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_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

2017-05-27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篇一

《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摘 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着手,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87-02

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培养的不仅是今天的人才,而且是明天、后天的人才,是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去引导市场经济,引导社会发展的未来一代。而人文素质恰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探索的热点。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要使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互相渗透。这也符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8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见只有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出合格人才。

一、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1]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格调、情感和价值取向。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运行所形成的条理、秩序以及由此显现出的迹象。《辞海》中解释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3]。人文素质是指在外界的交往中将学得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内在的精神品质与价值意识,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气质。它体现为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践行,使其成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气质,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过程。它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并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多维度的知识视野。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对全人类最珍贵的“真、善、美”的追求的精神教育;其融合于各学科之中,贯穿于全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提倡人文素质不是要冲击专业教育,而是从整体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学校不应该只是教授课程,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适应高速变化的社会,只有具备了良好人文素质,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之人才。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原因

关于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说“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但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可能出现的“五精五荒”和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五轻五重”。所谓的“五精五荒”是指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高等教育存在的“五轻五重”的误区有: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4]。这深刻地指出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给人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论述了现代大学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科学与人文:融则利,离则弊”。近年来,因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引发的冲突日益凸现:部分大学生人文知识贫乏;个别大学生虽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但思想素质较低,个人主义渐强,过分强调个性和个人奋斗,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受挫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较差,价值观念空虚,缺乏远大理想,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文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高校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或片面单一地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无法全面系统地贯穿到具体的教育实践环节中去。人文素质教育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准确的定位,其重要性和基础性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深刻理解,在人才培养价值体系中的位置和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社会价值导向较为功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科技的广泛应用受到人们的格外青睐,应用学科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基础学科受到冷落,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更是少人问津。人们通常把文化素质简单地归结为学历的高低,读书的多少,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人们考虑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应用价值、实用主义。大学生只知道追逐社会的热点问题,而不考虑自己想要什么,一切以功能为优先原则,这是导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滞后的社会根源。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综合全面的发展,片面而绝对地强调科技至上是有失偏颇的,只有坚持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这就日益凸显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伴随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教育展示了其巨大的经济功能,逐步取代了非生产性、非营利性的人文教育的主导地位。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是产生了诸如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技术的进步是不能解决的,因为它已经超出了科技范畴而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将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杨叔子先生曾指出:“没有科学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坠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这一警言,向人们昭示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只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和谐,社会才可能持续发展。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

《四书》的第一本书《大学》开头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弃旧扬新,从而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我们培养大学生,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决定能力,要去唤醒他们的自我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归纳力和理解力。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过,大学的最大贡献不是对GDP的贡献率,也不是生产出多少篇科学论文,而应该培养一代又一代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人。何谓推动社会前进的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教育的本质是改造人的本能和开发人的潜能的统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训代替不了人格的塑造。人的文化背景愈宽厚,人的融会贯通能力愈强,创新能力亦愈强。要塑造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必须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在我们整个社会由传统型向市场型转换时期,社会上的浮躁情绪也影响着大学校园,使大学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市场走,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更多的是职业和收益,从而导致现在许多大学里的专业都围绕着市场的需要而开设,大学课堂成为了知识的叠加和技能的操练场,忽视了大学生品行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过分功利化的教育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真正的大学更应是培养人、锻炼人、鼓励人的地方;培养具有高人文素质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

(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的商品化现象也很严重,对金钱的追逐使一些人把自己变成了商品,变成赚钱的机器,凡与赚钱无实用价值的知识一概弃之。有些大学生以为掌握了科技就有了一切,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鄙视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结果却被最低级的文化、艺术所俘虏而变得粗鄙、肤浅、自私猥琐,毫无责任意识,这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悲剧。西方学者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一书曾风靡世界,我们今天仍没有走出半个人的时代,而且从世界范围来说,人的发展更加畸形化了。所以,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必须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科技只能解决是非问题而不能作出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需要的源泉是人文素质,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产生了人的片面化问题导致了“半个人”的产生。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以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基础。而综合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素质,他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大学生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学到多学科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领域,激发想象力与创造热情,强化创新意识,开发思维潜能,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彬,高东旭.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2005,(5).

[2][3]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302,302.

[4]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