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016-12-20

新闻播音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之外,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规范的语言、保持积极的镜头前状态、掌握多样化的新闻播音样式、掌握好播音的语速和节奏、准确处理好重音和语气,将有声音语言和副语言做到和谐的统一等,若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播音员,播好新闻还须不断地积累,反复地实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播音主持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播音主持毕业论文范文一:以白岩松为例浅谈新闻类节目的语言风格特点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类节目的播音与主持风格,也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语言的风格也更加多样,更加丰富。本文将以新时代背景下不同新闻类节目为例,来探索新时代播音主持的语言风格特点,同时将各类节目的播音和主持风格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从而得出播音员主持人如何能够养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希望能够为更多的播音主持从业人员以及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播音主持的语言风格特点;白岩松主持风格;新闻类节目主持风格分类;如何养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

引 论

回顾电视及广播传播业的发展和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变化,不难看出语言风格特点的创新也在与时俱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广播电视宣传肩负着十分严肃的政治使命,语言传播的特点通常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缺乏特色,风格古板。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特点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步入20 世纪90 年代,卫星传播的运用、网络传播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可供百姓选择的频道和媒体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了以主持人为中心,更加接近受众需求的的各类节目,如:访谈类、热线类节目,这是语言传播上的又一次革命。

纵观新时代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发展,他们的特点是:语体模式由书生气向口语化转化,表达语气由高高在上的“一对众”式的说教方式向着富于沟通和交流感的“一对一”式的个性化交谈转化,语言风格由千人一腔的媒体语言风格向个性风格主张转化。与之伴随的是播音主持语体样式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其实,这些日渐多样化的播音主持语言风格,是播音主持语言风格创新的必然趋势。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信息迅速繁荣的时代,媒体竞争更加激烈,锐意变革、勇于创新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语言传播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和创新。因此,作为一个播音员或主持人,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特点。

一、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一)标准性

作为播音主持从业人员,首先要做到语言的标准性。而规范性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首先要能够准确熟练的运用普通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言的标准性就不仅仅要会使用普通话,主持人还应该具备清晰的思维、准确的语感、严密的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播音主持语言的标准性要求绝对不能认为是“呆板”,决不能把规范性与艺术感对立起来。

(二)严肃性

严肃性,是指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进行播音创作或主持节目的时候,务必保持端庄、郑重的气质和态度,在语流中充满庄重、可信的意味,做到“庄重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轻浮”。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庄重性理解为做作、故意深沉、不苟笑、敷衍应付;相反,庄重性可以“寓庄于谐”,也可以“谈笑风生”。而这,同玩世不恭、插科打诨、哗众取宠、打情骂俏则是水火不相容的。

庄重性体现在“善言”而非“轻言”,意思就是说在播音员或主持人说话之前要谨慎,说话时要稳重,尽量不要“失言”,尽力使受众接受、相信、愉悦。因此,没有“庄重性”,必然会导致“语无伦次”、“轻浮油滑”。

若想增加受众的信任程度和接受程度,说话者就需要考虑说话的态度,内容以及方式。播音语言的庄重性正是从广播电视传播的角度,考虑到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提出来的。庄重性并不限制语言表达的方式和语体风格,它只是摒弃了一些俗言媚语、低级趣味予以。

庄重性的核心是严肃认真,谨小慎微。体现了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新闻工作者高尚的职业道德。

(三)鼓动性

鼓动性一有鼓动之意,凡宣传语言都有鼓动性质,广播电视播音语言也不例外。广播电视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语), “传播正能量”,“催人奋进”,是播音语言的一个本质属性。这一切,概括起来就是“鼓动性”。 播音语言的鼓动性,基于语言的“情感”和“感染力”,情感的差异多样,感染力也有强弱快慢之别,却从没有人主张语言可以没有情感,不要感染。大体上,播音语言的发出一定基于一种目的,一种愿望即情感。尽管事实上存在,却也从没有人主张消极情绪,以“不想说什么”为愿望。要让人知道说话者愿意说,说出的话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让人积极、振奋。

在广播电视中需要有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这也是宣传的需要。恩格斯说过“倾向性越隐蔽越好”,我们不能理解为完全取消倾向性。我们倾向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其中当然包含着清除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垃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污浊。播音的倾向性讲求宣传艺术,与避免“强加于人”并不矛盾。

