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2017-01-09

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范文一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渐趋完善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体系化的过程。它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国实践中,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思想理论、政策策略。重新回顾毛泽东同志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我们深入开展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也大有裨益,而且对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同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独创性的统一战线理论。他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在漫长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反映了党的统一战线实践的发展,也反映了党对统一战线认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提高。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从党的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是第一个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主革命认识不深,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党的一大认为,中共对现有各政党应采取独立、攻击和排斥的态度,不准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首先集中力量进行工人运动,在工人阶级中扎了根。不过,中国共产党人很快从实际斗争中,特别是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人阶级尽管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较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正是在这个时期,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传入中国,对中国共产党制定当前阶段的革命纲领给予了正确的指导。

中共二大决定同国民党及其他革新团体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中共三大作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决策,同时指出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应保持自己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在1923年写的《外力、军阀与革命》和《北京政变与商人》二文中就指出:“惟有号召全国商人、工人、农民、学生、教职员,乃至各种各色凡属同受压迫的国民,建立严密的联合阵线,国民革命才可以成功。在1925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又进一步分析:“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这些观点的提出加上毛泽东自身早期参加国共合作的实践活动,为他形成统一战线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而这也促成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成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全国大革命的高潮。

(二)1935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第二个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为依据,认真吸取历史上“左”右倾错误的教训,总结统一战线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1937年,毛泽东写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文章。毛泽东深刻阐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明确把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制定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毛泽东还论证了大资产阶级参加抗日的可能性,肯定了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政策的转变,把大资产阶级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1938年至1940年,毛泽东陆续发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原则和策略方针。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正确指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政治领导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全国人民为敌,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将全国各阶层人民推到饥饿和死亡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毛泽东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文章中,提出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任务。这个时期,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使全党明确了建立、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是第三个时期

在对内方面: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注意到了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问题。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于l956年提出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完全打消了有些人怀疑共产党执政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实行一党专政制度的疑虑。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对此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这里的互相监督,实质上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毛泽东关于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思想,为确立多党合作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提侈乓了理论依据,极大地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倡导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政策,是我国宪法规定了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基础。

在对外方面: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根据当时国际政治洛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先是提出了“一边倒”外交方针,成功地为中国建立和巩固了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而在艰难的条件下,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1955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工商业者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中指出,“马克思说: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要解放整个人类。如果地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不解放,无产阶级本身就不能解放,必须全人类都解放,变成一个新制度,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毛泽东历来认为,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争取较好的国际条件,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l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全面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以此作为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依据,为中国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三个世界的理论指导下,中国改善了同日本、加拿大等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加强了同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在第一世界中,又把苏联作为最危险的敌人,缩小了打击面,扩大了联合面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威望日益提高。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这个理论的实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文化大革命”这样混乱的条件下,取得了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同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在联合国恢复了席位等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成就。

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 一、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在漫长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反映了党的统一战线实践的发展,也反映了党对统一战线认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提高。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二)建立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

(三)无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其政党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1926年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就指出“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而, 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讲得最多的,认识更为深刻的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战初期。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进一步分析:“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又强调:“依现实的情况说来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对统一战线中领导权的问题,毛泽东的认识可以说已经深化,即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要坚持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第一,要依靠党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第二,要依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并在政治上教育提高同盟者,二者缺一不可。

(四)区分中国资产阶级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不同部分。同官僚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积极的一面进行联合,对其消极的一面进行批评,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并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统一战线工作,逐步实行和平赎买。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通过说服教育,把这个阶级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并对其代表人物,给予适当的政治安排。

(五)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基本策略原则。对于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有联合,有批评;对于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有各种不同性质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率领同盟者前进并取得胜利;同时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和要求,在有的情况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和让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七)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党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坚固的同盟者。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并巩固了无产阶级同农民这个最主要的联盟,使得统一战线有了牢固的基础。对于农民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伟大作用,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已有过阐发,以脍炙人口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代表作。然而在实践上真正实现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同盟者的还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力量。强调这些规律的正确性不但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被证明了,而且在抗日战争中也被证明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强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无产阶级应该同它建立统一战线。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以后,党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两篇文章中,还严厉地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对于大资产阶级, 强调无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同它建立可能的统一战线,并且在有利革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但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不仅依据革命斗争演变的情况阐述了无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而且还制定出无产阶级斗争的基本策略。指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是不对的……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 ”“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一定时期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革命就不能发展;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革命就会失败。”

