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工作论文

2017-06-07

培训是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提升其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培训模式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社区教育工作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教育工作论文篇一

《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模式初探》

摘要:培训是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提升其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培训模式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应遵循“学员为本”取向、注重“因需施教”原则、注重“反思性思维”培养、注重参训者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以此探讨四类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模式,以期能为社区教育后续研究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模式;价值取向

一、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仍处于成长探索时期。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独具区域特色、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社区教育,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综合性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由于社区教育学科尚未列入《学科分类和代码》国家标准,因此,社区教育工作者目前还没有官方的统称。本文中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泛指以社区教育为个人职业的,统筹规划区域性社区教育发展的组织机构的领导者或管理专员(未涉及从事于社区教育具体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市、区政府(含街道、乡镇)主管或分管社区教育的教育行政工作者,社区学院(大学)和社区学校等教育实体分管社区教育的院长(校长)和各级工作者,中小学、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分管社区教育的校长和专业工作者,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单位和社团主管或分管社区教育的职能工作者等。本文所言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是指全部职责或主要职责是从事社区教育管理的“专职”工作者。

我国社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保障的提供,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社区服务指南》的规定,社区专职教育人员的基本要求有:(1)热爱社区教育,具有良好的品质,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吃苦精神;(2)较好掌握社区教育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包括社区理论、社区教育学、社区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3)具有较强的社区教育基本能力,包括教育教学组织、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开发、社会沟通与协调、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4)需经过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岗位培训,持有上岗证书或相当的专业证书。概言之,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必备的基础理论、管理知识和社区教育专业知识,以适应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然而,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多数社区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品质;近40%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和65%的社区教育兼职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超过1/3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和近50%的兼职人员从事(参与)社区教育工作时间不足3年,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良莠不齐,年龄偏大,理论水平偏低,业务能力差,已成为制约社区事业发展的瓶颈,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在社区一线从事服务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管理和发展。在我国,由于社区教育是新生事物,后备专业人才匮乏,导致社区教育人力资源极为稀少。换言之,随着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社区管理的规范化、智能化和科学化,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能够熟练掌握先进的科学管理工具,而这些均可通过再教育培训完成。因此,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尤为必要,探讨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价值取向及模式极为迫切。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的价值遵循

在社区教育大发展,社区教育理论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唯有建立起以培训能力为核心、以社区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培训模式,才能适应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新形势的需要。结合我国社区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当前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模式的探索应围绕如下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

(一)注重“学员为本”取向

“学员为本”要求培训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训活动设计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

调查发现,社区教育工作者已具备了相当层次的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丰富的阅历,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自主能力。这就要求突破传统意义上“教师中心”范式,转向“学员中心”,在具体的培训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尊重、发挥参训者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关系。在教与学互动上,培训中参训者和培训者兼有多种身份。培训者既是教员,也是组织者、激励者、促进者和服务者。参训者既是学习者,也是设计者、参与者和接受者。培训者和参训者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对话式的,是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培训是双方经验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这应该是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第一价值取向。

(二)注重“因需施教”原则

“因需施教”的“需”包括两个方面: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这两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培训实施中应最大限度地掌握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多样需求,跟踪其工作实务,以促进个性发展。同时,将满足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参训者自我的需要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具体而言,社区教育之“因需施教”的“需”包括:了解有关社区教育改革的最新精神;了解社区教育管理队伍的需要、意愿以及他们参加培训的态度;了解他们在日常社区教育管理工作中性质与特点;了解先进社区教育的实践;了解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因需施教”要求根据多方面的综合性需求来开展培训教学活动,也就是要求将组织需要、事业需要和个人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应该结合参训者“表面需求”和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综合考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尤其处理好一般需求和优势需求的关系,共性(组织)需求与个性需求的关系等,从而满足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调动其积极性,以促使培训目的达成。从社区教育工作者多层次、多类型的现状出发,着眼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加快我国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三)注重“反思性思维”培养

“成长=经验+反思”,是美国著名心理学波斯纳提出的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公式。鉴于反思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中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关能够促进反思策略的培训、反思能力的培养、反思方法的探索日益为人力资源培训研究者所青睐。“反思性”主张者力图为人的成长与发展培育起“反思”意识,通过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建构,从而获得包括专业在内的全面个性的持续成长。

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意识,使他们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仅要求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更要求在培训中练就他们的反思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反思。诚

然,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摆脱传统意义上知识灌输式的培养方式,而采取一些全新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研究成果的教学技术与方法。

