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

2017-06-01

摄影语言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精确还原被摄对象的细节,来达到真实、形象、感性与直觉的画面表达效果,属于平面视觉语言范畴。下面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析一下摄影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摄影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摄影语言究竟是怎样一种语言?

学者们普遍认为,摄影语言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精确还原被摄对象的细节,来达到真实、形象、感性与直觉的画面表达效果,属于平面视觉语言范畴。语言的存在价值在于表达,所有的语言都具有沟通信息与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摄影自然也不例外,其最大的能耐就是写真纪实,但由于受到人眼对可见光感知范围的局限,摄影主要记录的是人眼所能感知到的可见光波段的物质世界样貌,借助光学科技手段也能记录到红外线与紫外线下被摄物质所呈现的影像。当然,其视角范围的灵活变化、光圈所造成的景深虚实变化与快门凝聚动态或长时间曝光所形成的特殊视觉效果,仍然是人眼视觉的感知所不能比及的,所以说摄影是人眼视觉的延伸与拓宽。

起初,摄影语言源自于传统写实性绘画的语言,因为它与绘画本身就有难以切割的亲缘关系,从早期的“绘画主义摄影”(也称“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和“印象画派”盛行之时的“画意摄影”等摄影流派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事实的存在。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摄影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独立的优势,无论是取景的灵活性方面,还是其成像细节的表现上,还是各种镜头焦距对人眼感受的超越上,还是高速快门对动作的凝聚上,还是大光圈或慢门所造成的影像虚实变化上,摄影自己开始拥有了完全不同于绘画的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在整个摄影发展史中,从开始的隶属于绘画艺术、模仿绘画艺术,到后来的从绘画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彻头彻尾的独立艺术样式,由于科学技术仍旧处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之中,摄影表现的潜力、其语言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仍然是人们所热衷探讨的话题,这也正是摄影魅力之所在─全世界众多摄影爱好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摄影语言仍旧一直是处在不断的生成之中,人们期待并尝试着让摄影所能够呈现的视觉奇迹不断地发生,因此,许多理论家都证实了摄影艺术原本就是一种具有“发生学”意义的艺术,一种处在不断生成之中的艺术,显而易见,摄影语言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开放性质的语言体系。

在摄影艺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摄影语言生成的一系列创作理念中,还有其创造性、挑战性、冒险性、破坏性和解构性等。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摄影之境,也从针对现实生活的“拍境”飞快地进入了按照现实逻辑进行主观改造的“造境”,甚至完全是凭感觉印象无中生有的“臆境”。摄影语言在生成之中,按照叙事与抒情的不同路线,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画面特点,如摄影语言会自觉地遵循“摄影叙事的逻辑”,这里既有理性冷静的观照方式,也有热情参与的“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来创造视觉形象的方式。前者有著名的“新客观主义”摄影、“堪的派”摄影、有“混乱中构建秩序”,讲究画面“几何学”张力的亨利·卡迪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摄影,也有以混乱与无序来道明现实真相的“非决定性瞬间”摄影,还有以视觉形象的共性类似原则,即“类型学”方式,来表现的“Deadpan”摄影。但不管怎样,摄影语言在其发展的历程上仍然有其稳定的一面,即在某些时间或场合,它能够保持难得的“统一性”,所以这就为我们对摄影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影像实验往往可以向我们打开一扇通向研究摄影语言在自然状态中如何生成与呈现的大门,2013年3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的影像实验展《隐没地》,就充分地证明了摄影语言的自动生成过程。有招数的摄影家与没有任何摄影经验的村民一起拍摄,其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村民的没有经过任何技术与艺术规训的影像,反倒更自在、更显得鲜活,贴近摄影本来的味道,而摄影家们的作品,尽管也不乏优秀之作,但从总体上来看,则更显得拘谨,照片里总也少不了各自的套路痕迹与思维惯性,规矩的框框、规范的动作和成熟的技巧,有时看来并不见得是好事。而我们从中则可以得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启发,那就是:无论你的摄影语言如何丰富,却永远赶不上生活与自然本身的精彩;而生活与自然本身的真实呈现,当即为摄影语言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面对如此丰富而美丽的被摄世界,我们摄影师永远要回到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睁大天真的双眼,去全身心感受这个你尚不能完全理解与把控的大千世界,千万不可以炫耀所谓的经验,以世故老到的做派去示人。对于摄影师来说,我们得有对被摄对象的好奇与对未知世界的敬意,时常将自己的摄影经验与所知所学归零,回到原点,重新从头开始,从生命的本源之中感悟生命,从生活与自然的真实状态中感受摄影语言表达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而对于影像本身来说,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影像,早已变得不再纯粹,它们被套上了各种枷锁,被贴上了各类标签,它们也亟须从樊篱的圈束中,回到本该自由自在的家。

