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火灾
火失去控制则为灾,火灾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而且还危害我们的生命。那么,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预防火灾吗?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日常生活中预防火灾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日常生活中预防火灾的方法
1、不能随意乱扔火种,小孩不能玩火,家长应妥善放置火柴、打火机等物品,不要让小孩拿来玩耍。不要在酒后、疲劳时或临睡前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要在规定的区域、时间内安全燃放烟花爆竹。小孩燃放烟花爆竹时应有大人监护。外出时、临睡前要熄灭室内外的火种,关闭燃气(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的总阀门。
2、要保持居室的走道、楼梯畅通,不要随意堆物;不允许以防盗为名,擅自安装铁门封堵楼道通道、安全出口。
3、不应乱扔乱接电线;使用电熨斗、电吹风、电热杯、电取暖器等家用电热器具时,人不能离开;也不要用灯泡取暖或烘烤衣物。
4、不能用明火(火柴、打火机等)查找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的泄露处,应使用肥皂水涂抹的方法来查漏。
5、勿在火种处使用按压式喷雾罐,否则易引起燃烧、爆炸,酿成火灾。
6、夏季使用燃烧型蚊香时,点燃的蚊香不要贴靠在床沿、窗帘等易燃物品处。
7、家中储存的汽油、煤油不要超过5升,且应使用规定的容器。助动车加油时,应远离明火,也不能吸烟,否则及其危险,可能随时引起燃烧爆炸,导致火灾。
遇到火灾报警要素
报警要素一:报警早、损失小。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场所,一旦发现起火,都要立即报警。报警时,应根据火势,选择恰当的方式。首先要向附近人员发出火警信号,同时应以最快捷的方式报告消防队,然后再通知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
报警要素二:火警电话“119”拨通后,千万不要慌张,应讲清楚如下内容:
1、起火地点的详细地址,如所在区、县、街道门牌号。
2、起火的部位,着火的物质,火势的大小,是否有人员被困等情况。
3、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以便联系。要注意听消防队值班人员的询问,要正确、简洁地予以回答,待值班人员说明消防队已去火场时,才能挂断电话。报警后,尽可能到单位门口或路口迎接消防车,并带消防车赴火场。
报警要素三:一旦发现起火,要冷静地观察,了解火势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报警,不要惊慌失措、贻误时间。向附近人群报警时,要尽量使周围人群明白什么地点和什么东西着火,是通知人们来救火,还是让他们紧急疏散。如果火势在初起阶段,短时间内还不能造成较大危害时,应注意通报火警方法和范围,避免人们因情况不明而引起惊慌失措,争相逃生,局势失去控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发生火灾后应及时报警,不要因某些因素,晚报、不报,延误了灭火的最佳时机,导致小火酿成重灾。
报警要素四: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应大声呼喊或采取其他方法引起邻居、行人注意,协助灭火或报警。
发生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
1、如果身上的衣物,由于静电的作用或吸烟不慎,引起火灾时,应迅速将衣服脱下或撕下,或就地滚翻将火压灭,但注意不要滚动太快。一定不要身穿着火衣服跑动。如果有水可迅速用水浇灭,但人体被火烧伤时,一定不能用水浇,以防感染。
2、如果寝室、教室、实验室、宾馆、饭店、浴池、超市等着火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逃生:
(1)毛巾、手帕捂鼻护嘴法因火场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氧气少、一氧化碳多的特点,人吸入后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烫伤或神经中枢中毒,因此在疏散过程中,应采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但毛巾与手帕不要超过六层厚)。注意:不要顺风疏散,应迅速逃到上风处躲避烟火的侵害。由于着火时,烟气太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向上蔓延快、横向蔓延慢的特点,因此在逃生时,不要直立行走,应弯腰或匍匐前进,但石油液化气或城市煤气火灾时,不应采用匍匐前进方式。
(2)遮盖护身法。将浸湿的棉大衣、棉被、门帘子、毛毯、麻袋等遮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冲出火场,到达安全地点,但注意,捂鼻护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封隔法。如果走廊或对门、隔壁的火势比较大,无法疏散,可退入一个房间内,可将门缝用毛巾、毛毯、棉被、褥子或其它织物封死,防止受热,可不断往上浇水进行冷却。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从而达到抑制火势蔓延速度、延长时间的目的。
(4)卫生间避难法。发生火灾时,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因为卫生间湿度大,温度低,可用水泼在门上、地上,进行降温,水也可从门缝处向门外喷射,达到降温或控制火势蔓延的目的。
(5)多层楼着火逃生法。如果多层楼着火,因楼梯的烟气火势特别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水溜子、雨蓬逃生,也可采用绳索、消防水带,也可用床单撕成条连接代替,但一端要紧拴在牢固采暖系统的管道或散热气片的钩子上(暖气片的钩子)及门窗或其它重物上,再顺着绳索滑下。
(6)被迫跳楼逃生法。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威胁严重,被迫跳楼时,低层楼可采用此方法逃生,但首先向地面上抛下一些厚棉被、沙发垫子,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落地。
3、火场求救方法当发生火灾时,可在窗口、阳台、阴台、房顶、屋顶或避难层处,向外大声呼叫,敲打金属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