播音语言的鼓动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不可以脱离宣传内容、不顾表现形式,更不应张扬自我、强加于人。

(四)时代感

时代感是一种时代精神和时代氛围的心理把握。当前,时代精神是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时代氛围是说“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播音,实质上是一种新闻性的工作。报告新闻、现场直播、体育解说和主持节目同样带有新闻性。在这些工作中,有声语言具有更突出的时代感。

有人认为,“播音不过是照稿子念,稿子写得有时代感,播出来自然也就有时代感。”且不说“照稿子念”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也不说稿子写得如何与播得如何虽有联系更有区别,就说有声语言中要拥有时代感,如果不进行艰难的语言积累和不懈努力,那也只能是夸夸其谈。情感的聚集与凝注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就成的。

多姿多彩的语言反映丰富多彩的时代。播音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只有走多样化的路,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在我们的播音语言中,必须加大思想的厚度与表现的力度。我们要努力做到新颖、灵活、舒展、跳脱,表意时意思明确,传情时而情意深切。

(五)尺度感

播音语言的“尺度感”与“政策分寸”相比,有更广泛的含义。只要把握好尺度,任何稿件,任何话题,从句到段到篇都可以很好的处理,面对繁杂的人、事、物及其关系,在反映和讲述它们的时候,都要遵循主次之分,轻重缓急;并在有序的、动态的传播中,显示各自的位置、价值,这些比较中的存在,必须用相应的、贴切的有声语言给以鲜明、适当的表现。于是,“分寸感”便自然有了必不可少的意义。 可以说,无处不在的对于尺度的把握是有声语言的构成部分。成功的播音创作十分注意分寸感的把握,努力避免“过为已甚”的失当处置。目前,主要是“尺度不当”的问题,特别是“重度”失重,什么话均“无足轻重”,如果要表达,只是简单地加重声音,显得浊拙。还是要在语言功力上花气力。否则,便会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亲切感

我们平常在电视广播传播的过程中,接收信息的受众和发送者的关系应该是好朋友、好伙伴儿的关系,而不应该有陌生感,更不应该是悄悄说私话的感觉。所谓好朋友,要想产生“共鸣”就必须建立在彼此了解,相互了解对方的思想情感。

播音语言的亲切感,从内容上来说,要随着受众的心里过程去适应所谓的“新鲜”、“易懂”、“可信”、“情真”的期待心境。我们都知道广播电视在传播方面能传播许多的东西,排除一些大家比较

禁忌的言语之外,还不应该传播古板老套的东西,大家都熟知的、经常谈起的,这样不会给人们留下兴趣;非常难懂得、不易理解的、最好避而不谈;不真实且虚假的、东拼西凑的,经常使人产生厌烦;虚情假意的、故作多情的,更让人难以接受。从表达上说,要松放自如,并且有节奏感。很多人认为只有声音低,对话筒近一点,再加上快点的节奏就可以有亲切感,这是不正确的观点。仅仅只是为了最求某种特定的形式,适得其反会让人觉得僵硬,并且声音效果十分单一,对“内容决定形式十分不利,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能动和多样化的表达。

播音语言的亲切感,一定要像我们经常说的那样,一定要建立在发送者和接受者相互拥有“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产生亲切感。

