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议论文热点素材摘抄
如果说观点是议论文的骨架,那么素材就是议论文的血肉,只有重视素材的运用才能写出内容丰满的议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最新议论文热点素材摘抄,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最新议论文热点素材摘抄篇1
时事评论背景: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时事评论观点: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2017最新议论文热点素材摘抄篇2
时事评论背景:
董卿又火了。话说自她2005年亮相央视春晚直到现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她何时没火过?流水的春晚主持人,铁打的董卿,就算给刘谦当托,也能被连续谈论上两年。在央视主持人频频离职,被各大视频网站掠走的时候,董卿之于央视,已是货真价实的台柱子,保持她火,就是保持收视率。但董卿这次火,和以前的红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有点儿微妙,用网友的话说,“原来你是这样的董卿”。
时事评论观点:
一夜之间,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出口成章,古今中外的诗句均可应景地信口拈来,虽然吟诵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叶赛宁的“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都是名句经典,但在当下主持人、娱乐明星普遍没文化的今天,能合适地引用,已经算是能力的体现了。
天可怜见,人们已经对无知明星、粗俗主持人霸占娱乐圈忍无可忍,太需要一股清流来扫荡浊影了,于是,“上帝说要有董卿,便有了董卿”。
在董卿登上社交媒体热点人物排行榜前列的时候,网友适时地扒出了她曾在华东师范大学读过两年古典文学研修班的经历,以及“文学女硕士”这个帽子。如果属实,那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上的表现则属于完全正常,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只是,颇为令人有点疑惑的是,董卿在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上也是主持人,那时她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何没有被发现与重视?节目推广部品牌负责人应该对此进行必要的反思。
拿赞美董卿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值得得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赞美的,应该是据说诗词记忆量达到2000首的武亦姝,她在“飞花令”对诗环节令人叹为观止,这简直是活脱脱的“诗词点唱机”。论名气、论颜值,不如董卿,论学历,她还只是名在读高中生。两相对比,难道武亦姝不比董卿更值得被送上“文学新偶像”的高位吗。
但我们不能用如此生硬的、数据化的、非理性的方式,来评断一个人的诗词素养,否则,就有点儿把《中国诗词大会》当成《最强大脑》来看了。众所周知,《最强大脑》里的高手,赢在辨别、计算,胜在对位置与规律的掌握。《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办成《最强大脑》,那么诗词将会失去它们的灵动性、意境,而只是作为可辨识的符号出现于节目中。这是有违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初衷的。
可是,让不少观众感到兴奋,并急不可耐想要把主持人与选手捧成文学偶像的原因之一,竟然是他们对诗词的记忆能力。这种全民的热情程度越是高涨,越是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我们的社会原来竟是如此热爱文学,那为什么古诗词创作成为老干部专利,纯文学刊物发行量如此之低,阅读率人均不到5本?细想下来,追捧董卿、武亦姝以及《中国诗词大会》,只不过是时间成本最低的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方式罢了。
国学课被认为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理念,《弟子规》进校园遭舆论批评阻止,着汉服上街被认为“不着调”……这些被打上传统文化标签的行为,往往一露头就会被狙击。从官方到民间,重视传统文化的声音是统一的,可往往落实到传承或教育的时候,总给人一种不得法的感觉。
《中国诗词大会》的作用,恰恰是遮掩了这种不得法。读的是唐诗宋词,公认中国文学的巅峰,比拼的是吟诵,古往今来多少趣闻轶事诞生其中,这让节目拥有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一尊最时兴、最亮丽、最新鲜的文化蛋糕,而董卿,是蛋糕顶端最新鲜的樱桃。
欣赏这枚“樱桃”,不仅是因为董卿满足了公众饱满的、高涨的、无处释放的传统文化情怀,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恰逢其时地填补了人们对于佳人的想象。古时候讲才子佳人,佳人也是要懂得吟诗作对的,比如卓文君、李清照、唐婉等等……这几十年来,才子匮乏,佳人也缺席太久,一个董卿,远不够解渴。
只是,建议观众们用淡然一点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诗词大会》和董卿,不要在一档节目和一位主持人身上寄托太多,否则当节目结束、董卿因别的节目需要打造出另外的形象时,内心会感到无比失落的。
2017最新议论文热点素材摘抄篇3
时事评论背景:
每一个寒冷的冬季,总会对温暖有着最深切的期盼。立春伊始,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如期播出。十位年度人物,或倾一己之力,或践一生之诺,用卓越的成就和感人的事迹,驱散着这个漫长冬季的寒意,传递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
时事评论观点:
总有这么一群人,甘用毕生的心血,标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度。从“东方红”“北斗”的声震寰宇,到“嫦娥”“玉兔”的飞天之旅,中国人仰望星空的伟大征程铺展开来;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让中国傲然挺立在量子科研前端、通信领域前沿……正是孙家栋、潘建伟们的默默耕耘,才架设起一条横亘星空的天线,与星辰为伴、同宇宙对话,在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更迭之中,刷新着我们追逐梦想、探索未来的活力。
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不仅需要高耸入云的枝干,也需要茂密厚实的根系;一个拥抱未来的民族,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也要有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我们看到,面对千度烈焰,王锋在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无私无畏的生命赞歌;面朝泥洋大山,支月英用36年的美好年华,为两代人的童年送去希望;面对战机故障,张超在4.4秒的抉择中,用生命完成一个军人最后的使命,弥留之际依然执着“我还能不能飞”;不仅如此,耶鲁高材生秦玥飞扎根湖南农村、大国工匠李万君攻关高铁难题、医院院长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法官阿布列林捍卫法律尊严、大夫梁益建为病人奔走募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正在于无论是如涓涓细流的漫长坚守,还是惊天动地的辉煌瞬间,他们所迸发出的令人震撼的力量,回应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渴求和信念坚守。
无疑,“感动中国”只是一扇窗口,在十五载里所诞生的上百位年度人物,也只是中华民族厚重精神的代表,更多拥有坚定信念、笃定信仰的人们,才构成了我们不朽的精神底座。刚刚过去的春节,一位边防兵“喝牛奶”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照片里,由于天寒地冻,牛奶已经冻成了冰块,战士只能撕开包装用嘴唇的温热去融化。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一位战士代表了无数在春节期间仍然坚守岗位的人,他们以归途迢遥的坚守,换来了其他人回家过年的从容。其实,把视野从春节扩展到日常,无论是路边早餐摊位旁忙碌的夫妇,还是风里雨里永远在路上的快递小哥,抑或是在冷风中跺脚取暖的保安大叔,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坚守,都有荣光闪耀的时刻。正是在普通人的坚守里,蕴藏着每一个人都有的价值和力量。
无数涓滴细流,最终汇成蜿蜒水道,奔向大江大海。当“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颁给中国女排的刹那,不知让多少人再次感慨“女排精神”的回归。女排姑娘们众志成城,把12个人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劲,荡气回肠问鼎奥运,为“团结就是力量”做出了最生动有力的注释。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从这个意义上,“感动中国”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发现个体力量的契机,而当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