从无语言到有语言,或者说从语言的无意识呈现到被自觉化地运用,这就是摄影语言生成实验所将探究的意义所在,影像中的隐喻、象征和暗示等语言特征,将一一被发现并被赋予合理化的解释,而当这些语言一旦被自觉运用的时候,摄影又将进入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规范语言运用阶段,也就是说,在传统摄影语言消解的同时,新摄影语言生成了。现在,每当我们将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我们有N种的拍摄方案可供选择,也就是说,摄影语言已经丰富到了我们难以选择的程度,而摄影师究竟乐意采取哪一种观看与表达的方式,是“破”是“立”?是“取”是“舍”?是“Take”1,“Make”2,还是“Fake”3?是“古典”,还是“当代”?这就取决于摄影师的整体性思考与对摄影选题的总体把握了。

很显然,摄影语言的贫乏,在今天看来,就等同于思想的贫瘠与艺术的平庸;而摄影语言的丰富,从根本上来说,则离不开视觉教养的这片沃土─人类的视觉表达,本来早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形的(成熟的视觉表达)与无形的(潜在的视觉表达)传统,所谓的视觉创新表达,只不过是将你我心中隐性的潜在表达,成功地加以视觉呈现的缘故。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任何一次艺术创新,其作品内涵与外延所能伸展的生命触角之所及,总也离不了他所热衷与熟悉的领域,而恰恰在这样一个领域里,他必定有所参照、有所继承。要知道,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摄影艺术语言的表达中也是同样不可能存在的。

其实,在这个世上,谁也不比谁更聪明,作为普通人,我们想要变得聪明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地提问、追问和考问,向别人,更要向着自己,直到得到满意答案为止,当然这种追问的思维逻辑必须以语言为基础,而这里的语言,不只是文字语言,也包括了视觉语言中的图像语言,尤其是其中的摄影语言。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在研究中,也在状态里。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简单的问题,只需追问三次以上,就一定会上升到高深的科学与哲学的层面,而离其本质距离的探讨则会越来越接近。

二、摄影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摄影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要想看清摄影语言自身的特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与我们所熟知的其他语言进行一番比较,摄影语言与文字语言、绘画语言、音乐语言必有许多相通之处,甚至它与势态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以及大自然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我们姑且称之为“大自然语言”),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摄影语言与文字语言

摄影和文字,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它们往往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但真正意义上的好照片,则必须是文字语言所不能阐述了,也就是说,必须是超越文字的。反过来说,能以文字语言说清楚的摄影表达,一定是最为平庸的摄影表达。在摄影的表达中,最为普遍的认识就是所谓的“一图胜千言”,的确,摄影画面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是任何文字语言所无法替代的,然而,读图时的“一目了然”,与读文字的十目所及,在深入的程度上,尤其是在思维的品质上,竟然是无法相比拟的。尽管摄影视觉的表达同样能够进入到较为深刻的层面,但是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即便是“读图时代”,大众仍然习惯于几千年来所积续的文字阅读模式与阅读习惯,读图仍旧处于“浅阅读”与“泛阅读”时期,而对于读图能力(尤其是深度读图能力)的有意识培养,则尚未进入到一个全民的积极面对期,也就是说,有关摄影语言方面的视觉教养,在全球范围内,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积累与互动。

