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术论文集
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心理问题,它对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深刻影响。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学术论文集,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教师学术论文集篇一
论教师工作态度
摘要: 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心理问题,它对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深刻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因此,分析影响教师工作态度的因素对于指导教师积极工作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 工作态度职业态度教师工作态度
一、教师工作态度及其相关概念
1.工作态度的概念
工作态度是一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包括工作满意度(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是对自己的工作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或情绪体验,一般而言对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对工作持积极的态度)、工作投入度(在工作中深入的程度,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以及把工作视为整个工作的核心部分的程度)和组织忠诚度(认同组织,并愿意继续积极参与其中的程度)。
2.教师工作态度的含义
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心理问题,它对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深刻影响。教师具有何种态度,将会影响到他对待周围的人或事和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对于学校的工作,持积极态度的教师一般会做出积极的反应,而持消极态度的教师则可能产生拖延甚至对抗的反应。
3.教师工作态度的相关因素
在教师态度上,认知因素是指教师对学校工作中的人、事或各项活动的看法和评价,它与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有关。情感因素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体验。这主要表现为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排斥、喜欢与厌恶等。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上述构成态度的三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核心和纽带,意向是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产生的行为准备状态。
二、教师的工作态度关联方面
1.教师的专业态度
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指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潜伏动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工作效能。可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面临的工作环境,基本上是经由教师的专业态度而影响教师的专业活动的。
(1)理想的专业态度。
①理想的专业态度必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工作效能。
教师的专业工作主要有教学和科研两部分,所以,教师的专业工作效能包括教学工作效能和科研工作效能两个方面。首先,科研工作效能主要通过科研成果的质与量反映出来。科研成果的质与量,一方面取决于科研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素质。其次,教学工作效能是通过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吸引力表现出来的。
②理想的专业态度必须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不仅是人的生命质量的基本前提,还是进行持久有效的专业工作的基本保障。所以,理想的专业态度必须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适度的积极态度才能最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2)引导教师发展适度积极的专业态度,必须从内导外控两个方面着手。
①内导:着重在教师内在因素方面用力。
内导主要包括引导教师自身树立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教师的职业境界包括角色层次、责任层次、良心层次、幸福层次四个层次。
②外控:着重在外在的教师管理方面用力。
外控主要包括控制教师的工作压力、建立学校组织与教师个人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两方面。
2.教师的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或教师劳动态度。它包括教师对其职业的艰巨性、崇高与神圣的特性正确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对这一工作是否喜爱,进而表现出是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教书,是否爱敬业爱岗等。
(1)教师的职业态度模式。
它由教师职业价值认知、情感反映和行为倾向组成。教师职业价值认知是形成教师职业态度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其职业价值的认知决定了情感反映,进而影响其职业行为的方向、方式和结果。了解教师对职业价值认知的状况,也就等于找到了了解教师职业态度的钥匙。
①教师职业价值认知模式。
教师职业价值认知是指教师(主体)在其职业(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对其(主体)需求满足程度的基础上,对其职业(客体)的一种主观评价。
②情感反映模式。
情感作为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是人脑对于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事物(相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它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情感对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
③行为倾向模式。
教师的行为倾向是教师个体对职业对象以何种态度行动的倾向。职业态度的三个模式成分一般来说是协调的,当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2)影响教师职业态度的因素。
①自我因素。
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抱负、价值观、自我期望等。职业态度的自我因素与职业发展过程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②职业因素。
包括职业市场的需求、职业的薪水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等。就理想而言,兴趣、期望、抱负应该是个人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但是,事实上,却必须同时兼顾自我能力,以及外在的社会环境、职业市场动态等。
③家庭因素。
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期望、家庭背景等因素。
④社会因素。
包括同事关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等因素。
三、教师应该强化的五种工作态度
1.以学生为工作中心
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从各方面体现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2.进行团队合作
新课程的综合化,需要教师与周围其他教师在学科间以更平等的方式进行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合作,借助团体的力量推动课程改革的成功。教师除了与同事间的合作之外,还应注意与教研人员的合作,以及与家长、社区的合作。
3.全身心投入工作
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主动接受新知识,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领域,坚持主动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4.创新教学科研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持续动态发展的学生个体,因而不可能找到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必然永远充满着未知因素、充满着变化,因此,教师就需要有不断研究的态度,在教学中获取创新。
5.坚持终身学习
原有对教师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课程“教师知识权威地位的丧失”的事实。如不进行知识的更新,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教师的传授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不断研究、反思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课程改革需求。
四、教师的工作态度对教师个体产生的影响
1.态度影响教师的学习与工作效率
主动积极的态度容易激发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与教师个体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易被吸收、同化和记忆;反之,教师的消极态度会使他们对学习和工作产生厌烦与厌恶的情绪体验,导致学习、工作的热情与效率的降低。
2.态度影响教师的社会性认知及判断
态度一旦形成,就容易使教师产生一种较稳定的认识、情感体验和带倾向性的反应。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的态度会对教师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反过来,态度的这一特性又容易使人产生心理反应的惰性,即对人和事产生僵化、刻板的看法甚至成见。
3.态度影响教师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交往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对学校、对同事和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状况。一般而言,对人持诚实、热情、友好的态度,他就会和别人和睦相处。相反,如果对人持虚伪、冷漠的态度,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态度对教师个体的影响也间接地影响到学校管理活动。
五、教师工作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若干策略
教师工作态度的结构复杂,影响教师工作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繁多。因此,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要想顺利地形成有利于学校和教师个体发展的正确态度,改变教师的不正确态度,管理者必须深入教师群体之中,通过对教师的外在行为分析准确判断其态度性质,从影响态度形成转变的要素入手,对态度的构成成分施加影响,从而使教师的工作态度得以优化。
1.坚持循序渐进策略
学校管理者要利用过程因素对教师逐步提出要求,即在教师原有工作态度和要形成的新的工作态度之间设置若干“台阶”,以减缓态度转变的难度。
2.运用说服策略
这一策略是指管理者与教师直接对话,通过合理的阐述使教师取得应有的了解,弄清是非利弊,最终从内心信服说服者的意见,从而改变态度。说服策略的实施要注意说服者必须具备威信且充分尊重教师。
3.遵循潜移默化策略
学校管理者不直接对教师提出要求,而是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使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自觉地改变其原有工作态度。潜移默化策略避免了粗暴、直接的强制,而代之以间接、温和的暗示,因而就更容易被教师所接受。
4.强化团体规范策略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仅靠潜移默化有时并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这种策略需要被转变的教师具备较高的敏感和自觉。这时可以利用团体规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工作态度。团体规范是制约集体成员态度和行为的准则,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参考文献:
[1]韩智.教师的职业态度与教育行为相关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报,2006,23(6):125.
