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佩锋:中国梦的历史主义审视
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或者说,这三个前提铸就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对此,理论界已有不同的阐释和理解:它源于中国共产党为民的立党宗旨,源于中国民众热切的发展期待,源于中华民族不懈的奋斗诉求。运用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思想方法,科学理解中国梦的内涵,系统解读中国梦的背景,必将推动中国梦理论的深入研究。
一、马克思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内涵
作为影响后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德国近代著名法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认为,法律的生命源于民族长久的习俗和传统。“只有通过历史,才能与民族的初始状态保持生动的联系”[1]。在此,“历史”不是“现在”的对立面——“过去”,而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连续发展过程。必须通过有机发展的历史过程去理解历史中的事物,包括法律、语言、习俗等。
最先巩固和强化历史主义的德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列奥波德·冯·兰克认为,历史是特殊与普遍、个体与整体、有限与无限、事实与价值的有机统一,而不是散乱的材料叠加和知识积累。“历史的事实在外表上仅仅是一桩桩个别的事物,但在本质上却又是与某种意义或某种精神相同的东西。”[2]运用总体性、连续性的视角关照历史的这种方法论遗产被后世所继承。
德国近代哲学大师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赞同使用“能否思想”区分人与动物。他认为,只有思想在历史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才具有真实性。其本质是依靠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来揭示历史发展的秘密。黑格尔指出:历史“发展的原则包含……本身存在的、自己实现自己的假定用作一切发展的基础。……根本上就是‘精神’。”它有世界历史做舞台。“精神”的本性是不受偶然事故任意摆布,却是万物的绝对的决定者[3]。可见,黑格尔由哲学进入历史,兰克由史料进入历史。两人最终殊途同归。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国历史主义的有神论基础和唯心主义前提,指出必须将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反抗并结束“思想的统治”,进而还原现实及其现实人的活动对于历史的本质意义。人类的历史自始至终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人的感性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连续不断的生产、交往,是全部历史得以可能的秘密。“现实的人”承认历史成为可能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感性事实。“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4-1]
通过批判德国历史主义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恢复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基础,否定历史主义的神秘主义前提,但并没有放弃历史主义的方法论遗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历史主义的线性认识逻辑,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4-2]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要求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评判人的现实活动和未来需要。它拒绝任何形式的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强调“从过去出发理解现在”,也强调“从现在出发理解过去”。在一般情况下,有必要运用线性逻辑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从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但是,事物发展的高级形态更容易充分展露事物的本质。在很多情况下,从高级阶段或者高级形态的角度,我们反而能够本质地把握事物。正如意大利近现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使我们力求“同情式的理解”过去。而无论怎样讲,此处的我们已经不是古人。我们对古人的任何理解,必然带有现代人的思维痕迹、生存体验和知识构成。马克思指出:只有自我批判达到一定程度, 基督教才有助于客观的理解早期神话。“同样, 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 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5]可见,马克思遵从历史发展的线性逻辑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又突破教条化、单向度的历史思维来理解历史发展的特殊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思想方法认识当下世界,也能够很好地理解过去。
马克思眼中的历史主义思想方法蕴含着双重向度。第一重向度与德国历史主义基本一致,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有其诞生、发展、消亡的自然过程。现在是过去的产物。坚持“历史思维”的线性逻辑,历史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发展环节和发展阶段。处在历史过程中的事物也因循着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逻辑。生产力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交往的扩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都受制于这种认识方法。第二重向度意味着,过去也可以是当下的一个环节。尽管当下是过去发展的结果,但是,事物发展的过去状态并不必然展露事物的本质。在很多情况下,越是后来的发展,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发展规律才会展示得越明晰。例如,商品、资本代表了成熟化、抽象化的交往形式。只有从商品和资本的本质规定入手,才能够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这一点最终促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区分“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强调至今不曾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的这种分析方法,使得阅读前几章的人们迫于困难,总是急于追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接关心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联系[6]。实际上,较之从资本入手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高难度做法,很多人更愿意从地租入手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正是这种做法,影响人们理解和评判《资本论》及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思想源于辩证的批判德国历史主义的思想资源。通过科学的揭示历史的性质,马克思诠释了认识历史所必须坚持的双重视角。正确理解和奋力实现中国梦,必须重视这一历史方法论。
二、中国梦的历史主义审视
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思想提供了合理阐释中国梦的理论支撑。
首先,就存在论而言,中国梦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观念、意识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交往活动紧密交织。历史就是人与人不间断进行“物质联系”的结果。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意识形态本身没有自己的历史。必须基于现实的人的生活和交往去理解人的意识。一言以蔽之,“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它历来主张,立足民众的现实需要和特定的社会条件提出政策主张和施政纲领。它始终反对脱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做法,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8]
中国梦不是虚幻、抽象、空洞的口号。它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奋斗发展,包含着国家独立、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环境改变、生活改善、自信提升、尊严实现等丰富又具体的内容,并且直接体现为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建国100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两个目标,标志着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次,就认识论而言,理解中国梦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双重视角
一般来说,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是什么”回答事物的本质和特性,“为什么”回答事物的成因和背景。准确理解中国梦,就要搞清楚中国梦“是什么”和“为什么”。
一方面,中国梦来自历史,尤其是来自中华民族摆脱屈辱、实现自强的奋斗历程。从鸦片战争的爆发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和作出的牺牲前所未有。其苦难来自“三座大山”的压迫,其牺牲来自与“三座大山”的抗争。推翻“三座大山”,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当时中国民众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于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历史性的领导责任,引导和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科学的社会理论、广泛的群众基础、先进的政治组织,奠定中国革命成功的可靠基础。由于代表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是因为没有脱离历史并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共产党才能由弱小的在野党变成强大的执政党。
另一方面,中国梦来自现实,尤其是来自中华民族坚定自信,实现发展的复兴诉求。救亡与复兴是中华民族百多年来前赴后继致力解决的两件大事。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中华民族已经实现救亡。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华民族仍然在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救亡与复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紧密联系,一脉相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引领中国社会继续向前,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深刻总结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走出来的,是在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中走出来的,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9]。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尽管我们的具体任务、政策方针、思想指导出现了新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前列,信念坚定不动摇,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而最终完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梦想。
再次,就实践论而言,践行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关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生活幸福的形象化时代表达。中国民众的这个认识是从屈辱走向自强、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集体潜意识的时代化结晶,是对民族复兴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性认识。它绝非无端空想,是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的自知、自信、自觉。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关联。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奋斗史、发展史,就是认可和支持中华儿女向往发展、追求进步、实现自强的心理诉求。在这场多代人的接力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不懈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的进步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