播音语言的亲切感不单单是语言传送的一种心态,语言传播的心理基础应该是做到的是相互之间建立一种相对持稳的平等交流心态。只有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能让观众敞开心扉去获取了解言语内容并且去接受这种氛围和特定的环境,能达到信息共享是我们的目的。播音创作主体的传播心态被亲切感所制约着,在播音语言中充满了尊重、关心、通晓、友爱,既不居高临下、目指气使,又不俯首帖耳、乞求怜悯,但是,即使我们都知道要做到 “平等”,可是在言语上却不一定能体现出来。比如:或语言傲慢、语气生硬,或缺乏礼貌、恶语伤人,或低三下四、吞吐其辞,或胡乱吹捧、迎合权贵。这样的不平等关系,确实使我们不忍卒听。而电视中的眉开眼笑,声音语气都很甜美,则会使受众无话可说。如果只是盲目最求“亲切”,而忽视了内容的准确表达,而听众、观众在感受到“亲切”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内容,甚至会因此忘了语言内容,这又是否“本末倒置”了,要真这样那 “亲切”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播音语言特点,它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标准”,就是用人对审美和美学理想去感受,去把握。基本上是一种盲目自我的评价。如果这样的话,在诉说文字后,会消磨、丧失掉许多东西,远不如用有声语言去甄别,去表达,来得精确、可感。作为基础性评判标准,还得考察内容和形式二者的关系。摆脱语言内容、语境,脱离语言形式、传播,离开节目整体、语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最重要的是摆脱“有声语言”,这个“标准”或收到排挤,失去实践意义,或被歪曲,变得四分五裂。因此,必须从传播效果去审核。如果只是把词语一一组合上在传播过程的中途,语意形成上,甚至文字稿件上去考察,就混同于报刊编纂、订正了,实质上,便把贬低、遗弃了“有声语言”的创作。有声语言的功能包含着使文字语言“增色”、“减色”和“改向”诸方面。“增色”和“减色”易于理解,“改向”的功能往往被忽略。我们可以按文字表面的意思或者按文字表面相反的意思表达同样一句话。这种情况,无论存心还是不经意,在实践中频频发生。在这一点上,“仅仅只是审文字稿件”、“播音只是照稿念”等在我们某些电台、电视台的主管、主编、“把关人”,及其一些理论研究工作者经常发生,所以才有了,“有什么文字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有声语言”、“文字语言怎样,有声语言就会怎样”等观点。如果按照应用这种评判标准去考察和推动播音质量的认识、用这样的观点去领导、指导广播电视播音,又怎能不让人堪忧呢?值得高兴的是,人们慢慢认识到“写什么”“说什么”要比“怎么写”“怎么说”重要得多,这共识,这共同语言,以上正是认识与把握对“三性”、“三感”的相互关系。所以不管是播音还是主持,我们一定要驾驭好这个三性三感!

二、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类型

(一)客观深刻,犀利尖锐

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要想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就一定要具备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特点。客观深刻,犀利尖锐,是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类型之一。

在栏目方面,这类型的风格多见于新闻评论类节目。这样的特点,要求主持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智商和十分敏捷的反应能力。同时,作为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一定要拥有宽阔的知识面,要对国内国际新闻动态有密切的关注,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必须能够做出迅速的反应。

同时作为一名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一定不能照本宣科的去重复别人的观点,而应该能够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知识储备,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客观深刻的表现事情本质,犀利尖锐的指出问题根本。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就是一个优秀的典范,白岩松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白岩松的每期节目中都能就新闻事件展开富于思辨的评论,常常能够发人深思,给观众带来很多的启发。白岩松的语言特点不仅富于文学性,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而且富于思辨性,深刻独特,发人深思。

例如:1999年5月8日,美国袭击我们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在第二天播出的《东方时空》节目中,白岩松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自己的节目

也许我们该看一下日历,5月9号,母亲节,原本这该是充满人性温情的一天,在遇难者中有一位母亲和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母亲的年轻妻子,然而几枚凭空而至的导弹却改变了这一切,她们再也体会不到这种人间温情,而我们所有的中国人也将在这一天分担她们家人的痛苦和悲伤。然而面对1999年5月8号,我们仅有悲伤、痛苦与气愤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这个世界并不像人们相信的那样善良,霸权与侵略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要想世界真正和平,中国必须强大,让我们一起加油,把心中强大的中国梦尽早变为现实!”正如白岩松所说的:“我至今都能感受到当初写下这段文字时心中的痛苦,情感无数次想挣脱理智的束缚,想最大限度地发泄愤怒,但最后还是在气愤与理智之间寻找到结合点。因为正如我在结尾所写的:仅有愤怒是不够的。

白岩松的主持风格一贯是犀利尖锐的,他的语言常常能给人们带来鞭策和警示作用,给人以启发的深思。白岩松一直被成为冷面杀手,面对一直不争气的中国足球,他这样评价:“没钱的时候不行,有钱的时候也不行;业余的时候不行,职业化之后还不行;穿红衣服不行,穿白衣服也不行;苏永舜不行,戚务生也不行,中国教练不行,外国教练还是不行„„452不行„„352不行„„451更不行,裁判向着我们不行,向着对方也不行;主场不行,客场也不行;你骂它不行,你表扬它更不行”。[1] 白岩松一口气说出了19个“不行”,造成了十分强烈的语势,将锋芒直接对准中国足球直指中国足球的“软肋”,白岩松这样的表达方式,即使在央视著名主持人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二)新颖独特,发人深思

