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何时“世界一流”
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既有知识体系的传授,更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学术的传承,更有新的突破;既有对探索的宽容,更有对真理的敬畏,那么,成为世界一流也只是时间问题
梦是什么?梦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虚拟表达,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热切追求。做梦容易圆梦难。圆梦需要条件、行动和付出。光做梦而不付诸行动,只会是南柯一梦。“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构成了中国梦的内核,都要靠扎扎实实的工作和成效来支撑。圆梦需要所有中国人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作为教师,我们要圆的首先是中国的教育梦。
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在讨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无疑,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许多高校的教育梦。在我看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教育的职责,更好地教书育人,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教育除了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外,还应向受教育者提供许多“亘古不变”的东西,比如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植入,品行、修为的培养,智商、情商和灵商的开发。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知识如何更新,上述内容都应始终存在于高等教育之中,成为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石和灵魂。如果人们在评价某一个人的时候说,“这个人一看就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种评价的精髓是对由这个人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好品行、好修养、高智商、高情商和高灵商的一种褒奖。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写的人”,应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孝顺、善良、宽容、真诚。这种基本素质的养成,无疑需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在内的各方的积极影响,更需要教师去言传、去身教。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为一流,当然是在一流学生的培养、一流文化高地的占据、一流科研能力的展示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高水平。在我看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之所以成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和遵循了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少一些一刀切式的评估,多一些多元化的发展;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学术自由;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从长计议;既有知识体系的传授,更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学术的传承,更有新的突破;既有对探索的宽容,更有对真理的敬畏,那么,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也只是时间问题。
十年前,我曾谈到我的北大梦:“我梦想在不远的将来,北大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教师不再为现实的评级压力所烦扰,而是都能‘气定神闲’,潜心学术,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学生不再为光怪陆离的功利诱惑所俘虏,而是都能沉浸于北大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宽广的现代文明之中,锻造自己,发展自己”。我的北大梦可能并不宏大,但我认为这应是高等教育应有的氛围和追求。我的北大梦也许并不高远,但没有每个人的艰辛努力也难以成真。民族复兴,当以教育为本。从这个意义上,北大梦、教育梦与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紧密相连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愿意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忠实履行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为圆梦而殚精竭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