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公德的思修论文

2017-06-16

社会公共道德是要求全体公民一致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社会公德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社会公德的思修论文篇一

《中外社会公德建设的比较分析》

【摘要】由于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等原因,我国社会公德缺失。因此,研究借鉴国外社会公德建设的有益经验,审视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对于我们加强我国社会公德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公德;中外;比较

社会公德建设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等原因,各国在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自己国家的特点,存在教育、实效等方面的差异。所以研究各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对于民族传统的教育非常重视。比如说在英国,人们非常重视名誉和诚信,非常看重人的品德。他们总是很自觉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表现出特有“绅士”风度。在瑞士,公德教育也很受重视。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大多数人都认为子女只要能遵纪守法就行了,不希望有什么更高的成就,只希望孩子知法守法、善良正直。瑞士人的公德意识大多数通过从小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来获得,而不是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约束,这样就实现了公德意识的自律自觉。许多外国游客到瑞士旅游,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瑞士很干净、整洁,游客们往往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一个国家社会公德的鲜明写照。德国人十分自觉地注重公共卫生,这既有法制规定的约束,更是从小家庭、学校教育和熏陶的结果。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定中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各级学校的教育中,要求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要降低自己的需求以有利于社会、维护令人舒适的雅致的环境和成为与社会和谐相处和有责任感的人。

在东方国家,也有很多国家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较高的公德意识,这也得益于教育。新加坡人认为,孩子的是非标准来源于家庭和老师。并且新加坡从小学就开设了道德课程,编制了统一的道德课程教材,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准则有了明确的规定,并且纳入毕业考试的项目之中,有些教育甚至是强制式的。被称为“东方礼仪之国”的韩国,他们在公德建设上则是更加注重把礼节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学校通过每周一学时的礼仪课让学生懂得和接受个人礼节、社会礼节、家庭礼节、学校礼节、国家礼节等。

我国对社会公德的教育往往注重形式,成效往往不显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公德的教育。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的公德的培养。即使进行公德教育,也是以理论灌输为主,从而忽视学生日常公德的养成,且成效甚微。也使学生知识技能和伦理素养的出现严重失调。高知识技能和低公德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社会公德教育的缺失,造成了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算遵守社会公德,往往恶习形成后,积重难返。

二、法制约束力上的差异

国外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这既有教育因素,也是严格法律制度的结果。在法律强制的作用下,把人的行为约束在允许的框架之中,起到警示和惩戒的作用。从德国自觉购票乘车就可见一斑,在德国的车厢内张贴着警示告示,逃票者将罚款30欧元,并实行抽查制。如果被查到逃票,这些不良记录将会载入个人诚信档案中,影响个人的前途。另外,欧美等国在治理社会公德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官员的约束。他们通过公务员法规和相应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和监督公务员依法行政、以德行政。新加坡法治严格时众所周知的,在法制建设上,小到个人行为,大到公共卫生,都有严格的规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人们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也能够对其他人起到监督和劝诫作用。其效用非常明显。他们立法完备,对违法犯罪者的处罚非常严厉。罚款是除了死刑和其他各种刑罚外的主要手段,而且罚款数额很大。对那些罪大恶极但是不至于判死刑的罪犯施以残酷的鞭刑。这种通过法律强化道德的做法,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的作用。这也是值得我们国家借鉴的。

三、社会公德在实践教育方面的差异

西方国家特别重视实现社会公德和实践教育的统一。为了增强年轻人的社会公德意识,经常组织青年人参加一些公共性服务,比如为一些残障人员和老年人以及社区、教堂等服务性活动。以此来增强年轻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公德意识,把社会公德理论和社会公德实践统一起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活动还会有一定的财政支持,这对于活动的持续进行也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相反,我们国家对于一些公益性实践活动往往重视不够,或者带有行政色彩,运动看着搞得很好,形式主义严重,并且缺乏持续性和实效性。而社会上的“学雷锋”等教育活动也只是一阵风,没有形成长期的公德实践机制。

四、结语

公民公德建设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决定着民族的兴亡盛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社会公德水准决定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一个国家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比如现在的德国人的遵纪守法、讲究秩序和清洁的优点历经了至少三百年的时间才养成。对于公德建设必须把它放到重要工作日程中,而且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小抓起。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大力推动公德建设的进程。当然,一个社会的公德风尚也和这个社会的传统文化、公德理念、经济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正如梁启超所言:“道德之为物,由于天然者半,由于人事者亦半”。因此,寄希望通过一两次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影响或少数优秀人物的感召来改变目前公德缺失现状,这不仅是脱离了客观实际而且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机会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J].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2] 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J].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3] 罗国杰.高校道德教育与“以德治教”[J].中国高等教育,2001(23).

[4] 黄文远.浅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育途径[J].航海教育研究,1998(4).

作者简介:庞凌霄(1971- ),男,吉林农安人,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