摄影语言属于视觉语言中的图像语言,其表达方式必定与文字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同样是传递信息,图像语言在信息的传递速度与单位时间内所传达的信息量方面具有文字语言不可取代的优势,而文字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具体化与准确性方面仍然是图像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但不管怎么说,图形图像语言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尤其是当它们和文字结合在一起时,效果会更加明显,可以说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用镜头去观察和提炼,用胶片或光电传感器去感受与记录,用图像来表达与思考,这正是摄影的工具性或功能性方面最为主要的特点,而事实上摄影的工具性或功能性特点,就决定了摄影的本质与本体语言方面的特异性。

毫无疑问,摄影就其本质来说,当属于文字语言以外的区别于传统绘画的一种融合科技特性的视觉语言,是一种专以视觉信息的记录描述、加工取舍、传达和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工具或手段。诚然,我们利用这种特别的工具或手段,可以自觉地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也可以从事非艺术创作的摄影表达。

文字语言善于较为明确地表达深刻而细微的思想与感受,几千年来几乎一直如此。图像语言则不尽然,人们似乎难以从图像中获得准确而具体的有关创作者的原初想法,尽管我们可以从图像中获得这样或那样的感受,但还是很难还原成原创的意思,只是见仁见智罢了,欣赏者只能凭借着自身的阅历与经验,去推测,去设想,去体验。读图不比读书看文章,强烈的感性刺激往往反倒会妨碍理性的直接参与,结果令欣赏者自动放弃了判断力。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必要的文字说明,如作品标题、创作意图的阐述说明和有关创作者摄影活动的文字介绍等,在图片的表达中仍然不可缺少。

(二)摄影语言与绘画语言

1. 历史的沿革

前文已经提及摄影语言起初源于绘画语言的史实,我们无论从早期的十分类似于绘画的摄影作品中,还是那些从事自觉摄影创作艺术家的画家身份上,都可以断定摄影语言与绘画语言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天然联系。摄影一词的本来含义,也就是利用光线来绘画的意思,所以绘制图画是其出发点。当初由于拍摄照片的技术还不够先进,使用达盖尔摄影法所拍摄的人像照片,与画家们平日里所绘制的小型人物肖像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人们普遍认为照片更真实,就像是人物自己在照镜子时所看到的那样,所以人们又称摄影为“带有记忆的镜子”(达盖尔照片采用抛光的镀银铜板,其表面光洁,很像镜子),即使人老了,这面“镜子里的人”却永远只停留在拍照时的模样上,摄影的迷人之处,则可见一斑(见图1)。

摄影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高艺术摄影”,也称“绘画主义摄影”时期。由于当时的绘画界正处于“拉斐尔前派”时期,摄影创作中自然也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感伤情怀,取材、立意,及其创作手法与绘画类似,大多来自于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与神话故事,离不开“母题”与“原型”。由于受技术的制约,创作者普遍采用多底分开拍摄,然后再采取拼贴合成的方法,来完成较为复杂的整幅摄影作品的创作(图2)。这种创作方式对今天的数字摄影创作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 视觉语言的公共性表达基础

众所周知,金色代表富贵,红色代表暴力,绿色代表和平,蓝色代表宁静,白色代表纯洁,黑色代表哀悼,而所有这些约定俗成的理解,都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上,它们形成了视觉语言表达与欣赏的基本框架结构。

而摄影语言在生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可以供理论研究探讨的规律性现象,某些特定的语言符号具有人类公共认知的共性特质,如大众文化泛滥中所出现的大量特征性语言符号,它们不需要翻译,人们一见便知,如代表爱情的心形符号、代表死亡的十字架、代表红色中国的“Mao”符号、代表危险的骷髅符号等等,这些在大众传播中所广泛使用的图形图像符号,也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在摄影作品中,成为摄影语言的一部分。POP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将“Mao”的符号用到了极致,而西班牙艺术家达利也将自己的胡子升格为大众所认可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艺术符号。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使用那些具有成为共性潜质的符号。

3. 向名画致敬的当代摄影

在当代影像艺术界较为活跃的著名艺术家,如中国的王庆松、史国威、马良、姚璐和桔多淇等,日本的森村泰昌和原久路等,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摄影创作转向了对经典绘画的模仿与挪用上,令影像呈现出似是而非、借古讽今、反讽戏谑、不言而喻,却又具有敏感的时代触觉和略具痛感的穿透力效果(图3)。

