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发展及影响因素的有关论文
自从科学心理学创建以来,有关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生心理发展及影响因素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生心理发展及影响因素的有关论文篇一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摘要: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二大因素“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一直是心理学一个古老的话题。回顾心理学史上一些著名流派对该问题的阐述,并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透传因素群、环境因素群和个体因素群,并动态地分析他们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关键字:心理发展,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群,环境因素群,个体因素群
中图分类号:D844.2文献标识码:A
自从科学心理学创建以来,有关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很大时间以来存在着“遗传”和“环境”之争,这场争论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最近,尽管现代心理学家们不再持有非此即彼的立场,但回顾历史,考察现在,本文将从心理学派的争论中找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因素。
尽管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问题上,曾经派别林立,观点各异,但是,目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群可归为三大类:自然因素群、环境因素群和个体因素群。
1自然因素群
该因素群包括遗传生理因素和先天因素。遗传因素是指前代遗传以及在此基础上个体生长、发育乃至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解剖特点,现代心理学认为,遗传和生理因素,特别是脑、神经生理方面的特征是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了这个基础,一切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对心理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先天因素是指出生前影响个体生长发育的诸因素,除遗传基因决定外,还有一些是由先天环境影响造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有母体环境。母体环境就是出生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生物环境,一般称为理化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在母体环境中,营养、温度、药物、辐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我们平常所说的“胎教”实质上就是指应为胎儿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和谐的母体环境。
2环境因素群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是指来自于自然界的对个体心理发生影响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营养、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等动植物资源。这些因素的好坏,以及满足与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也许是来自于对环境决定论的否定,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把环境因素仅仅理解为社会环境。其实,自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不总是间接的,而往往是直接的。平时常常说到某些人具有某种浓厚的地域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最复杂的,也是决定性的,它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以后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其中家庭规模大小、经济结构、父母教养态度、亲子关系等都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社会信仰、价值观念等社会化目标首先都是通过父母的过滤,以高度个体化了的有选择的形式传递给儿童的。家庭是儿童所面临的第一大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是对儿童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影响,对儿童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他们心理的全面发展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环境中同伴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与学校环境相比较,社会因素主要是指自发地、潜移默化地对儿童心理发生影响的一切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经济状态、文化背景、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时代精神等。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着个体的发展。
3个体因素群
儿童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其中个体本身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首先,个体生理成熟的快慢或迟早,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方面的成熟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生理成熟有利于心理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促进生理成熟。其次,各种内外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并不是孤立起作用的,离不开儿童的主体活动,主体活动对心理的影响最直接、最显而易见,是个体心理学发展的动力性因素。而且儿童心理发展并非是一挥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发展和完善了的心理品质影响着其它心理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或是促进,或是抑制。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这是由影响心理发展因素的复杂性、变化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全面的、动态的观点来考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家庭、学校、社会应可能地为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最适宜的条件或环境,这也许才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景春.论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小学生心理发展及影响因素的有关论文篇二
《简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因素》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促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目前,我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孩子的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方式,对小学生的成长阶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下列几个方面。
1、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
受我国几千年来封建教育礼仪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炎黄子孙心里延续不断,已经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在极为重视子女教育的我国的家长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自己生命的延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以至于几代人无限的希望、美好的梦想。我国基本国策的制定实施,也就是加强计划生育的控制力度,导致了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的全部希望完全集中于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背负着巨大包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缓慢地行走,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爬行。最可笑的是,一些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完全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梦想,把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大部分父母要求孩子从小就按家长的意愿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他们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小学生从小心里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当他们达不到家长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声吆喝,要么失所望,要么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或者大打出手。
致使小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有一种怨恨的心理。震惊全国的“徐力杀母事件”就是典型例证。家长们整天做着自己的美梦:梦想自己的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外交家、国际象棋大师……,为了梦想他们忙碌着。这些家长哪里知道,他们的孩子心灵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一定给子女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小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人生享受过程,不是自己的父母从小就利用、操作他们完成自己愿望的工具。教育孩子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理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2、教师教学不完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感觉一切都是陌生的,应该是逐步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就低年级新生而言,他们刚入学之后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陌生之感,繁重的作业和课程负担,学校纪律的严格要求,形成入学儿童心理适应新的挑战。在学前期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对儿童提出新的要求。儿童在这之前具备的心理水平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就使小学教育对儿童提出新要求和自己具有的心理水平产生矛盾。教育过程中,解决这些矛盾又有新的矛盾产生,促进了小学生心理不断发展成熟。在心理发展成熟过程中,老师起到重要的作用,假如教师的教育行为不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一定程度危害。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适合儿童心理需要呢?
小学教师一定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多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活泼生动,浅显易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及心理成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教师不要对孩子给予太大的压力,过高的期望。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就会使孩子身心受到重压,对于身心发展不利,教师一定注意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多参加孩子所做的各种游戏,在与他们活动中了解小学生的思维、言语、不愉快、快乐的需求。就能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采用对应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在教师和孩子的互动中,要放下成人老师的身份,带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的心理世界,走进儿童特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独特的心灵空间,和孩子做朋友,树立信任、平等、友爱的和谐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信任老师,学生接受离不开老师,学生喜欢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让教师教学具有儿童心理特征,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熟发展。
3、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待优化
心理卫生是关于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它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培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卫生是人们成长过程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发育尚未成熟,人格特征形成刚刚起步,整个心理发展处于幼稚及不稳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最容易受到伤害和外界的刺激影响,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就是这一道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胆子越来越小了,没有个性了。在这个成人化的社会里,生长在信息社会的儿童,不管家庭条件如何优越,毕竟是个孩子,弱小者、顺从者,他们一定要适应社会的要求,从小就要遵守社会的规则。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广告《保护儿童权益公约》内容是,一个小男孩在一阵车鸣声、麻将声、吵闹声中,不停地在倾述说着,被成人社会的噪音吞没了,噪音停止后,才听清孩子说的一句话,“为什么不听我说一句话?”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难怪小学生自己感到孤独,认为家长老师不理解自己,得不到尊重,父母老师总是管这管那。童年时代电视节目大风车、动画城伴随他们成长,书店里数量众多的儿童读物伴随他们度过了童年时光。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了单纯的理想化教育,进入社会,发现社会和书本里的不一样,不像那么美好,就有了困惑和思考。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再塑的过程,引导不当,会造成儿童个性发展的扭曲或者缺陷。小学生是跨世纪接班人,他们已经进入成人社会。从根本上提高儿童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必须优化、净化社会环境,尊重儿童权益,创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条件,这是关系到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4、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
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符合,给孩子健康成长带来一定危害。小学生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听家长的话。学生从小就接受礼仪教育,文明礼貌、尊重长辈、保护环境、拾金不昧等,然而,现实生活中怎样呢?有的孩子在家里目睹自己的父母为了赡养老人吵闹不休,出门家长捡到东西据为己有,乱扔垃圾。应该呼吁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生活和学习环境,不能让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让他们感到不信任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赵月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漫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6期.
作者简介:时春兰,公主岭市实验小学。