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是什么

2017-06-15

茶文化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儒家的关系

儒家的道德观念与茶道精神是一致的。

唐末刘贞亮概括了饮茶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祛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中国的茶道能成为一种极其广泛和普遍的社会文明,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与它能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有很大关系,如宫廷的茶宴、士大夫的茶会、市民层的茶饮、乡间的茶俗,还有僧侣的茶禅、隐逸者的茶趣。前四个层次都和儒教茶文化及其思想有极大关系,它们基本上是以儒教观念为指导的,所以说茶道与儒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在漫长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廉耻中和的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

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因而,茶得到讲求和谐的中国国民的特别喜爱。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其性精清,其味淡沽,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可见,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得志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通过饮茶,营造一个强化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

儒家是入世的,然而又是以一种平和、儒雅、谦恭的形象入世的,而茶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比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更能具体而实在地造就这种精神和形象。儒教茶文化真正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茶文化与道家的关系

明代优秀茶学家朱权(1378-1448),在他的《茶谱》中明确指出:

①茶是契合自然之物,“天地生物,各遂其理”。

②茶是养生的媒介。他认为,饮茶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这两条,都是道家茶文化的主要思想。道家修炼,主张内省,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理念,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道家使人们相信在饮茶中可以得到充分感受。

中国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1、尊人:

三才杯,杯托、杯盖、杯子,天大、地大、人更大;贵生: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力主义思想。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注重茶之功,即茶的保健养身功能。

2、坐忘:

道家为茶道提供的入静法门,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也可通过此来实现。无己:道家的“无己”—茶道中的“无我”,并非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海峡两岸茶人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参与。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物质:“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可出好茶。

3、行为:

茶事活动中,自然朴实,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不造作。精神: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茶文化与佛家的关系

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茶叶便开始沐浴佛的光辉,伴随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种影响也日渐加强,由名山、名寺植名茶到饮茶成为“和尚家风”,因“禅教合一”而出现中国茶文化的新景观——学者们称之为“茶禅一味”。僧人在茶艺的研究方面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僧家造法极功夫”(道士吕岩语)是十分公允的评价。

在佛门,茶不仅用于祭祀。饮茶也是僧人生活习俗,后来茶礼竟纳入僧家法律强制施行。《百丈清规》对于刚出现的佛门茶俗的发展和巩固起了决定性作用。

怀海制定《百丈清规》后半个世纪,佛门茶事的文化层次迅速提高,不再执着于驱睡悦志,也不止步于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僧人在饮茶中发现自己,见性成佛,向佛学和美学的最高境界——禅境靠拢。

茶与禅的结合首先基于僧人对茶的认识。中国僧人认为茶有三德:

①坐禅时,通夜不眠;

②满腹时,帮助消化;

③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丁文《中国茶道》)在寺院,品茶是参禅的序曲,品茶又以参禅为目的。必须指出的是:“茶有三德”只是僧人对茶功的初步理解,对于茶的文化内涵尚未窥堂奥。认识虽然浮浅,但确已促使僧人以满腔的热情进入茶文化圈内,并使饮茶成为“和尚家风”,然后浸润日深,逐渐加深理解,实现由物质到精神的飞跃。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