(四)注重参训者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的问题。其意在于能力发展是任何学习活动的主题,注重知识创新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发展性的培训,因为它着眼于对工作者个人素质的提升和角色价值的开发与拓展。这种可持续发展取向,既是社区教育工作者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客观要求。针对社区教育事业发展和社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需求,培训工作要从实现社区教育工作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优化配置培训资源,加强培训管理机制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全面协调、整体推进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上述四个培训价值取向出发,当前需要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模式进行理性思考,认真分析与研究适合我国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培训模式,扬长避短,确保培训工作的高质量运行,构建能满足社区教育工作者成长与发展需求的培训模式。

三、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模式的理论探索

培训模式服务于培训目标,不同培训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样,不同的培训模式对培训资源有不同的要求。培训模式既是培训理论的具体化,又是培训实践的概括,丰富的培训模式有助于高效地达成培训目的。因此,培训模式的应用具有条件性。

(一)“知识本位”接受模式

该模式在基础教育的师资培训中应用极为广泛,其价值取向源于理论至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需求。一般而言,“知识本位”接受模式的构建路径以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背景分析和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需求分析为基础,确立培训目标,根据目标组织核心培训课程,整合和聘请优质的师资资源,实施培训活动。

这种培训模有助于理论素质亟待提升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群体快速地掌握社区教育专业知识和管理科学基本理论,掌握社区教育工作运行工序。鉴于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水平,此模式较为适合刚到岗的和已在岗但理论知识缺乏的工作者,使其达到任职要求。但是,这种模式不但由于纯理论过强,使参训者相对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也由于与日常工作实情实景相距较远,而对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作用有限。笔者认为,这种培训模式在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不宜占主导地位,但仍可与其他培训模式交叉使用,以发挥其高效传递知识、信息之功能。

(二)“案例中心”研讨模式

该培训模式注重参训者的参与性,着眼于提高参训者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复杂情景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构建的路径为:社区教育工作现状分析,确立培训目标,围绕目标精选培训案例,组织实施培训活动。

这种培训模式较为适合于在实际工作中遭遇困惑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群体,例如社区教育业务管理者。该模式关注在问题情景中获取知识、获取知识与知识应用的协调以及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性,唤醒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培训模式优质的案例的选择极为重要,同时,案例本身蕴涵问题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对培训师资水平要求甚高,普通培训者往往无力驾驭研讨活动。笔者认为,案例培训模式能够快速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配备一定条件方可广泛使用,当前宜与其他培训模式穿插使用。总之,以案例为中心的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案例的选择及案例的系统研究为实施该培训模式的关键所在。

(三)“课题研究”研修模式

较前两者而言,此模式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着眼于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与业务工作能力。研修模式的构建路径为:围绕培训目标,从培训的针对性出发划分培训层次,从培训的需求和实用性出发设计课程,从培训的有效性出发选择培训方式,从参训者的主体性出发确定学习方式,以研究为主线,以参训者为主体,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达到参训者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协同,从而共同成长。

由于该培训模式的关键是课题的开发与研究,即要求培训者和参训者善于挖掘课题,以课题研修带动培训效果,继而促进组织与个体发展,因此,实施好“课题研究”模式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培训者是主持者、策划者而非主讲者,在课题选择和研究中给参训者以有效指导,注重引导参训者独立思考、主动探究;(2)对参训者的课题论文写作严格要求,避免流于形式;(3)把握培训中三个基本要素:信息、思路、观念。课题研究培训中需要提供大量新的有效信息,需要多角度分析问题,转变参训者观念,提高参训者能力。“课题研究”无疑将将成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助推剂,但该模式费时费力,目前仅能在少数培训中组织实施。

(四)“诊断式”培训模式

该模式是四种培训模式中极为理想化的模式,它倡导实践导向,注重组织发展,着眼于在提高社区教育机构(社区学院、社区大学等)整体办学水平的过程中,提升参训者的专业素养,其构建路径为:立足组织办学现状,组织专家现场诊断,针对主要问题,共同研究,寻找对策,制定改进方案,在实施改进方案的过程中提升参训者的专业素养,促进组织的主动发展。可见,此种培训模式以培训促进组织发展,在培训中寻找组织发展的新方向,即现场诊断一制定组织发展规划一分析组织发展主要问题一制定解决问题方案一跟踪指导一组织工作持续改进一达到发展规划的目标。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结合遇到的问题组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与个别指导,使培训持续支持组织的工作推进。诚然,这是一种对培训者、培训机构要求甚高的培训模式,但对于一些社区教育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和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社区教育机构而言,结合自身优势有的放矢运用该培训模式是可能的。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教育处于起步、开拓阶段,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工作也处于尝试、摸索过程中,在组织培训工作中我们唯有大胆创新,认真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运用多种培训模式中能快速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诚然,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没有最优模式,上述四类培训模式各有独自的优势及局限性。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要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的特点,对培训模式进行选择和优化,以提高培训的效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社区教育工作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