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1复习提纲

2017-05-16

高一政治的复习,需要制定一份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将复习的重点和略点及复习时间的多少进行了安排,对大家的复习有个指导的作用,不至于复习的时候没有方向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供大家阅读。

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一、生活与消费

考点1 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P4——P5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2)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

考点2 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P5——P7

1.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4.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考点3 纸币的含义与纸币流通规律P7——P8

1.纸币的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3.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4.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货紧缩: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比较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

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实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原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

①大力发展生产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③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

①扩大内需(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

②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

③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考点4 信用卡的功能 P9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考点5 外汇和汇率 P10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汇率的表示方法: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多少人民币。外汇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本币汇率跌落,本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外币贬值,本币汇率升高,本币升值。)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的利:(1)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2)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3)人民币升值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4)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

人民币升值的弊:(1)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2)人民币升值使得外商在中国市场购买商品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3)人民币升值将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4)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考点6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P25

1.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如何看待金钱)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从职能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如何获得金钱)

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3.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意义

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考点7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P11——P12

影响价格直接因素—供求关系. 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价值.

1.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是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2.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关系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考点8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P12——P13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考点9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P13

1.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个别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无关,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少,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小,则处于不利地位。反之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大,则处于有利地位。这是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考点10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P13——P14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获利。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引起个别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总量增加,则会使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从另一个角度看,降低成本,利润增加。因此,企业必然要竞相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考点1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P14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量基本相符,而不是指每次的价格与价值相等。)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12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P15——P16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价格变动与消费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2)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也有影响。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考点13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P17——P18

1.影响消费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2.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③居民消费水平受人们收入差距的影响。——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

(2)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3)影响消费的因素还有:商品自身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和保养;人们的消费心理等。

3.提高人们消费水平,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考点14 消费类型 P18

1.最常见的:钱货两清,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2.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15 恩格尔系数 P19

1.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2.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恩格尔系数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3.影响消费的因素就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

考点16 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P20——P21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健康的从众心理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健康的从众心理会误导经济的良性发展。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消费行为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考点17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P21——P22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既要反对超前消费,又要反对抑制消费。(贷款消费不等同于超前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含义: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可概括为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生。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考点18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P28-29

1.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考点19 大力发展生产力 P30-31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决定消费。

(2)意义: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1)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发展生产力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考点20 公有制为主体 P31-33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3.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4.如何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

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考点21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P33-35

1.我国目前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个体经济的作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

(2)私营经济的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3)外资经济的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2)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怎么做: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考点22 企业的含义 P36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考点23 公司的含义和我国法定公司的形式 P36-39

1.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2.我国法定公司的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比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发起人数量

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应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股东对公司

承担的责任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的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注册资本限制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股东均负有限责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一般有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考点24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P39-41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除上述三点外,还可以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加强企业领导队伍建设,提高决策者的素质等方面回答。

考点25 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P41-42

1.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2.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26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P42-43

1.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什么?

①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就业信息不畅通。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2)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劳动者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考点27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P44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2)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国家: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就业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劳动者: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考点28 储蓄存款的含义、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 P45

1.储蓄存款: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2.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考点29 我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 P46-47

1.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1)存款业务(基础业务);(2)贷款业务(主体业务,营利的主要来源);(3)结算业务。

考点30 储蓄、股票、债券、商业保险四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P45-51

1.储蓄——便捷的投资。 可以获得利息。存在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是一种综合权利。

股票投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二是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意义:股票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债券——稳健的投资。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种类

发行主体

风险状况

收益情况

流通性能

国债

国家

风险最小(以国家信誉和税收收入作为担保

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但低于其它债券

最强

金融

债券

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风险较小,安全系数介于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之间

高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

较强

企业

债券

企业

风险大(以自身经营利润为还本付息的保证)

利率高于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

最差

4.保险——规避风险的途径。

保险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保险分为两类:①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