毛泽东统一战线的这些基本观点,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已经作出总结。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已经形成。

抗日战争中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更加完善而达到成熟。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各阶级的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一方面,日本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对蒋介石集团展开了诱降活动,另一方面,面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蒋介石国民党的仇共、惧共心理也日益加剧。国民党当局政策的重点发生了逆转,反共高潮一浪接一浪。“皖南事变”的爆发,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几乎濒于破裂。在大敌当前,如何处理两党关系、维护统一战线直接关系到抗战能否取得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这时政治上已走向成熟,尤其毛泽东经历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过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而且理论上也日渐完善,他果断提出对国民党采取针锋相对斗争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使其统一战线的思想更加系统化、完善化。主要表现:

1、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将资产阶级区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并进一步加以区别。在1940年写的《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还将亲日派大资产阶级与亲英美大资产阶级、大地主与中小地主及开明绅士加以区别,同时对大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也作了具体分析。

2、明确提出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把争取中间势力作为发展进步力量,孤立顽固势力的重要环节,进一步丰富了争取中间势力的思想。

3、形成了对国民党斗争的一整套策略。提出以斗争求团结、 以革命的两面政策对付反革命的两面政策,与国民党顽固势力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等一系列的辩证思想。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已形成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1948年,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继续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同时论述了党实现对统一战线领导的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和全面总结。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还特别地强调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真诚性和长期性。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又依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改造的一系列理论、方针和政策,还提出了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表明毛泽东对统一战线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特点

三、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一个大的社会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汇合了不同党派、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力量,如何求同存异,并在统一战线中形成最大最佳的综合力量,去战胜矛盾的对立面,这就肯定要明确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核心力量。由于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最

有前途、最有纪律和最有战斗性的革命阶级,最能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最有能力领导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和民主,因而在统一战线中担当领导角色的必然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如果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拱手将领导权让予其他党派或团体,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可能胜利的。?

(二)要善于把握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统战对象,善于平衡各种力量的利益,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战阵营。 统一战线对象不可能永恒不变。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革命形势,及时调整不同的统战对象,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争取了一个有一个胜利。统一战线内的各种力量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作为核心领导力量就要妥善解决或缓和内部矛盾,不让统一战线阵营内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和内讧,否则各种革命力量就会互相削弱、互相抵消,甚至会被敌人各个击破。

统一战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共同对付当前最的主要敌人。但是,哪种力量属于统一战线中的坚实同盟军,哪种力量属于可以团结的对象,哪种力量属于共同对付的敌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革命形势下,都会有所不同。毛泽东善于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革命形势,及时调整统战对象,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将长期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所以我们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关于“长期共存”,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最终消亡相联系的;“互相监督”,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四)要充分重视和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和宗教问题不紧关系到巩固和扩大国内统一战线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的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宗教问题,一直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形式,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要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对各国资产阶级进行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不仅是指经济建设,而且还包括政治原则上坚持独立自主,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以保证我国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同外国打交道,应该有较多的灵活性,把经济贸易关系搞活,但是决不能动摇原则的坚定性。对于外国资本主义损坏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和企图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方向与经济发展的图谋,都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绝不拿原则作交易。应该认识到,各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是相同的,同时又要看到各国资产阶级是有很大差异的,发达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同发展中国家的资产阶级就不一样。发达国家当中,美国同西欧也有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度的资产阶级,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他们内部各个不同部分,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也是情况各异的。因此,我们在同各国资产阶级打交道的时候,应当运用毛泽东的统战理论和以往的经验,对各国资产阶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区别,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

(六)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中国的革命离不开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的建设事业更需要国际统一战线,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势下,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首先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其次需要多方面必要的外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广泛结交朋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巩固国际统一战线。

(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规定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里群策,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成为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任务,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方法。

一、把对统一战线“法宝”地位的认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总结党的十八年革命经验时,毛泽东曾明确地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1]。统一战线在这里被排在第一位,可见毛泽东对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

统一战线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中国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正如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的:“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统一战线是党的根本战略,与党的事业息息相关。当党正确地处理了统一战线问题,党和革命事业就发展,就走向胜利。不论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只要共产党继续存在,只要党的最终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就必然有我们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二、建立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壮大了中国的革命力量。并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发展了列宁关于两种同盟者的思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两个联盟:第一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第二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

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深重灾难之中。这种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工人阶级拥有广大的同盟军。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千千万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才能战而胜之。