由于当代摄影中涌现出大批向经典名画致敬的现象,有些具有较好绘画基础与古典绘画教养的年轻人,他们将绘画里的感觉通过数字摄影的方式提取出来,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摄影创作中来。有的人只是提取了色调的古典意味,有的人挪用了经典绘画中的画面形式(如中国画中的立轴、长卷和扇面),有的人采取古典人物的服装造型,有的人使用原画的人物布局结构,有的人则直接在原画的框架之中作添加或篡改……当代摄影,尤其是当代商业摄影,凭借着数字摄影技术的优势,正肆无忌惮地消费着古典绘画中的经典元素,在影像圈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的摄影风尚。

(三)摄影语言与音乐语言

按照常人的理解,摄影语言与音乐语言是挨不着边的,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其实,艺术的共通性,只有艺术家最具有发言权。作为现代抽象艺术代表性人物的康定斯基,在他著名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如数家珍地将他所发现的一个崭新的艺术新天地—音乐形象与画面形象的关联与对应,一一加以列举。我们所熟知的美国著名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他原本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钢琴师,但是命运却让他走上了视觉艺术的道路,当了一名伟大的摄影家,难道说亚当斯的音乐演奏才能从此就销声匿迹了吗?其实,亚当斯在另一个艺术领域不折不扣地成就了自己的音乐梦想,那就是黑白影像世界里奇妙的影调结构与无限细微影像层次的变化—一种音乐视觉化的充分展示,亚当斯心中的音乐感觉在暗房里得到了完美的释放(图4)。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出身于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的摄影家厄恩斯特·哈斯,他早年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青年时期迷恋与音乐关系密切的诗歌,但大学毕业以后却走上了摄影艺术的道路,很显然,哈斯的音乐感觉在他的彩色摄影中得到了丰富而精微的演绎(图5),很难说是音乐感觉成就了哈斯的彩色摄影成就,还是美妙的音乐语言成就了彩色摄影的语言表达,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令彩色摄影升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

古人云,“诗(音乐)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作为视觉表达的摄影,自然也是如此。创作时,以音乐感觉为切入点,来进行摄影创作,拍摄出具有音乐感觉的摄影作品,而欣赏时,则是按照音乐的感受来感受其画面的奇妙,将摄影作品当音乐来欣赏,往往是通向另一番天地的极为难得的艺术享受。

此两组《音乐形象》实验摄影,其一为直接对音乐形象所进行的抽象概括表达(图6),另一个则为具象中的音乐形象的心理空间表达(图7),欣赏时相信会有各自所对应的音乐感觉萦绕于摄影画面之中。

(四)摄影语言与势态语言

势态语言,就是人的行为动作所对应的意义表达,所谓“见而知之”,“听话要用眼睛去听”,就是指最为真实的行为语言表达,不在于人家嘴上说的,而在于其具体而微的行为动作中所隐含的意义,所以失去听力的哑巴,往往能凭借其眼睛看的功夫,来充分了解他人与世界。摄影语言中自然就包含了对人类各种势态语言的丰富表达。在人像摄影、人物摄影和纪实类摄影中,势态语言的表现力将直接决定作品创作的成败。

(五)摄影语言与大自然语言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除人类世界在不断地进行信息传播以外,自然界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大自然以其自身的语言在说话,我们人类从中所能破译的竟然少得可怜,但摄影往往能够记录我们人类尚无法完全感知的大自然信息。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四时的景象变化,大自然也有性格呈现,也有喜怒哀乐,拍摄风景以风景为伴的摄影家,往往十分理解大自然诗人般的情怀。大自然无限生动而丰富的信息传递,为摄影语言的生成与深度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摄影语言属于一种综合了文字语言、绘画语言等诸般语言特长的以形象化、具体化和视觉化的表达为其特色的语言表征体系,它既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每一次的科学技术进步,都带来了摄影语言的新突破),又紧紧围绕着被摄对象本身丰富而细微的超越人类自身经验的自然状态,而自由自在地作开放式的生成与呈现。这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开放的语言、不断成长的语言和超越我们人类主观认知的语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