作为一名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不仅仅要传达出必要的新闻信息和内容,在表达的过程中还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和主张,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认识问题,给观众以启发和深思。

曾经在《新闻周刊》担任制片人的张巍就曾经说过:“白岩松对新闻的判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他在把语言逻辑置换成事实逻辑时,虽然有时有些偏差,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会激发你的创作灵感,这对于其他编导来说是很有益的。”[2]

那么白岩松是如何做到新颖独特,发人深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白岩松在2006年9月23日播出的《新闻周刊》中的一段语言:

在本周SKII化妆品是一个热点,先是有不合格成分被查出,最后演变为SKII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直至将来一切符合规定。按理说这一切进行得很正常,处理和出台政策很迅速,其中有一个细节有点耐人寻味。在SKII被查出有违禁成份之后,几位曾经为SKII作过形象代言的女明星们纷纷跳到前台,宣布将继续使用SKII。这样的举动很像是拿了人家钱财要替人消灾,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反正因SKII形象代言挣了广告费,这次人家出事了我一定得仗义呀。但是如果仅仅是个人,你用砒霜做化妆品都没人管,但是SKII已经被证明有问题,这几位明星仍然是挺身而出,就不再是个人行为了,而是对公众的误导。这样的举动是否违反公德之心?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当时,关于SKII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评论,作为主持人,通常会站在SKII的质量问题上展开评论,但是白岩松却没有,他另辟蹊径,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评论这一新闻热点。他将将问题引到明星代言的问题上,并且指出SKII质量问题出现后,明星继续为SKII代言是个人行为还是公众行为的角度出发,引发人们的思考。

(三)善于发问,追求深度

白岩松作为一名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和评论员,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拥有着一套独特的思维模式,例如他十分善于把握被采访者言谈中的关键点进行发问。在《岩松看台湾》这个系列节目中,他在采访连战时,当问及“党主席之争”的问题时,巧妙的利用连战曾经的发言,他问道:“我也注意到您这两天的话,您说不管王金平先生也好,还是马英九先生也好,他们无论谁最后赢了,都应该赢出风范来,输者也应该有输的风范,另外您对他们的期待是什么?”这样的发问成功的引出了连战先生对“党主席之争”的看法:“„„两岸的关系一定要有正确的坚持,同时要有积极的作为,因为这个是我们大家所公认的基本的问题,不是表象问题,不是应该回避的问题,更是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所以我们也知道,有人是在利用这种所谓的冲突、敌意,来制造选举时候的事端,这种用心大家也都很了解,但是我们要真正坚持的是就是走对的路,促进两岸真正的一个和平、互惠、互助、双赢,走向未来。”[3]

白岩松的采访很少就事论事,他往往会先从宏观的方向分析,从而能够通过事情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常常能够给观众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让人们能够用理性的目光去认识事物。这就是白岩松的善于发问和追求深度。

(四)机智幽默,追求卓越

电视节目主持人中还有一种十分常见的风格就是机智幽默。机智幽默可以说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行之一,同时也是主持人十分难得的素质之一。一个主持人如果能够机智幽默,追求语言的创新和趣味性就一定能够获得观众的喜爱,能够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美好的陶冶。

《实话实说》是让全国许多家庭里的成员“没有异议、共同收看”的一个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以其“平民化”的风格、真诚善良的态度、有吗会写的秉性,机制灵活的控场能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4]

崔永元以自己平民化的风格,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他谁分善于控制自己的谈话形式,语言朴实无华,用词浅显易懂,连幽默都是经过冷处理的,但是却赢得了观众很多的笑声。

曾经有一次崔永元在《实话实说》节目中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说成是孟子的话,于是很快有观众给他写信指出了他的错误。于是他在后来播出的《小事不小》节目的一开场就公开向全国观众道歉。他说:“我给孟子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他好像没有说过这话。我特意买了本《三国志》,从里面查到了这句话的出处。我错了,在此我向全国的观众,特别是给我写信的观众朋友致以谢意和歉意。”

这件事,崔永元不仅拿自己开涮,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幽默方式,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了他的道歉,并且更加接受了这位主持人。

三、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在节目中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

