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

2016-12-20

各区党员应该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抓紧抓实当前各项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范文一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五个坚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主要目标:勾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很多专家眼前一亮。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历史的画卷恢弘壮美,前行的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范文二

“十三五”末,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目标已确定,就看路线图如何绘制。外界认为,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GDP增速目标有望降低,而环境及生态文明的目标将会得到更多重视。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为人们所期待。

到2020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这一年,恰是“十三五”规划实施收官之年。我们屈指可数,从2016年算起,5年的蛮拼不算短,但也不算长。这5年,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决战的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可否如期实现,可否名至实归,可否全口径落地和全部覆盖,为人民所享,就是要看“十三五”规划咋编制,咋干。

今年,“十二五”规划即将画上句号。前5年的奋斗,不用细说,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等,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已经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回望“十二五”时期,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深刻的感受。自“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闭幕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大、民生改善难、深化改革啃硬骨头、自然灾害频仍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审时度势,克难攻坚,砥砺前行,不断开拓进取。稳增长,调结构,搞转型,促发展,保民生,接连破局,人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仅从三看上,我们就可以打上深刻的烙印。一看农业。全国“三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连年下发的关于“三农”发展的中央1号文件,犹如擂响的战鼓激励着“三农”奋进。增产增收、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已经变成现实。比如: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11连增”,今年有望实现“12连增”。这对于一个人口大国、发展大国来说,着实不易,难能可贵。

二看工业。一手抓化解过剩产能,一手抓改善品质质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逐步成为新生力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已是大力启动、大力深化、大力推进之时。今年7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在这次座谈会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迈开了大步,在“变”中求新、求进、求效,成为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

三看服务业。在2012年时,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历史上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其跨越幅度之大。3年后,也就是到了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再一次跨越,竟然占据半壁江山。服务业的兴旺发达,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化为广大民众的行动。而从中央到地方实行的简政放权,也更加给力,服务业的发展没有清规戒律的束缚,处处别有洞天、大有作为。这就是“十二五”时期频闪的大亮点,可谓利国利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经典、最亲民、最务实的话语,为人民所牢记,所各地所践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前4年,党和国家把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度、宽领域、多层次、强精准地向前推进。2013年、2014年,我国连续两年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提前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所提出的减贫目标。这是新中国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让人民的福祉与日俱增。

我们满载着“十二五”时期的累累硕果,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严格治党“四个全面”的伟大视野下,期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更加全面、科学、系统的战略部署,描绘好“十三五”美景,凝心聚力决战小康。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范文三

五年规划全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我国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已制定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其中很多规划引领了中国经济的重要转折。最早的一五计划确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中国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而近期的十五规划首次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规划开启十大战略新兴产业。

“十三五”规划注定会成为最关键的五年规划之一。中国目前正处于三期叠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时间截点前的最后五年,特殊时点决定了“十

三五”规划将更加兼顾稳增长与调结构:一方面,为完成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GPD平均增速需达到6.5%;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而新经济尚未崛起、人口红利消失、出口引擎失速,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型迫在眉睫。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公开招标宏观经济、教育、农业、房地产、国企改革等领域的25个重点课题。各课题中标单位于2014年年底将课题成果提交至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根据课题研究成果,形成初步思路后交至中央。2015年初,再由中央委托各部委,形成相关领域的规划建议。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最终将形成两份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简称规划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规划建议属于党的文件,由中央办公厅、中财办、深改组负责,15年中已经上报,10月份在五中全会审议后对外公布。规划纲要则属于国务院文件,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规划司等负责制定,2015年下半年提交,2016年两会期间经全国人大审议后公开发布。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同步制定、双向沟通,因此2015年10月份即将发布的规划建议可被视为“十三五”规划的初步版本。

十三五规划尚未公布,我们如何分析?十三五规划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依据党和国家一系列相关文件框架编写。第一个依据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这是党中央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总体发展思路。第二个依据是国务院层面的各类指导意见、办法及规划,这相当于国务院为落实三中全会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其效力依次递增。第三个依据是各部委发布的文件和方案,这相当于各职能部门为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思路而制定的具体措施。从政策效力上讲,

党中央高于国务院高于各部委,但从政策细节上讲,各部委制定的文件最为具体,而且最贴近最新实际,现实意义更强。第四个依据是以往的五年规划。根据以往经验,五年规划主要涉及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社会文化、人民生活、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改革开放等大议题。

综合上述四个依据,我们梳理出“十三五”规划的十大关键领域:经济增长、信息技术、服务业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收入分配(关键是扶贫)、人口老龄化、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PPP)、国企改革、军民融合。

一、增长目标:不一样的7%

纲举目张,经济增长目标正是宏观政策的纲。短期来看,每年两会上制定的年度目标是宏观政策的主要参考,而中长期来看,宏观政策的走向则与“五年规划”中制定的五年增长目标息息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个五年增长目标将如何确定?根据以往几个五年规划,我们大体可以总结出几条规律:

第一,增长目标一般是0.5%的整数倍,比如近四个五年规划的目标分别是8%、7%、7.5%和7%。变动的幅度也以0.5%为基准单位。

第二,实际增长速度一般会远超增长目标,这意味着在制定增长目标时一般会留出较大的政策余地。从过去20年的四个五年计划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目标从未失手。按照十二五目前进度,2015年只需达到3.1%的增速就可以轻松达标。

第三,增长目标的变动方向和实际增速的变动方向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增长目标一般会充分考虑实际的经济状况,也对后面的宏观调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增长目标下调或上调后,实际增速也出现了相应的下降或上升。