保险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债券

股票

性质

债务证据,限期偿还

入股凭证

受益权

定期收取利息,不承担经营风险

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

偿还方式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股金不能退,只能出卖股票

共同点

①都是有价证券;②都是投资的手段③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5.家庭投资的原则:

第一,既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

第二,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

第三,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第四,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三、 收入与分配

考点31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客观必然性)P58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1.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根本原因)

2.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考点3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P58-59

1.内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地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作用(意义)P59(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2)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特别提醒: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考点33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P59-60

1.如何判断个人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原则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表现形式:国有、集体企业(或明显公有性质企业)中工人工资、奖金、津贴。农民土地承包收入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适用于个体经济。个体劳动者的经营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动要素:私营、外资企业雇佣的劳动者劳动报酬

按管理要素:企业聘用高管的报酬

按技术要素:科技人员技术转让和技术使用(包括技术作价入股)的收入。

按土地要素:地租和房租的收入

按资本要素:私营、外资企业的投资经营利润收入;居民投资所得股息、红利、利息等的收入

按知识要素:信息费、稿酬等。

2.为什么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重要性、意义)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3)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考点34 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意义及措施P60-62

1.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实现的途径(实现收入公平的举措):

(1)生产决定分配,其根本途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税收调节过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特别提醒:本题应与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发挥消费的反作用结合起来思考)

考点35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62-63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利用程度。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3)公平和效率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

3.为什么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特别提醒: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的观点要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思考)

考点36 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P66

1.财政的含义: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P64

2.财政收入的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3.财政收入的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国企税后利润、分红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

考点37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P66-67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主要是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分配政策应该是: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P67

考点38 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P67

1.财政支出的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支出的种类(按具体用途分):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特别提醒:此知识点对回答如何发挥财政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特别重要,应与财政的作用结合复习)

考点39 财政收支关系P68

1.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就是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特别提醒:形成财政赤字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要具体分析)

3.财政盈余: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考点40 财政的作用 P65——P66

1.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特殊行业和地区的资源配置)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特别提醒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起作用)

考点41 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P68——69

1. 含义:人们习惯将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 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 、固定性(特别提醒:固定性并不是一成不变)

3.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42 个人所得税P70

1.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征税对象是个人所得)

2.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特别提醒:征税对象和纳税人不同)

3.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收入越高,税率越高;收入越低,税率越低。

4.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特别提醒:调高个税起征点不一定会使整个税收收入减少,因为税收的增减还与依法征收力度、公民的纳税意识、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也不一定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因为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影响性因素是多样的)

考点43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P71

1.公民为什么要履行依法纳税的基本义务?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3)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骗税的主要特点是骗取国家的税收优惠)

3.纳税人意识:增强依法纳税的义务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44 市场经济的含义 书79页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是计划(国家宏观调控 看得见的手)和市场(价值规律 看不见的手)。价格、供求、竞争是三大市场机制。

考点45 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书79、81页

1.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1)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2)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市场不能调节,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盲目性(决策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等固有的弊端。(3)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①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考点46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书79、80页

1.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1)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发展。(3)维护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4)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规范市场秩序措施: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市场规则的形式是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考点4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书82、83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2)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48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书83、84页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4)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材料可能要展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材料可能要展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宏观调控的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为应对通货膨胀,国家通常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应对通货紧缩,国家通常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3)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4)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考点4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书85-87页

1.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考点5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书87-88页

1.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回答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性等,这一点要展开)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考点51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书88-90页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考点52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书91、92页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1)生产全球化的含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贸易全球化的含义: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

(3)资本全球化的含义: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考点53 跨国公司的作用 书93页

跨国公司的作用:(1)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考点54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书94页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3.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4.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考点55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书95页

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世界贸易组织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考点56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书96—98页

1.对外开放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为什么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适当展开)。(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结可适当展开)。(3)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适当展开)(4)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要求。(料可适当展开)

3.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材料可适当展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材料可适当展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材料可适当展开)

(2)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3)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