播音员主持人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备独特的风格特点,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作为一名为公众传递信息的主持人来说,这种独特的风格绝不是怪腔怪调,也不是滥用口头禅,而是建立在对大众传播的语言十分熟练的基础之上的审美追求,最终能够达到确立属于自己独特个性风格的自由境界的创造过程。

首先,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熟练掌握准确、规范的普通话。因为大众传播是它面向社会各个方面的,它所传达的信息要求能被大多数的受众听懂、接受,因此要求播音员、节目主持人都能掌握准确、规范的普通话。这种大众传播的普遍性和语言上的个性化,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前者要求规范统一,后者要求特殊个性,但实质上这是不矛盾的。规范准确的使用普通话能够保证所传播的信息更好的被广大受众所接受,而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要求,则是从受众的接受效果出发,提出来的艺术和审美的要求。自然的语言——规范准确的普通话——主持语言的独特风格,这是主持人在使用语言春弟信息过程中的几个不同的阶段。

二是提高主持人的思想文化功底。语言的产生一定离不开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来自于思想,而形式可以称得上是语言组织或语言表达。主持人要想传递什么样的思想,就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包装”,怎样能够把“包装”出来的内容有效且声情并茂地传递给受众,这就需要主持人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功底提升。

三是要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口头写作”能力。作为主持人除了在话筒前、镜头前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主持人的“书面写作能力”、“口头写作”能力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提高。口头写作,书面写作都是保证主持人在镜头前能够顺利完成表达的基本和基础。

除此之外,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还要注意口语表达的几个重要的环节。大致可以从语言的音色、语调、节奏着手,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并且,每个主持人的音色都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的,有的厚重淳朴,有的清脆亮丽,无论如何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主持人的先天生理基础决定的。对于主持人来说,这种先天资本应该充分发挥出来,这些特点是形成自己独特语言风格的重要条件。主持人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节目的内容,来适当的运用语言和语调的变化,让自己传播的信息质朴可靠。除此之外,主持人在实际过程中的语调和节奏变化也是十分需要去把握的因素,把握好这些也是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主持人董卿和朱军,那种大气稳重,激情洋溢的声音能够很好的调动正常节目的气氛,同时也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节目的喜庆。而主持人白岩松却是以精炼犀利的语言直至问题重点,一针见血,给受众以思考和启发。赵忠祥的声音确实厚重大气,沉稳悠扬的,他在解说动物世界的时候能够向观众娓娓道来,引领观众渐入佳境。

主持人养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下功夫。除了不断提升自己基本素养,文学修养之外还要关注实事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新闻功底。只要这样才能够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逐步养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主持风格。

结 论

一个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绝非是凭空建立的,主持人只有在弄清了解节目特点,找准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才可能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语言风格。所以,作为一名有些的主持人应从认识并把握节目特色和观众的期待,使自己的心理和语言不断贴近节目与受众的要求。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工作实践中逐步积累的;不是自我欣赏的,而是能够被广大观众所认可的,只有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积累,逐步摸索,逐步将自己的生活积累、语言修养、审美追求有机地渗透进来,与节目融为一体,才能逐步显现出为受众所喜爱的独有的个人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白岩松.《痛并快乐着》[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

[2]邹煜,马力,夏中南,追求新闻的深度——白岩松与《新闻周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11,11,228

[3] 白岩松等,岩松看台湾[M],九州出版社,2005,14

[4]曾致,播音主持艺术新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播音主持毕业论文范文二:浅谈播音主持的语言风格特点

一、 序论

无论是播音还是主持,它们的语言特点风格都是不同的!广播电视播音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既涵盖了广播播音的“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又涵盖了电视播音的“声画和谐,形神兼备”。当然不同类的节目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随着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深入发展,从内容、形式到播出时间、传播对象等各个方面,新闻类节目都已经有了而且还会有更加细化的分工,播报多样化的格局已使各种不同的语态传播在不同栏目中形成了主持人的不同风格。在此,我从三个方面对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

语言风格和个性特色,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和阐释。

1、个性化的人际传播——说新闻、讲新闻

关于新闻语言个性化、风格化,最早始于凤凰卫视。鲁豫在《凤凰早班车》首创的“说新闻”,听起来轻松而不失干练,亲切而不失大方,自然而不失稳重,娓娓道来而不失明快和分量,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陈鲁豫较强的新闻素质与视野的开阔、可贵的敬业精神,以及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有素的记忆力等主观因素,是其尝试“说新闻”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早班车的特色,就是把电视、广播、报纸、互连网集中在鲁豫的一张嘴上”。还有人对“早班车”这样评价:“气质娇好的主持人娓娓道来的新闻方