第四,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增长目标也不会大幅下调,增长速度会更接近增长目标。比如,十一五实际增长11.2%,超出目标3.7个百分点。十二五经济大幅下行4.2个百分点,但目标仅从7.5%下调到7%。

展望十三五时期,为了完成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假设2015年增长7%,那么十三五期间只需要年均6.6%的增速(但习总书记在近期的专访中的说法是7%),因此,从主观角度看,中央并没有太大必要把目标定高。而从客观角度看,资本、劳动、土地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增长要素都有下行趋势,十三五继续保持7%的增速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如果中央依然按照传统的规律来决策,十三五规划毫无疑问应该将目标定在

6.5%。

但十八大以来,依靠过去的经验进行预测变得越来越危险,同样,十三五的目标也可能会打破过去的规律:也许6.5%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结果,因此最终目标很可能定在7%。第一,中央认可的经济增长中枢应该在7%左右,如果按照传统规律,定在6.5%能留出较大的政策空间,但政策之“锚”的作用不明显,导致目标形同虚设,而如果定在7%,“锚”的作用更明显。第二,以7%为目标并不意味着实际增速会大幅高于7%,也不意味着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第三,目标从最初的6.5%上调到更乐观的7%意味着宏观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积极,这种积极将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上,未来政府代替私人部门加杠杆仍是大趋势,托底经济、防范风险,而这也要需要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作为支持,货币政策也不会坐以待毙。

二、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的内涵并不局限于“互联网+”。从存量上看,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14年中国信息产业消费规模为2.8万亿元,贡献GDP 0.8个百分比。从增量上看,在居民信息消费多样化与政策引导的刺激下信息经济发展迅速,2014年信息消费规模同比增长18%,而根据工信部的预测2015年将增长15%达到3.2万亿,成为增长新亮点。预计十三五时期,信息经济仍将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上下游产业链为市场提供投资机会。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信息与产业融合。信息融合最早应用在军事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一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如前期被市场热炒的基因芯片(在芯片表面固定探针,通过与芯片探针杂交测定核酸序列)、基因测序(从血液和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锁定个人病变基因以提前预防和治疗)等。

二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如物联网(利用网络技术将传感器、控制器、机器和人员等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远程管理控制)、现代工业机器人(300024,股吧)(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器手或多自由度的机械装置,可按照编排的程序运行)等。

三是与服务业的融合,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特点降低成本,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如“饿了么”(餐饮O2O平台)、许鲜网(在线水果B2C平台)对所在领域的传统企业形成冲击。

②大数据。大数据本质上是通过长期跟踪与搜集个体数据,对存量数据进行分析后提供智能与个性化的服务。大数据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应用范围广,大数据技术可用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公安侦查、招商引资等领域;二是目前大数据产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金融、通讯、交通等数据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存量数据融合与可视化程度低,经济价值尚有待挖掘;三是政策加强引导,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争取到2018年建立国家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加快数据强国建设。

③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安全一切信息经济都没有保障。从个人角度看,国民隐私安全意识在增强,对金融、通讯、物流等行业系统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从国家层面看,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是唯一负责具体业务的小组。

④智慧能源(600869,股吧)。智慧能源指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使能源开发、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更加智能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体系。能源产业的智能化,以各环节的信息化为基础,通过搜集数据以实现产业链优化。智慧能源是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是目前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大规模商用仍需时日,需要提升新能源技术水平和降低成本,智能化是实现路径之一;二是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燃料占比63.4%,提高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压力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⑤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指将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效集成于地面交通系统而建立的大范围与全方位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

是智能交通的基础,搜集多种信息后传输至交通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处理后将信息反馈至交通参与者,并结合交通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等系统实现出行策略最优化。

2、相关市场主题:

①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5.61%,同期上证综指下跌3.71%); ②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52.77%);

③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44.62%);

④大数据(大数据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55.06%)。

三、服务业开放

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迫在眉睫:一是制造业活动收缩,服务业繁荣有助于对冲制造业下滑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二是服务业吸收劳动力能力强,未来传统产能过剩行业过剩产能将继续去化,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移,缓解就业压力。而服务业的发展关键靠扩大开放。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民营银行。第一,利率市场化以扩大市场准入条件为基础,信贷资源供给来源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资金需求方议价能力,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实质上处于同等地位。第二,民营银行有较大增量市场。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民营银行定位于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而融资难、融资贵是现阶段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顽疾之一,民营银行面临旺盛的

资金需求。第三,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高,目前已有40余家企业就发起筹建第二批民营银行表达了意向。

②民营医院。一是民营医院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公立医院多为事业单位,财政对其日常经营提供补贴。公立医院私有化后,社会资本方可整合上下游医疗设备、药品等产业链,通过医院定向采购的方式销售设备与药品,上游产业链所获利润来弥补医院经营的亏损,实现总的盈利。二是医护人员有激励参与医院转制,一方面可获得市场化收入,另一方面工作年限可不再受年龄限制。三是社会资本管理与运营效率更高,可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③体育产业。第一,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大,2013年中国体育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0.6%,而同年美国体育产业占GDP比例高达3%。第二,高层重视体育产业发展,足球改革议题进入深改组讨论,国务院也发布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三,冬奥会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任内唯一大型国际赛事,国家将大力加强推广与宣传工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又一契机。对资本市场而言,可关注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体育器材、体育装备、赛事运营与转播等的企业。

2、相关市场主题:

①民营银行(民营银行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7.28%);

②民营医院(民营医院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38.41%);

③医疗服务(中信医疗服务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43.86%);

④体育指数(体育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0.02%)。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