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2017-05-18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和省“五严”规定的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

春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美的能力。

学习重点: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一) 知识准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朱自清有著作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二) 预习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查工具书理解不能理解的字词。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酝酿( ) 抖擞( ) 应和( ) 嘹亮( )

稀疏( ) 安巢( ) 撑伞( ) 黄晕( )

2.《春》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字_______。现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清新而真挚,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

朗润:

酝酿:

繁花:

赶趟儿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二、 合作探究

(一) 学始于疑

文中描绘了几幅动人的春天画面?

(二) 质疑探究

探究点1:课文主要内容

问题1: 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问题2:文中描绘了那几幅动人的春天画面?请给他们分别加上小标题。

探究点2:春草图(朗读第3段)

问题1: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

问题2:“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嫩嫩地,绿绿的”本该放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问题3:本段突出了春草的那些特征?本段除了描写春草外,还描写了草地上人的活动,这样写有何用意?

三、 达标测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美的能力。

学习重点: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解释比喻,及其作用。

(二)预习指导

1.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2.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三)预习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2.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为什么各自成段?顺序能否颠倒?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有着怎样一份独特的情感?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1:春花图(第4段)

问题1:“赶趟儿”一词有何表达效果?“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这三个分句的顺序可否互换?为什么?

问题2:面对春花,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这个联想有何作用?如果把“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像眼睛,像星星”这两个比喻有何妙处?能否只用一个?

问题3:作者写春花图运用了什么写景顺序?

探究点2:春风图(第5段)

问题1: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什么意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问题2:本段作者调动了哪些种感官来写春风?突出了春风的哪些特征?

问题3:作者写春风时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生动传神,请你为春草、春雨、春花分别配上一句古诗。

探究点3:春雨图(第6段)

问题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语句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中的“薄烟”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问题2:下列加点字有何作用。

密密地斜织着。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问题3:本段描写春雨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三、达标测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三)

济南的冬天(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通过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理解比拟,了解比拟的作用?

(二)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重要作品及济南的地理特点。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南( ) 镶( ) 水藻( ) 贮蓄( )

发髻( ) 澄清( ) 着落( ) 看护( )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二、 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怎样介绍的?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1:整体感知

问题1: 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温情的?

问题2: 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探究点2:第三段(齐声诵读)

问题1: 全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全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问题2: 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有哪些?文中的哪些动词用得好,请举例说明。文中的哪些色彩词用得好,请举例说明。

问题3: 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探究点3:练笔

问题1: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练笔,写出你对家乡冬天的真实感受。

三、 达标测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通过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指导

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二)预习检测

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全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1: 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领悟思想感情。

问题1: 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问题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探究点2:遣词造句。

问题1: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问题2: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探究点3: 对比阅读。

问题1: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问题2: 修改课外练笔《家乡的冬天》,学习通过比喻、拟人写景的手法,通过几幅图景展示家乡冬天的特点。

三、达标测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