式和端着咖啡看报,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要】

当陈鲁豫等人以轻松自然、几**常说话的口吻为观众说新闻时,人们立即感受到了人性化传播的独特魅力。通过说新闻的方式,主持人真切自然地与观众面对面地平等交流,更具有人情味、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关于泰森被起诉的新闻,陈鲁豫是这样说的:“泰森这个人与法庭很有缘,不是他告别人,就是别人告他。”这种轻松而诙谐的谈话氛围,可以让观众在瞬间跟主持人产生共鸣,让观众产生继续收看的期待。这种“说新闻”的方式使节目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人际传播的效果,增强了信息传递的对象感和交流感,强化了传播效果和节目的亲和力,主持人能够更多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理解,这就使节目打上了个性化的印记。

凤凰台的节目主持人佳佳原以播气象节目出名。其青春活泼、快人快语的形象早已在观众心目中建立。2004年,她以“新闻不一定很严肃,为你冲泡一杯清新爽口的新闻下午茶”作为节目的宗旨而开出一个新闻茶馆。节目以软性新闻为主要内容,以观众参与作为诉求点,创造了一种讲新闻的新闻节目的新形态。在她的茶馆中,每天举行一个新闻擂台赛,由两个地方的观众先报各自城市当天晚报上的有趣消息,然后就当天大新闻提三个问题,双方抢答,最后以答对两题者作为擂主,明天再与别人对垒,这样既引起观众的参与兴趣又传播了新闻。节目中还开设了“小题大作”等小版块,设立了茶爷爷和茶妹妹两个卡通人物,轻轻松松把新闻说出来,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美国《60分钟》总编唐休伊特曾说过:“如果把节目比作一盘好菜,节目内容是主菜,主持人的魅力就好比是调料。”说新闻的实质,是主持人播报方式的改变,说的成功与否,几乎全部依赖于主持人的素质和魅力。

2、真性情的主持——“说”与“评”相结合

在主持人节目中,先是有广播中类似“晚报浏览”、“媒体热点”等读报节目出现,继而凤凰卫视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又带动了电视读报栏目的热播,如央视《第一时间》中的“马斌读报”,《媒体广场》中文静的读报,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中的“孟非读报”等。

这些“读报”不同于过去重点新闻节目中的“报纸摘要”。以往的“报纸摘要”内容一般限于党报、大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语态是郑重严肃的传统播报。现在的读报,一是内容选择范围宽泛,且不同定位的读报栏目选择信息的侧重点不同。二是它们由主持人或主播读报,在语态上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三是都有或多或少的主观评议。

《有报天天读》可以称为最具个人色彩的说、评相结合节目。杨锦麟独特的圈点方式,亦庄亦谐的语言,让观众享受到读报的乐趣。他一身布衣,一袭马褂,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加上他言词犀利,幽默风趣,嘻笑怒骂,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将原本平淡的读报资讯节目做得十分出彩。如说到陈水扁的台独言论,杨锦麟一反含而不露的评价态度,拍案而起,直接发泄个人的情感,直接说出了:“陈水扁你想干什么?”2002年他也曾在节目中痛斥菲律宾司法部长侮辱中国驻菲公使的言论。他在节目中一针见血的评论,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在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之后,《有报天天读》有时将严肃新闻做“软处理”,用主持人生动幽默的表达方式把原本严肃的信息娱乐化。如在2003年9月5日的节目中,围绕台湾汉光军事演习,杨锦麟在点题时竟大笔一挥:“哇噻”两个大字跃然屏幕上,令人忍俊不禁。说、评结合的新闻类节目构成了新闻的另类风格,它由杨锦麟始,但风格不是表演出来的,它是性格使然。这种亦庄亦谐的表达背后,有着杨锦麟这个主持人作为学者的认真和作为平民的质朴。因此,我们的节目主持人要办好这类节目,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口才能准确把握评说的靶点、评说的力度、评说的趣味点。