[2]曹春贵.浅论教师的教学态度及其影响力[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1:47.
[3]朱晓凤.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三个转变与五种工作态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10):24.
[4]赵碧玫.论教师的职业态度[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4):58.
[5]金顺明.教师的专业态度[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44.
教师学术论文集篇二
教师引线,学生穿针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将知识点的产生、发展、应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点的关联等组成一条明确的路线,使学生通过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在老师的精讲点拨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将数学知识“穿针”在一起,形成数学解题通法和数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引线 穿针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育教学中如何真正地落实这一教学要求,是教育行政主管和一线教师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在具体教学中,针对我校实际及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具体情况,尝试“教师引线,学生穿针”的教学方法,课堂效果良好。
一、教师引线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知识和问题适时、适法地有序导出,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范围和思维路线,力求在短暂的45分钟课堂内,使学生快速地浮现数学表象、产生数学直觉、展开数学想象、探求逻辑证明,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1.何为线。教师引的“线”,本文指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学习内容、思维方式等。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内容按其产生的背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知识点的关联情况,引出一条针对学生学习的方法线,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开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例如,我在对“函数”进行章节复习时,首先使学生明确初高中数学教材中对函数这一概念定义的区别与联系、函数对应与映射对应的区别与联系,然后在了解函数的三种不同表示方式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函数的有关性质,就轻松得多了,就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开展数学思维和数学建构方面的训练。
2.如何引。“教无定法”,如何设计最佳的教法、学法,因时代、环境而异,因不同学生而异,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教师需认真研究教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本质,以问题或问题串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一切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等都是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我们通过问题,可以去建构数学、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所提出的假设或猜想,去验证假设或修正猜想,形成数学表述,建立求解方法或数学理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函数定义域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函数的定义域?
(2)我们已学过的代数式有哪些类型?
(3)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代数式无意义,什么样的代数式无实数意义?
然后让全体学生自学教材,在课本中,学生首先找到“定义域”的概念叙述。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去质疑。依据三个问题的有机串联,采用师生互问互答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探索在“大问题”中还包含哪些“小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入问题的核心,使学生最终明白:“学数学就是为了要解决问题。”
3.何时引。一般情况下,在开始上课后,应立刻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学地位及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交流。在指导学生解题方面,可安排在课中。对一些教学重难点的学习,也可安排在临近下课的前几分钟,给予适时精讲、恰当点拨,这样可指导学生学解题。例如,在一次习题课上,我曾讲评过这样一道习题:“已知:二次函数f(x)=x2-2(a-1)x+5在区间(-2,5)上是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这是一道较容易的题,大多数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均得到正确答案。我在处理这一题时,首先在黑板上画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中间画一条直线表示其对称轴x=a-1;然后用手势将已知区间(-2,5)从左到右逐渐“平移”到(a-1,+∞)的范围内。说:“让不应该动的区间动起来,让应该动的函数图像不动。”这样,一图示、一手势、一句话,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式题:“已知:二次函数f(x)=2x2-4x+1在区间上(a,a+2)单调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问:“谁动谁不动?”“动和不动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在解题后,给同学一点提示,可开启他们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对数学愉悦学习的心理。
二、学生穿针
教育的大目标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中介,是人的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数学的最大价值是发展人的思维,使人们变得聪明,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指导学生“穿针”。爱因斯坦曾说:“知识是会忘记的,留下来的是教育。”
指导学生穿针,即为指导学生将同类或不同类的若干知识点撮合到一起,形成知识链条或知识体系,尤其在综合应用时,应避免墨守成规,要展开想象的空间。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引线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技能的穿针能力。
例如,已知:α,β是三次函数f(x)=x+ax+2bx的两个极值点,且α∈(0,1),β∈(1,2),a,b∈R,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
(1)求导:f(x)′=x+ax+2b.
(2)依题意知:α,β是方程x+ax+2b=0的两个根.
(3)方程转化为函数:h(x)=x+ax+2b的两个零点α∈(0,1),β∈(1,2).
(4)依函数h(x)建立不等式组:h(0)=2b>0h(1)=1+a+2b<0h(2)=4+2a+2b>0.
(5)明确的几何意义:定点(1,2)与可行域内动点(a,b)连线的斜率.
指导学生按照以上方法、步骤,学会分析、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综合知识点的整合应用及解题设计;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学会自己穿针。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穿针,要求教师对高中数学的整体结构要把握得当,课堂教学能做到有效性;能揭示数学的本质,抓住数学的核心;理清数学过程的主线,注重教学运用的设计;着重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建构数学新概念、数学思想新方法,教师的引线要做到明明白白。对学生,既要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培养抽象思维、开启发散思维,又要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交流、沟通。这样,学生才能将老师的引线准确地穿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