未经准备匆忙活动。比如,主题一给出,有的同学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匆忙地展开讨论,对组内的不同见解也无法提出赞同或反对,更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参与面不广,配合不积极。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很多时候沉默不语;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由此难以形成真正的合作。

(二)教师方面

1. 认识不足,应用失误

在平时评课交流和教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以下误区:

(1)小组学习互动的目的就是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或教学高潮,甚至是为了吸引评委和听课教师而做秀的。

(2)小组学习互动是迎合新课标的精神而设置的。公开课、优质课不得不用,平时大可不用,因为耗时费神。

(3)小组互动学习占用教师讲解时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

(4)知道小组学习互动的意义和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则觉得无章可循,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

2. 忽视学情,盲目设计

不少教师把小组学习看作课堂教学的“万能钥匙”或“灵丹妙药”。过多地安排小组互动的内容和次数,好像非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解决问题,每堂皆用,或者活动设计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烦而生厌,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3.评价制度不够全面

有的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内容。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只是走过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增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增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科学认识,必须防止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简单化、片面化: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只强调学生座位排法与讨论形式,而忽视了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课前准备、科学分组、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工合作以及最终教师的全面评价等;对合作学习应用范围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

(3)提高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技能。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发挥其教学优势,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与愿望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4)教师角色适当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总的来说,教师实现角色转变,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协调、激发、合作、监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但如何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有赖于广大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只要教师正确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并认真、精心地对待每一次活动,就能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终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篇二

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当我布置好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学生的反映不能令我满意。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甚至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高谈阔论,说了许多偏离了教学内容之外的话;有的学生在讨论时不能以理服人而与同学发生争执;还有的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表面上看学生们簇拥在一起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气氛高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可实际上那些性格内向的和学困生,他们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他们害怕提出的问题会引起同学的嘲笑,以至选择沉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发现问题后,我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既能动得了也能动的好?我认真地思索着,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引导。高效课堂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中“乱”而有序。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是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小小的调整:

1.教师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A、B、C、D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好、中、学困生都有。从而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避免了组内冲突问题,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2.对于课堂上合作、交流、展示环节时,我先不分配任务,而是让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等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不过问其他组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搭车”行为。

3. 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机应变地想出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认真的思考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和帮助。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对于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4.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尤为必要。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篇三

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机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索,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2、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物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4、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经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1、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一节课中不宜过多的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想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鼓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