3、平民化的语言——换个角度、换个说法

主持人是媒体与受众的中介人物,既要体现媒体的意志,又要反映百姓的意愿,要打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通道。在语言内容方面,主持人应借助“传媒机构的视野”和“专家的深度”,为受众提供有深度的大量信息和文化含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文化品格。在话语态度和关系方面,可谓“灵魂站在高处,姿态放得平和”(主持人张越语)。在话语方式方面,同样的内容和意图要“换个说法”,以“个性化的独特角度”和“百姓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加以表述。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曾采访制作了一个题为《在沙漠边缘》的节目。片子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报道了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严峻现实。采访快结束时,在一所农家小院里,敬一丹和一位妇女拉家常,得知这位妇女怀里抱的孩子叫“沙沙”,敏感的敬一丹好像觉察到什么,忙问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这位母亲说,“因为出门是沙,进门还是沙”。紧跟着敬一丹又问站在旁边的邻家小姐姐的名字,得知叫“翠翠”。她心动了,她把这段看似“唠闲嗑”的细节用到节目里,然后面对观众说:这个小姐姐名叫“翠翠”,沙窝里的孩子起出这样水灵灵的名字,不是能看出乡亲们的盼头吗?

接着敬一丹略一侧身,指着大屏幕上随风翻飞的碧绿的杨树叶说:在我即将完成这个节目时,特意编辑了这样一组画面放在结尾。这绿色,是我们一路采访时追寻的颜色,是西北沙漠大片灰黄基调上难得一见的亮色,也应该是伴随着沙沙、翠翠长大的颜色。一位摄影记者说,到西北沙漠画画,只需带两种颜料,带十管黄的,一管绿的就够了。我想,画今天的沙漠是这样,但愿画明天的沙漠时,多带几管绿颜色。

这番话,落笔在颜色上,没有直接阐述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没有引经据典地说政府“红头文件”上的话,也没有号召人们该怎样做,但听起来,却能让观众心动,有感同身受的深切同情,有现在的担忧,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憧憬,还有主持人关注国家、关注老百姓命运的情怀,同时还能体味到敬一丹朴素细腻而又淡雅、有韵味的语言特色。从思维和语言的角度可以看出,敬一丹抽象思维的流畅性、概括性及形象思维的联想与艺术感受及语言表达上细腻抒情的个性特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敬一丹的主持风格——平实而不平淡,平易而不平庸。她与观众是平等,她是一种交流式的平视。主持人在节目中,不能图省事说官话、套话、空话,不能说装腔作势、淡而无味的话,更不能说假话和不负责任的话。要练就这样的语言能力:换个角度,换个说法,换个色彩,换个方式,说出与时代主旋律一致的话。风格是日常的,受众喜闻乐见的,又是个性化的,所要达到的传播目的却是一样的。

当然,新闻节目和新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播”法也应是多样化的,从实际出发,该“说”的说,该“报告”的报告,不应该厚此薄彼,更不应肯定一种而否定其他。

另外,说新闻也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简单。它不同于日常生活当中街市上那种极为随便的“交谈”。这种“说”的语言不失新闻语体真实、客观、准确、郑重的本质风格特点,它是汲取了书面语长处的精髓口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它摒弃了日常口语的随意性、冗余性、离散性、粗略性等缺陷,既保有口语通俗性、简洁性、明晰性、生动性、灵活性的特点,又兼有书面语规范性、集中性、有序的长处,上口入耳,入脑入心。这种“说”,是需要深厚的内在素养和极强的语言功力的,不是随便什么人想说就可以说好的。 这便是播音与主持的风格!

三、结论

对于以有声语言为传播工具的(专业)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拥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造就其主持艺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成功学导师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 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所以,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他能否获得受众的认同和喜欢,决定了他的节目是否有吸金夺人的魅力。论及当今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特色,虽然万紫千红、各具功力,但比较起来,仍属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语言风格显得独树一帜。这位十多年前还是央视栏目制片人的蒙族青年,凭借自己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语气、专家样的评论、学者般的反问„„,为受众树立起当代中国一位严肃而亲民的电视主持人的典范。

语言是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份,其素质高低,归根到底是通过口才表现出来。通过口才,从各个角度展现出他的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知识根基、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等深层次的内涵。因而,当我们认真梳理白岩松语言风格的同时,着重分析其与语言风格紧密相连的人格魅力,着重挖掘其与语言风采紧密相连的社会责任,对于时下播音主持队伍的自身建设,不但是十分有益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