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有哪些呢?想要知道吗?下面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
一是讲究性命双修、神形俱养或心神并育。中国古哲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体的统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也灭也。”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神形、身心的协调发长中更注重利用一些特殊的运动方式来锻炼、调节人的神经系统的机能,这样才有利于人体功能的优化。
二是神经系统与植物或自律神经系统协调发展。古人把人的神经活动分为元神、识神两种,即把人生命活动的神经分为两大系统:其一是主导人的吸收、排泄循环、生殖等新陈代谢基本生命功能的神经系统部分;其二是主导人的信息意识、运动功能的神经部分,这是人在后天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对植物神经系统的锻炼,有利于生命功能的整体优化。
三是强调适量或适度的人体运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很注重人体的外部运动,汉代名医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古哲人认为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对进出生命体内外物质的能量交换,促进人体的血气流转有重要作用,但运动量和强度适可而止,避免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这是养生体育与竞技体育所不同的。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的特点
(1)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养生,就是“治未病”。如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是其意也。”旨在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保持健康状况,此即“养生”之意。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与否,都取决于人体正气的胜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传统保健功法通过姿势的调节、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从而起到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的作用,达到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目的。
(2)强调整体观,进行以内因为主的运动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传统体育保健功法。“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相应”等理论认为:宇宙是一整体,人体五脏也是一整体。人生活在宇宙之中,与天地相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其生理变化与大自然的整个运动都联系在一起。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因此人必须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必须从天地之和。历代养生家在着重修炼自身精、气、神的同时,强调“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起居有节”,告诫人们“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进行守神、调息、形体的锻炼,达到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练静功时一般采用坐、卧、站等安静的姿势,结合意念的集中与各种呼吸方法进行锻炼。姿势、呼吸、意念三者不可分割,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动功由肢体运动、呼吸锻炼、意念运用三个部分组成。肢体运动表现于外,但要求达到“动中有静”,即注意力集中,情绪安定,并根据动作变化,配以适当的呼吸方法,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这种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4)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不仅锻炼价值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各自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量,可以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锻炼,这十分有利于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普及开展。通过锻炼,人们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强了体质,增进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