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没有这种团结,这个专政就不能巩固。”[3]在中国,工人阶级是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阶级。此外,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主要的依靠力量。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不断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统一。

战线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有力量去团结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也才能巩固工人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二个联盟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联盟,它使工入阶级能够争取一切中间力量和可以合作的朋友,达到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孤立敌人的目的。只有建立和发展两个联盟,才能把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人们团结起来,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广泛的统一战线,壮大了革命力量,使原本并不强大的无产阶级,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对中国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正确认识和区别对待,争取了中间力量,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资产阶级,是关系着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大问题。从第一次大革命以来的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无不与能否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密切相关。

经过对中国资产阶级的正确地分析,毛泽东科学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他指出:把两者加以区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是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复杂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在中国,因为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被人侵略的,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有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革命性。在这里,无产阶级的任务,在于不忽视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革命性,而和他们建立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统一战线。”[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在政治上争取他们,在经济上保护他们,对其动摇性进行必要的批评.争取他们参加反对三大敌人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这就保证了力量薄弱的无产阶级能够集中力量去反对主要的敌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关于赎买和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开辟了通过统一战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这对当时百废待兴的年轻共和国,意义十分重大。邓小平在高度评价这一伟大成就时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5]

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等中间力量的正确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是中国统一战线的巨大成功,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统战理论的一大贡献。

四、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使共产党逐渐壮大。并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的错误和“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左”的错误都导致了统一战线的严重挫折以至失败,把革命引向歧路。

毛泽东反对“一切团结”和“一切斗争”,确立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提出依靠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分化顽固势力,坚持了党在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牢牢地把握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最终赢得了革命斗争的主动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实行坚强、正确的领导,是中国统一战线的根本特点,也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是中国无产阶级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在统一战线中领导地位的体现和保障。

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再一次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6]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担当起来,成为统一战线的核心。

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毛泽东提出了以下原则:第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第二,共产党员要在统一战线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毛泽东说:“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电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7]第三,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并在政冶上教育提高同盟者,二者缺一不可。

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形成了同国民党斗争的一整套策略原则 我们党与蒋介石国民党的关系,不仅在历史上,而且直至抗战期间都有着深刻的教训。大革命后期发生过一切联合.否认斗争,放弃领导权的错误;土地革命后期又发生了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错误。这些过错和失误给中国的革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和巨大的挫折。

1948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指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8]正是这种对政策和策略高度重视的态度,使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形成了同国民党斗争的一整套策略。

(一)分化的策略: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这种抓住主要敌人,而不要树敌过多的思想,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中始终注意坚持的重要策略原则。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蒗略原则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和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

1940年3月,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这两个文件中,捉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就是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典型事例歹。

(二)团结的策略: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原则

没有联合,没有团结,也就无所谓统一战线。但是毛泽东认为,和同盟者的联合不是无原则的,而是要既联合又斗争。毛泽东在抗战时期说:“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9]在联合和斗争两方面,联合、团结是目的,斗争或批评是手段,斗争或批评是为了团结。 又联合又斗争,就是要把坚持原则性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与同盟者共同前进并取得胜利;同时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和要求,在某些情况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和让步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所必需的。

(三)适度的策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毛泽东总结在统一战线中同顽固派斗争的经验,提出了自卫原则、胜利原则和休战原则,即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产党同顽固派斗争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必要手段。

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实际上是统一战线中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和具体化。通过这种斗争,顽固派不敢轻易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进攻,不敢轻易同敌人妥协,不敢轻易举行大内战,同时也有利于中共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范文二

1.1 形成背景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领导阶级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是中国革命中最先进的力量,但是人数少,反革命力量异常强大,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实质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题,它是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成功的重大策略,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1.2 理论来源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来源,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包括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 马恩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思想,列宁也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孙中山从宣布新三民主义就开始实行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政策。

2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原理于中国革命实践,在各个革命阶段都建立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2.1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这个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改组后的国民党即是其组织形式。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从1919年到1926年,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产生或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毛泽东初步阐发了反帝反封建和统一战线思想,提出了统一战线的一些基本观点。2.2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大革命失败以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并巩固了无产阶级同农民这个最主要的联盟,使得统一战线有了牢固的基础。对于农民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伟大作用,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已有过阐述,以脍炙人口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代表作。然而在实践上真正实现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同盟者的还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2.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性的阶级矛盾;有军队、有政权的合作;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抗日战争中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更加完善而达到成熟。毛泽东统一战线的这些基本观点,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已经作出总结。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已经形成。 2.4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它是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